在首次上會時,發審委指出江門市科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恒實業”)存在兩大硬傷,即成長性不足和財務風險較大,因此科恒實業上市要求被否。一年之后,科恒實業卷土重來,凈利潤勁增逾4倍,毛利率急升近4成,于是過關。
科恒實業在短短一年之內讓業績翻兩番堪稱一絕,而保薦人國信證券的定點療傷能力亦令人折服。但實際上,科恒實業在業績暴漲的同時,財務風險并未化解,公司應收賬款長年高居不下,經營性現金流更是瀕于枯竭,若不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或難以為繼。此外,科恒實業在客戶數據等關鍵信息的披露方面前后矛盾,并試圖掩蓋客戶大量流失的現實,目的是為了順利實現上市。
大客戶從天而降
2010年12月首次上會遭否,科恒實業被扣上了成長性不足的帽子。發審委指出,科恒實業產品價格持續下滑且毛利率波動幅度較大。換言之,科恒實業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在2007-2009年及2010年前三季度未能實現平穩增長。
事實上,科恒實業2007年實現營業收入2.58億元,此后的2008-2009年,科恒實業營業收入均低于前述水平,而毛利率則從2009年的23.67%降至2010年的19.63%,科恒實業的成長性很明顯處于下降通道,短期內難以出現改觀。
然而科恒實業卻創造了“奇跡”,公司2011年營業收入突破10億元,同比增長200.63%,凈利潤首次過億達到1.88億元,同比增長429.24%,毛利率則在2010年的基礎上大幅增至27.16%。于是,科恒實業搖身變成高成長性企業,投資者不禁要問,科恒實業何以能在一年之內讓業績成倍的增長?
科恒實業將秘訣歸結為產業政策的扶持與公司研發技術的提升,但蹊蹺的是,科恒實業的競爭對手陜西彩虹熒光材料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彩虹集團2011年巨虧6.83億元,令人費解。更令人莫名其妙的則是,科恒實業2009-2010年的前十大客戶基本較為穩定,其中江強凌電子有限公司一直是科恒實業的頭號客戶,每年采購金額約為1500萬元左右。但在2011年,以江強凌電子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客戶幾乎從科恒實業的前十大客戶中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則是廈門海萊照明有限公司、臨安金典貿易有限公司等全新的公司,并且在前十大客戶中墊底的臨安錢氏照明電器有限公司采購金額高達2116.58萬元,超過科恒實業2010年第一大客戶的采購額。正是由于有這些大客戶的加盟,因此科恒實業的營業收入在一年之內實現了翻番。
若科恒實業確有極強的市場營銷能力,則在2010年之前完全可以加強市場開拓,以提高業績,進而避免一次上會被否的尷尬,但科恒實業顯然并未做到,導致營業收入在2010年以前不增反降。整個過程中,科恒實業的大客戶“來歷不明”,頗有從天而降的意味,科恒實業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網羅十余家大客戶,仍是未解之謎。
營收逾10億 現金流不足千萬
由于營業收入暴增,因此科恒實業的凈利潤隨之水漲船高,而毛利率的提升也是科恒實業凈利翻兩番的重要原因。科恒實業在公開資料中表示,因公司2011年毛利率較2010年提升7.53個百分點,故增厚業績約7200萬元。
但問題是,科恒實業的原材料之一稀土2011年價格大幅上漲,導致科恒實業生產成本急速上升,毛利率因之驟降44.11%,這也是彩虹集團未能免于虧損的重要原因,不過科恒實業的最終毛利率非但沒有下降,反而逆市勁增。對此,科恒實業的解釋是,公司因經營策略得當獲取了大量的存貨利得,此外,公司稱具有較強的成本轉嫁能力,通過提高產品價格方式將毛利率增加51.72%,由此使科恒實業最終的毛利率同比提升。而業內人士指出,若科恒實業的產品定價能力確如其描述的那樣突出,則2010年之前就不會出現營收下滑的局面。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科恒實業的原材料價格波動幅度過大,科恒實業只能被動的接受,其所謂的成本轉嫁能力只不過是無奈的應對策略,長期來看,科恒實業的業績將依然處于波動狀態。
其實科恒實業目前的業績就已經折射出多重隱憂,在1.88億元凈利潤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應收賬款和持續萎縮的經營性現金流。數據顯示,科恒實業近三年來應收賬款在流動資產中的比例均在50%以上,2011年應收賬款余額則大幅攀升至2.17億元,同比增加1.22億元。科恒實業為增加營業收入而采取了激進營銷的方式,高企的應收賬款無疑對科恒實業造成極大的威脅。
此外,科恒實業去年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僅為612萬元,甚至不及營業收入同比下滑的2009年,與公司去年高達10.88億元的營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以正常邏輯推理,既然科恒實業2011年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幾乎是2009年的兩倍,那么公司去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應該遠高于2009年的水平才屬正常,而事實卻正好與此相反。
換言之,在表面上,科恒實業的營業收入超10億元,類似于富豪,但實際上公司的現金流已經瀕于枯竭,形同窮光蛋。
記者注意到,科恒實業的募投項目共需資金1.74億元,而公司的經營現金流不足千萬元,因此,若科恒實業不上市募資,募投計劃基本將破產,甚至公司連日常運營也難以為繼。
數據前后矛盾
對于大客戶的突然空降,科恒實業未予絲毫說明,除了大客戶外,公司的其他客戶也更換頻繁。
資料顯示,科恒實業2009-2011年客戶數量分別為442個、543個、536個,此外,科恒實業亦在招股書的另一位置披露公司在同期分別新增229個、246個、190個客戶。表面上,這兩組數據并沒有問題,但深入分析便不難知悉二者之間的矛盾。
假定科恒實業去年客戶數及新增客戶確實分別為536個、190個,以此倒推,2010年的客戶應為346個,但實際為543個;同理,2009年客戶數量應為100個,但實際為442個,兩組數據已經形成了明顯的背離。
如果兩組數據均真實可靠,那么唯一的解釋是科恒實業每年在新增客戶的同時,也在大批量減少客戶。如科恒實業2011年新增客戶數為190個,則減少客戶數為197個;2010年新增客戶246個,同時減少客戶145個。換言之,科恒實業每年將近有四成的客戶流失,而公司補救的方法就是不斷開拓新客戶,達到以新換舊的目的。業內人士稱,從經營角度來看,科恒實業客戶穩定性極差,不利于公司的存續經營,是巨大的風險因素。
然而,對于如此明顯的風險,科恒實業并未給予風險提示,科恒實業只是單方面強調了公司每年都在新增客戶,但對于每年也在大量流失客戶的現實卻語焉不詳,信息披露明顯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