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世人美喻為“尼日爾河谷寶石”的杰內古城,位于馬里中部尼日爾河內三角洲最南端,它是撒哈拉通向非洲的大門,也是沙漠人心中的傳奇之城。杰內的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土建筑,還有杰內城中的泥土民屋,它們都仿佛來自于另一個世界。
蜚聲西非
杰內古城建立于公元800年,它毗鄰撒哈拉和多雨的蘇丹地區,位于游牧地區和固定居住區的切換點上。它建造在尼日爾河流域一個防御性的小島上,從河邊到有貿易往來的游牧人城鎮廷巴克圖只有500千米。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杰內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杰內古城以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和盛極一時的摩爾式建筑聞名于伊斯蘭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地區,是一座富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從9世紀或10世紀開始,杰內古城在黃金貿易以及蘇丹地區其他商品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悉,博博人是杰內的最早居民。隨后,諾諾人、索寧人先后來到這里定居。杰內因商貿活動繁盛而聞名。13世紀,隨著繁榮的黃金貿易的興起和罪惡的奴隸貿易的建立,杰內迅速發展,極盛時期居民達到5萬人,伊斯蘭教得到廣泛傳播,成為蜚聲西非地區的一座重要城市。
今昔變遷
從14世紀起,馬里帝國、桑海帝國和摩洛哥人先后占領這座城市。1893年,經過數次殘酷爭奪,法國殖民者最終以沉重的代價占領這座城市。在異族統治時期,當地建筑多次遭到破壞,城市地位逐漸下降,后來幾乎銷聲匿跡。馬里獨立后,雖然杰內得到恢復和發展,但終不能像昔日那樣聲威四震。
杰內古城現有居民1萬余人,市區有老城區、卡尼亞納、托農巴和杰內幾個部分,著名的摩爾式建筑散落在市區各處,使整個城市顯得別致典雅,古風濃厚。作為馬里南部地區的重要商業城市。市內有大型阿拉伯市場,店鋪林立,攤點密集,貨物豐富,尤以出售當地精美的手工藝品著稱。杰內附近地區農牧業發達,是馬里南部稻谷、玉米、牲畜、肉類、皮革、水果集散中心。杰內交通依靠公路,城區以杰內清真寺為中心,10多條縱橫交錯的寬闊馬路通向全國各地。
杰內之魂
這座古城需要幾天細細品味,筆者在這里充分感受到當地的古風古韻。
一進入杰內,就會有很多導游涌上來,你只要花上5~10美元,這些導游能給你的游覽增添很多樂趣和知識。城內的古建筑約有2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獨具特色的建筑散落在杰內市區各處。杰內的景觀主體——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當屬無可比擬的大清真寺。
這座黏土建筑始建于1280年,當時的杰內國王信奉伊斯蘭教。而后大清真寺經過重建,占地面積6375 平方米,建筑面積3025 平方米,整個建筑沒用一磚一石,全部是用當地的一種黏土建造而成的,是迄今世界上僅存最大的泥土建筑。大清真寺墻壁上往外延伸出的木桿是其結構的一部分,也是每年進行黏土修補時用以攀登和支撐的建筑架子。對看慣了鋼筋水泥的游客來說,這給人一種貼近自然、毫不造作的親和力,或者可以說,它是非洲最具視覺和諧感的建筑。每年雨季到來之前,全城無論男女老幼集體出動,挖來尼日爾河河底的淤泥,對寺院的外壁重新進行涂抹,場面非常壯觀。從日出開始,日落結束,當天完成。年復一年,這個傳統已逾千年。雨季結束時,專門的泥瓦匠和工藝師傅要率領工人和志愿者對這座大清真寺進行維修。
領略大清真寺的最佳地點是周邊的樓房屋頂,給當地人1000西非法郎就能上去(相當于13元人民幣),寺內禁止非穆斯林進入,但如果你對伊斯蘭教感興趣或者尊重穆斯林的習俗,也可以試著交涉。大清真寺內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作祈禱。據當地人介紹,在高達46℃的氣溫下走進清真寺內會感到格外涼爽。這里也是杰內伊斯蘭教育、文化和神學的靈魂所在,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一直是西非伊斯蘭教的中心之一,至今仍是馬里伊斯蘭教的圣地。
在大清真寺邊上有個生機勃勃的周一集市,它曾是古時來自北非的撒哈拉駝隊穿越沙漠后,停留和交易的地方,如今的集市依舊熱鬧非凡。
杰內古城是撒哈拉沙漠南側的代表性居民點,民居也頗具特色,用灰泥涂抹搗實的黏土塊是這些氣候干旱地區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從遠處望去,各式民居宛如一塊塊切削整齊的大泥塊,這是當地的傳統建筑風格,居住其中冬暖夏涼。當地部落首領的住宅也是不能錯過的景觀。其實最有味道的游覽方式是在大街小巷漫步,昔日的繁華不再,卻留住了遐想,這才是這座古城最值得品味的所在。
市井百態
杰內人非常重視禮節,待客十分熱情。只要客人前來,總要請客人喝上一杯清香的薄荷茶。若正趕上家里吃飯,必留你共餐。若遇到無親投宿者,不管彼此是否相識,也會騰出一席之地,讓你住下。即使是過路人走到這里缺了盤纏,他們也會解囊相助。他們在生活上有5種較為特殊的習慣:其一是刷牙不用牙刷,而用檸檬樹枝磨牙;其二是吃飯不用刀叉或筷子,而用右手抓食;其三是便后不用手紙,而用左手擦拭后沖洗;其四是一年四季晚上睡覺都不用被子,而用一塊布蓋在身上;其五是母親不用雙手抱孩子,而用布兜把嬰兒背在背后。杰內婦女不僅喜歡佩戴手鐲、腳鐲、項鏈,對佩戴的耳環和鼻環也極為講究。一般她們的耳環又大又重,下邊還有兩個“洋桃”似的墜兒。由于耳環過沉,她們不得不用一條細繩拴在頭上,兩端分別與耳環相連,以減輕耳垂的負擔。她們的鼻環分兩種,小的套在鼻翼處,大的夾在兩個鼻孔中間。杰內的女姓一般都習慣染妝,她們常以染足、畫手、梁牙齦等染妝方式來修飾自己。
杰內人注重禮貌,講究禮節,為人樸實。當地居民見到外國客人,總是主動打招呼,握手致意。杰內巴拉族人遇見相互熟悉的朋友,會立即將自己的右手放在胸前,一邊行走一邊問候,從身體問到工作,從個人問到家庭,對方的父母親、兄弟、姐妹、妻兒等近況,幾乎都要問一遍,有時雙方背對著背已經走出去很遠的距離,甚至連對方問候的話音已經聽不見了,倆人嘴里仍在不停地說著,這是非洲一種非常奇特的見面問候方式。當然,離開杰內的時候,別忘記帶幾塊土產布料,這可是馬里的代表性民族工藝。
歲月流逝,興衰交替,杰內充滿濃厚宗教色彩的清真寺、獨具特色的王宮府第和民居,使這座城市依然顯得古香古色、典雅樸實,古城同時也是一幅充滿神韻的歷史畫卷。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