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7日,在2219家非ST上市公司中,共有1628家公司公布了2011年年報,共實現營業收入18.93萬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4萬億元。其中39家公司發生虧損,543家公司(包括部分虧損公司)業績出現了下滑。
在1628家公司中,記者發現以中金嶺南(000060)、方大炭素(600516)為代表的140家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失后的凈利潤超過當期凈利潤,換言之,這140家公司不同程度的存在非經常性損失。所謂非經常性損失,是指這些公司在主營業務之外由于發生公允價值損失、投資損失及營業外支出等而導致的損失。
由于部分公司非經常性損失較大,因此這些公司的凈利潤普遍下滑,但若扣除非經常性損失,則其凈利潤增速往往會得到較大幅度的修正。與三毛派神(000779)等嚴重依賴于營業外收入的公司不同的是,上述140家公司中有八成公司主營業務實際上并未惡化,相反,部分公司的主營業務還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如麗鵬股份(002374)去年業績下滑55.86%,但扣除非經常性損失后,其凈利反而同比增長22.37%。
通過對這些公司進行分析,我們意在指出,非經常性損失會掩企業的真實盈利,會形成一定的誤導,剔除非經常性損失之后的凈利潤才可反映出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
非經常性損失拖累業績
從損益表的角度觀察,吞噬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允價值損失、投資損失及營業外支出等,后者共同構成了非經常性損失。而在140家非經常性損失較大的公司中,京山輕機、麗鵬股份是處于第一行列,這兩家公司的非經常性損失均超過同期凈利潤。
京山輕機2011年的非經常性損失為633.65萬元,凈利潤為314.04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約為公司凈利潤的3倍。其中證券投資虧損造成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高達2157.90萬元,而2010年京山輕機的公允價值變動實現正收益1179.77萬元。資料顯示,京山輕機在證券投資方面投入較大,去年年初,公司金融資產余額為1.54億元,去年上半年則先后斥資近7000萬元配置鼎鋒2號、廣汽集團(601238)的前身廣汽長豐、貴州茅臺(600519)等私募產品或股票。由于2011年二級市場持續低迷,京山輕機為此損失慘重。
具備新能源概念的寶新能源(000690)也因為2011年參與炒股而導致業績折戟。寶新能源投資的5只證券產品去年凈損失6488.61萬元,其中金獅91號的信托產品及五糧液(000858)去年賬面價值分別降低2841.58萬元、1536.54萬元。
與直接參與二級市場造成損失不同的是,豫能控股(001896)等公司則是因為在其他投資方面失敗導致凈利潤下滑或增速放緩。
豫能控股2008-2009年虧損累累,2010年扭虧為盈,但去年凈利卻再度大幅下滑23.44%,除毛利率略有下滑及三費高居不下等原因之外,投資損失亦是重要原因。資料顯示,鄭州新力電力有限公司(下稱“鄭新電力”)本為豫能控股持股50%的子公司,但由于鄭新電力連年虧損,因此豫能控股決定剝離鄭新電力,由此產生4832萬元的股權處置損失。值得一提的是,鄭新電力注冊資金高達7.34億元,也曾為豫能控股貢獻了不菲的業績,只不過近年來因產業政策及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而陷入經營困境,拖累豫能控股出現虧損。剝離鄭新電力之后的豫能控股能否重拾業績升勢尚有待觀察。
還有一些公司,盡管公允價值及投資收益變動幅度并不大,但由于營業外支出較大,因此對營業收入的影響亦較為明顯,粵高速A(000429)、中金嶺南便是其中的代表。
粵高速A去年營收與2010年持平,但凈利幾近腰斬,其中營業外收支凈額為-1.29億元,其絕對值約為當期營業利潤的52.47%,扣除該項損失,粵高速A去年的凈利潤僅同比下滑不足三成。粵高速A去年年報顯示,公司處置固定資產的損失為1.40億元,是營業外支出的主要部分。前述固定資產是指粵高速A佛開高速公路沿線部分互通立交、收費現場等資產以及北江大橋部分報廢資產,因擴建和拆除導致開支同比大幅提升57.70%。在此之前的2008-2010年,粵高速A的營業外支出相對較小。
深陷“血鉛門”事件的中金嶺南2011年營收同比增長93.42%,但凈利僅同比增長34.48%,與營業外支出亦不無關系。中金嶺南去年營業外支出高達3.08億元,幾乎是2010年的3倍,其中占據營業外支出的不是固定資產處置損失,而是停產損失。中金嶺南歷來不乏污染事件,該公司曾于2005年造成污染,亦于2010年10月因廢水鉈超標而致旗下韶關冶煉廠停產達9個月之久。今年3月份,中金嶺南再度陷入鉛污染事件,旗下兩廠礦被迫停產檢修。不過中金嶺南在2011年年報中并未承認系列污染事件,將2011年的停產歸結為土地被納入“三舊”改造范圍。由于停產,中金嶺南遂將固定制造費用等確認為停產損失。
112家公司利潤被隱藏
在140家非經常性損失較大的公司中,主營業務發生惡化的實際上僅有兩成左右,多數公司的主營業務依然較為健康,如麗鵬股份、中青旅(600138)、東風股份(601515)等。
麗鵬股份從事防偽產品的生產,公司2008-2010年凈利潤一直維持在3000萬元左右,去年則大幅降至1500萬左右,降幅過半。不過麗鵬股份去年的主營收入卻同比增加47.03%,毛利率也只是微降約2個百分點。因此麗鵬股份的主營業務并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不過由于麗鵬股份旗下鋁塑廠一車間發生火災造成損失,致使營業外支出高達2700萬元,對沖了近50%的營業利潤。
而中青旅則由于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造成2011年凈利潤僅同比增長0.67%,表面上形成了滯漲。2011年,中青旅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及投資損失共計4513萬元,約為2010年的3倍,對營業收入的沖減效應極為明顯。而事實上,中青旅去年營收同比上升38.42%,毛利率及三項費用亦同比持平,顯示成本及費用控制能力并未降低。若扣除前述非經常性損益,則中青旅的凈利潤同比增速接近20%。群益證券為此曾指出,中青旅持有的股權及投資損失對公司主業的影響有限,中青旅的景區業務、旅行社業務等均將保持快速的增長。
另一家公司則是磷化工類公司澄星股份,公司2009-2010年凈利潤連續負增長,去年止跌回穩,但凈利僅為2008年的一半,同比增速不足5%,復蘇能力曾招致質疑。不過澄星股份的系列數據卻表明,該公司經營能力確在提升。如澄星股份去年毛利率增至18.49%,較2009年增加3個百分點,三費增長率亦處于歷史較低水平。若非因去年老廠區搬遷停工進而計提折舊費,澄星股份的凈利潤將增加近2000萬元。
還有一些公司,盡管業績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正增長,但扣除非經常性損失之后,其業績增速其實更高,華海藥業就是其中一例。
因受益于產品價格的大幅提升,以生產原料藥見長的華海藥業去年凈利同比增長131.77%,但同時出現了2186.33萬元的投資損失。若扣除前述非經常性損益,則華海藥業的凈利潤將同比增長243.33%,換言之,投資損失對公司營收的沖抵不可小覷。資料顯示,華海藥業的投資損失源于一次較為拙劣的交易。2011年1月,華海藥業以溢價收購的方式受讓原子公司浙江華海銀通置業有限公司40%的少數股東股權,而后又于當年10月將該公司股權悉數轉出,由此造成損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華海藥業相當于做了一次“高買低賣”的交易。
除上述四家公司之外,方大炭素、東方金鈺等亦有類似情況,不過我們需要提醒的是,伴隨著非經常性損失增大而主營業務收入減少的公司亦不在少數,尤其要注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