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堅定“死多”,特別是當A股處于2400點之下的時候。堅定看多觀點的論據(jù),來自一系列“前瞻”指標——流動性監(jiān)測(定量)、預期趨勢分析(定性)、技術分析(定量)……或許很多人都會從這些角度去論證,而得出與我截然不同的觀點,這并不奇怪。否則,股市分析就太容易了,完全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我個人的很多分析方法或與眾不同。正如我一貫所強調“一個觀點,無法論證其未來一定正確,能證明的只有過去”。翻看歷史,我的方法一直走在正確路上。所以,對于所堅持的多頭觀點,我充滿信心,相信會迎來“再一次正確”。
今天我將梳理一下各個層面的分析結論。相關章節(jié)的系統(tǒng)論證已經(jīng)在過往研究中做過了,今日不再詳細解讀。之所以在當前時點再作重申,目的有二:一、當前市場多空分歧較大,難有“一錘定音”之聲;二、市場趨勢運行到“一戰(zhàn)定江山”階段,需要有前瞻性指引。這是今天再次發(fā)文重申“千金難買龍低頭”的最終用意。
下面我將從大家最熟悉的技術面開始講起。
三個季度的下跌周期已經(jīng)結束
技術分析,不是用來預測未來,而是用來觀察趨勢,對比歷史。
首先,自2011年4月15日開始的下跌趨勢有沒有結束?技術分析可以很容易告訴我們,下跌周期在2011年最后一周劃上了句號。
圖1是上證指數(shù)的周線形態(tài),A點指向2011年4月15日(當周)、B點指向2011年12月30日(當周)、C點指向2012年2月10日(當周)。一目了然的是,長達3個季度的下跌周期在2012年初被確認結束,下降軌道的上軌被突破。此后發(fā)生在3月份的快速下跌,看上去只是“一次突破后的確認”。
如果說,當經(jīng)歷這一段行情的時候,關于趨勢走向還存在分歧的話,當下,兩條線就已經(jīng)能夠說明很多“共識”。用更加直白的話來說,為期三個季度的下跌周期已經(jīng)結束了,現(xiàn)在處于“另外”一個周期循環(huán)內(nèi)——這是市場用價格趨勢告訴我們的“真相”。
去年底曾指出,998點前的“最后一浪”運行時間共計15個月,1664點前的“最后一浪”運行時間共計12個月,而眼下這一輪下跌浪已經(jīng)運行了14個月。按照波浪理論,毫無疑問這一定是中期低點出現(xiàn)前的“最后一浪”。從概率上來推算,2011年12月份-2012年1月份將是“極限低點”出現(xiàn)的時間區(qū)間。當新年鐘聲敲響之際,一波中長期上漲將在我們眼前顯現(xiàn)。
二季度行情會怎么走?
這里提供一個視角,而不是預測。技術分析的另外一個功能是“對比歷史”,下面我們將為市場趨勢進行“背推”。
在很多技術人士眼中,這兩段歷史走勢有太多不同之處。不過,在我看來,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參照意義。為什么會有分歧?舉個例子,5與9之間相差什么?大多數(shù)人會告訴你,5+4=9,的確這算正確答案。不過,也可以是“1”(用火柴棒去玩玩就知道了為什么是“1”)。
作為這兩段歷史的見證人,我很清楚記憶著,它們每一次轉折、橫盤、向上時的背景,如同很多技術人士都會牢記一些固定形式的K線組合。價格趨勢與情緒趨勢永遠是匹配的,或許與經(jīng)濟數(shù)據(jù)背離,或許與消息面導向背離,但價格與情緒之間不會背離。
因此,二季度行情的技術走勢軌跡,或按照2009年2月走勢來“復制”——如果足夠幸運在二季度末迎來“刺激政策”,那么就經(jīng)典復制了2009年3月(如圖2)。
為什么可能“復制”呢?1、悲觀預期周期一致,都經(jīng)歷了一段可以載入歷史史冊的下跌周期。2、基本面預期一致,關于經(jīng)濟趨勢的預期都已“麻木”。3、政策預期周期一致,要么不出,要出一定是“好政策”。這些預期導向會影響價格趨勢的變化,甚至于可以“微觀”到任何一個波折。而基于群體行為的相似性,所有的底部構筑過程都伴隨著相似的情緒反應。
無論能否理解我的上述表達,牢記一條提示就可以了:二季度行情的技術走勢軌跡,存在大概率將復制2009年2月走勢。簡單來說,向上,橫盤,再向上,直至情緒樂觀到爆棚。
政策向上、經(jīng)濟向下跟政策走
當前市場多空分歧很嚴重。
持看空觀點一方認為,全球經(jīng)濟毫無起色,中國經(jīng)濟更是陷入“硬著陸”與“軟著陸”的模糊地帶。從宏觀數(shù)據(jù)以及中觀數(shù)據(jù)來看,中國經(jīng)濟或只存在小周期“維穩(wěn)”,而看不到逆轉跡象。這很大程度決定了A股價值中樞下移,下降軌道仍然有效。因此,目前階段,價格趨勢只存在“反彈”而談不上“反轉”,甚至于經(jīng)濟一旦“脫軌”,則A股存在滅頂之災。
持看多觀點一方認為,全球經(jīng)濟從金融危機過度到主權債務危機,這只是表象。骨子里決定股市趨勢的要素還是流動性危機。只要量化寬松不止,股市價格中樞就存在輾轉向上的動力。A股雖然迫于國內(nèi)貨幣政策收縮,價格表現(xiàn)遜于其他市場,不過,一旦貨幣當局基于通脹壓力減退,經(jīng)濟衰退壓力上升,自然不斷減輕收縮力度。而中國存量貨幣驚人,只是預期導向不利股市,一旦政策風頭轉向,股市存在報復性修繕估值的可能性。
我無法囊括概述市場上的各種多空觀點,這里只是略作表述,相信能夠“代表”大部分看法——雖不盡然。從各自立場來看,他們的觀點都是正確的。不過,宏觀這東西,定性這東西,難于把握之處在“當下”。
倘若我們劃定個時間范圍來“較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觀點之間沒有多少存在分歧。難就難在,有多少觀點可以給出準確的時間范圍。對于股市趨勢判斷而言,這很重要。
換個視角,我劃出兩條預期趨勢來把問題“講簡單”——趨勢一:政策導向趨勢,利于股市的政策頻出,不利股市的政策少;趨勢二:經(jīng)濟數(shù)據(jù)趨勢,不利于股市的數(shù)據(jù)頻出,利于股市的數(shù)據(jù)少。這意味著什么?
在此前《伏擊“突發(fā)政策刺激”》一文中,我告訴大家一條“游戲規(guī)則”(市場特征):緊緊跟著政策走,有人氣的地方才有機會。一旦政策預期超預期兌現(xiàn)(刺激政策出臺),則意味著幸運踩到行情“啟動點”。
在當前市場中,仍然抱著宏觀數(shù)據(jù)做策略,那么很難與市場節(jié)奏“合拍”。只有抓住政策預期,才能把握住階段性熱點與跑贏市場的相對機會。既然明知“政策導向”與“宏觀數(shù)據(jù)”兩條趨勢逆向而行,而市場預期明顯倒下“政策導向”,那么制訂策略又為何要“逆市場”而行之?只有牢牢把握行情的階段性特征,了解游戲規(guī)則,才能分享到階段性收益。否則,難免落入“刻舟求劍、紙上談兵”的陷阱。
目前的政策預期包括:1、預期6月-7月間出臺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的政策組合;2、外匯占款、CPI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排除存準率、利率各出現(xiàn)一次下調;3、最具有想象力的政策組合莫過于“萬億規(guī)模減稅、基建投資超預期、金融創(chuàng)新改革”。
在策略布局上,1、優(yōu)選布局兼具“周期性、低估值、流動性”特征的行業(yè),比如房地產(chǎn)、券商;2、政策預期升溫所形成的階段波動可達20%左右;3、萬一預期兌現(xiàn)(刺激政策出臺),則意味著幸運踩到行情“啟動點”,中期持有。
最終無論是否有刺激政策出臺,市場預期都將向著政策預期形成的方向挺進,價格趨勢也將向著策略布局的方向挺進。政策猜想的結果并不重要,而我們的相對收益是在趨勢過程中實現(xiàn)的,與政策猜想的結果無關。這是必須搞清楚的一點——這不關乎“講道理”,關乎真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