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是金融業發展中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中國券商業踏入第三個十年的發展時期,管理層倡導創新的思想在近期上升到更高的戰略意義上來。從中央領導的講話,到郭樹清主席雷厲風行的新政,無一不顯示了行業處在一個深刻的變革窗口期。
與此同時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國信證券總裁胡繼之及西南證券董事長翁振杰三位券商業老人,均從不同的角度,鮮見得在公開場合談到券商業未來改革及發展的方向。這也被不少券商業內人士看成是監管層松綁投行業務,改革中國投行業的決心。
缺失的“狼性”
狼性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樣態,在市場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金融業中體現得分外明顯。縱觀中國金融機構的狼性發展,以截至2011年的數據為準,銀行業總資產規模達113萬億,保險業總資產規模達6萬億,即便以往是金融業的小板塊信托業,近年來風生水起,總資產也達到了4.5萬億。總資產大幅上升,從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客戶資產管理需求的擴大。
證券公司作為金融機構的一個重要子系統,理應也一同分享到中國居民財富的增長,然而,總資產規模1.6萬億的數據,顯得頗為尷尬。有券商業內人士感慨,中國證券行業的問題是監管過嚴,創新不足。現狀是109家券商的總資產不及高盛的1/3,全行業凈利潤與摩根士丹利相當。而國際投行在金融危機前的財務杠桿達到了30倍,目前也有13倍,而在中國全行業平均只有1.3倍。
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認為,某種程度上說,我國投行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狼性”不足,業務范圍沒有隨經濟的發展、客戶需求的增加而擴大,喪失了投行的本原屬性。
“狼性”的缺失與國際上對投行的定義大不相符。
風險資本準備金比例降低
2004年是一輪券商洗牌年,出于限制券商的買方業務,加強各大業務之間的防火墻,證監會建立了頗為嚴格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全行業也進入到綜合治理階段。
王東明指出,當前我國的證券公司使用凈資產經營,擴大投入只能動用資本金,沒有負債沒有貸款,和“小賣部”的操作模式類似。2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但是證券公司的業務則被嚴格限定在經紀、承銷、自營、資產管理四張牌照范圍內,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許多業務讓與銀行、信托等機構。按照他的說法,中國券商的凈資本管理極大得束縛了券商業務的開展。
證監會在4月13日宣布修改證券公司的風險資本準備計算標準,適當降低證券公司部分業務風險資本準備的計算比例,放大業務空間,鼓勵行業創新發展。
根據修改細則,自營權益類證券、固定收益類證券的風險資本準備基準計算比例從20%、10%降低到15%、8%;專項、集合、限額特定、定向資產管理業務風險資本準備金計算比例從8%、5%、5%、5%降低到4%、3%、2%、2%;以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為基礎的風險資本準備基準計算比例從3%降低到2%;證券營業部的風險資本準備計算比例從每家500萬降低到300萬元。同時,連續3年為A類的風險資本準備計算比例從0.6倍降低到基準比例的0.4倍。根據之前的大致估算,此次調低標準將釋放400億的資本金。
當然,相對于整個社會的膨脹財富,400億的資本金,只能算是杯水車薪。但是這對于我國當前證券公司的經營模式是一個重大利好。而且也只是監管層放松資本管制的第一步。各個公司開展業務的規模水平的擴大,也將擴充券商對產品開發的研發力度。
服務實體經濟大有可為
金融中介機構本應是作為服務實體經濟而存在的一個重要橋梁,券商作為一個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可以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平臺,大力服務實體經濟。然而監管層的管制極大得制約了金融產品的生產,更談不上創新和發展。
王東明舉了更為詳細的例子來證明券商服務實體經濟的不可或缺性,他以近年來頗受管理層關注的小微企業發展為例,指出微型企業由于規模小,往往達不到“嫌貧愛富”的銀行授信條件。但是券商本身就是經營風險的行業,而且這類公司中也不乏現金流較好的資產,那么券商可以通過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設立一個SPV,將這部分優質資產打包進行證券化,賣給其他人獲得融資,即資產證券化將幫助這類小微企業的發展。
另外諸如高收益債等近期頻繁被提到將要啟動的消息,同樣是券商服務小微企業的可行渠道。
相比起銀行及其他類銀行金融機構,券商作為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紐帶,業務拓展的空間和創新能力,將更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