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務院于3月28日將溫州設立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以來,全國范圍內的金融改革破冰之旅已然啟動,此后,深圳、武漢、天津等地相繼加入金融創新的陣營。
事實上,溫家寶總理在今年1月份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即已從八個方面對金融改革及創新作出了明確的部署,包括金融市場協調發展、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等。此次溫州、深圳等地率先試行金融改革,正是對溫總理年初講話的具體回應。
不過,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謝丹陽及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認為,金融改革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流于形式,應適度借鑒美國經驗,制定具體的細節。日前,國元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劉勘亦對本刊表述了類似觀點,劉勘表示,由于各地經濟結構及發展程度不盡相同,因此金融改革的重點應有所區別,但金融創新勢在必行,并且應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在全國范圍內予以推廣。劉勘同時指出,到目前為止,針對溫州民間資本等問題,除了踐行金融創新之外,尚無更好的應對和解決辦法,而金融創新的關鍵是制度創新。
金融創新勢在必行
劉勘對記者表示,近兩年來,由于國家宏觀調控屢屢加碼,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而民間資本亦無其他投資渠道,因此,大量民間資本涌入實體經濟,地下金融現象不絕如縷。尤其是民間資本相對活躍的溫州及周邊的長三角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盡管管理層深知地下金融對實體經濟破壞較大,但由于短期內難以出臺可及時應對的法律法規,致使民間金融愈演愈烈。在這種背景之下,將溫州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驗田就不難理解了。
至于深圳,劉勘表示,經過30余年的發展,深圳的特區地位實際上有所削弱,歷年的積弊也不容小覷,深圳一季度普遍下滑的經濟數據就足以說明該問題。如何在現有基礎之上讓深圳再度提速,特別是盡快創造深港一體化的雙贏格局則是深圳當前的任務。而深圳作為南中國金融中心,并不缺乏資金,也不缺乏制度,更不缺乏改革的勇氣,因此借溫州金融改革之機進行金融創新在深圳是理所當然的事。
劉勘指出,所謂金融創新,是以金融手段對當前的虛擬經濟領域予以改革,并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要創新,是因為目前的金融環境已經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改革,經濟將停滯不前。基于此,金融創新勢在必行,并且應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適時推廣。
劉勘同時提醒,金融創新應忌盲目無序,在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實施金融創新會適得其反。部分地區資金匱乏,制度欠缺,金融環境不佳,根本就沒有創新的土壤,只有當前述條件具備時,金融創新才有成功的可能性。武漢和天津據稱也將進行金融創新,前者是中部最大城市,而后者是環渤海地區的主要經濟體,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區域影響力,均具備改革的條件。事實上,長三角及珠三角的很多城市也有參與金融創新的軟實力。
創新的關鍵是制度創新
目前溫州及深圳的金融創新如火如荼,劉勘表示,金融創新的重中之重是制度的創新,若無配套制度,則金融創新最終將停留在紙面上。
所謂制度,劉勘表示,中央及實施金融改革的地方政府除了要制定金融創新的框架之外,更應詳細的制定出金融創新的細則。當前國內缺乏的其實是細節、技術和落實,由于沒有制度的監管,因此很多創新大多流于形式,有些甚至還最終流產。
劉勘表示,從中央此次在溫州及深圳試行改革來看,中央對金融創新的決心還是比較大的。不過除了訂立金融改革的細則之外,還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金融創新保駕護航,若無法律的保護,金融創新將名不正言不順,會遭受諸多利益集團的阻撓。在金融改革之初,是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深入推進之后,地方政府應該起主導作用。而在分工方面,中央主要是立法,而地方政府是訂立細則。
劉勘最后指出,溫州的問題已經到了不能不解決的程度,而深圳歷來敢于創新,因此這兩個地區金融創新成功的概率極高。一旦成功,則中國的金融創新將進入暫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