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今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之時,《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一項頗為有趣的相關研究,研究顯示一個國家的人均巧克力消費量越高,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比例越大。先前不少研究顯示,適量食用黑巧克力可能對大腦和心臟有益,甚至還能幫助減肥。巧克力對健康和諾貝爾獎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關于它的悠長往事我們不妨一探究竟。
巧克力的起源與制作
制作巧克力的原料,源于可可樹結的可可果。美洲是可可樹的發源地,關于它的起源與歷史已經融入到瑪雅人與阿茲特克人的神話中了。在剛開始傳入歐洲的時候,巧克力被認為是一種奇異的食物,因此只在上層社會中享用。到了19世紀,則擴散到所有社會階層,如今它已經是一種廣受大眾喜愛的食品了。
什么是可可樹呢?可可樹是一種熱帶樹木,原產地是南美洲亞馬孫河地區。它一般有4~6米高,生長地最高海拔可達到600米。它需要潮濕的環境已及維持在23~28攝氏度的溫度。第4年就會達到結果期,并且可一直維持40年。可可果形狀像甜瓜,重量在250克至500克之間,每顆可可果里面一般有20~50枚外包果肉的2厘米長的可可豆。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耐在其命名法中把可可命名為“神的食品”。
在早期,是瑪雅人把可可樹從其原產地——亞馬孫河谷帶到了墨西哥南部。正是從這里,西班牙人發現了它,并把它帶到了加勒比海地區。17世紀時,可可樹的栽培技術被傳到菲律賓,19世紀傳到斯里蘭卡與爪哇,從這里再傳到馬達加斯加島。1740年,葡萄牙人把可可樹帶到了巴西和赤道非洲。如今,拉丁美洲與赤道非洲仍是世界可可樹的主要種植區,但可可的消費國主要在發達國家,幾年前有一個人均年消費量的世界排名:瑞士,10千克;英國,7千克;德國,7千克;美國,5千克;法國,4千克;日本,3千克;西班牙,2千克。
可可豆是如何加工的呢?首先,要進行發酵。用香蕉樹的葉子把可可豆包起來,溫度達到50度,進行發酵,這就避免了可可豆在運輸和儲藏的過程中發芽。果肉就拋棄掉了,可可豆變硬并浸出一些油,這些油能去除可可的苦味。經過一段時間,可可豆棕色的外觀開始出現,并且形成了它獨特的味道。接下來是干燥,可可豆內部的發酵仍在繼續,這會進一步去除苦味并增加芳香。干燥的方式可以是日曬,也可以人工風干。最后,可可豆經過清洗、挑選、分類后,經過打包就可以遠銷國外了。當可可豆到達工廠后,它們被放入儲藏室中,這里環境干燥(最大濕度為8%),并且要避免污染。
巧克力的生產有如下幾個步驟:烘烤,可可豆在烘烤的過程中,外殼會膨脹與爆裂,這樣有利于去除外殼。然后冷卻使其保持其味道。粉碎,去掉可可豆的外殼后,把豆粒切碎成許多小塊。研磨,在研磨可可豆的同時,溫度上升,隨之會釋放出脂肪類物質——可可油,這就形成了可可醬。把可可油、糖、香精、桂皮香料、牛奶或者干果混合,以形成不同種類的巧克力。當各種原料混合的時候,可可醬要維持在29度,然后就可以放到各種模子里形成塊狀了。如果把可可醬干燥并研磨將會成為可可粉,可可粉可以用來制作糕點、冰淇淋和餅干。
巧克力與阿茲特克人
在歷史上,巧克力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在某些時期,其消費曾形成了一種儀式,甚至與復雜的禮節聯系在一起;同時它還是一種貿易物品,抑或美洲土著人的貨幣。其生產和消費也影響了吃的文化。
最早發展了可可文化的是2000多年前的瑪雅人。后來,墨西哥土著阿茲特克人統治了瑪雅人,但是在語言中沿用了在瑪雅語中稱可可的用語“cacahuat”,大意是“苦味的可可水”的意思。
阿茲特克人將可可用于治療疾病,于是一種名為“xocoatl”的飲料被制造出來。xocoatl來源于瑪雅語,其中xoco是苦的意思,atl是水的意思。這些原料包括可可、水、香草精、胡椒、辣椒,與面粉攙在一起,可以冷飲而且倒起來會產生許多泡沫。xocoatl曾作為神的祭品,常用于迎接青春期到來的儀式(可可與鮮花一起扔進河水中)和葬禮。
阿茲特克人曾把可可豆作為貨幣。一只兔子值10個可可豆;一個奴隸,值100個;一個南瓜,值4個。稅務也可以用可可豆支付,一個城市要向蒙特祖瑪皇帝進貢1.6億個可可豆。在土著民與征服者之間交換的第一種貨幣也是可可豆,偽造可可豆要受很重的懲罰,甚至要被判為奴隸。
巧克力進入歐洲
巧克力是如何到達歐洲的呢?1519年,西班牙的冒險家科爾特斯到達了墨西哥,第一次喝到阿茲特克人制作的起泡巧克力。1520年,第一艘裝載可可的貨船乘著“巧克力風”(由于這種風有利于北向航行,而被墨西哥人命名為巧克力風)到達西班牙巴塞羅那,巧克力從此成為了歐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西多會的一名僧侶Fray Aguilar,乘著載有巧克力及其食譜的貨船回到法國阿拉貢的努瓦洛斯修道院將巧克力帶入法國。在西多會的波布萊特修道院走廊上部一個帶煙囪的小屋(巧克力屋)里,僧侶們可以盡情享受這種異國飲料。這就是西多會巧克力傳統以及菱形巧克力的由來。
給別人送糖果的禮俗也源于巧克力的到來。“bonbons”(法語小糖果的意思)是指一些小塊的巧克力,首次出現在18世紀法國的法庭上。這個單詞中重復的音節“bon”,在法語中是“好”的意思。法院的女士總是把巧克力放在隨身的盒子里,這樣她們可以隨時消費這些巧克力,無論是獨自享受還是與伙伴共享。給別人巧克力糖果也成了一種禮貌的舉動。這種小塊巧克力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雖然造型、口味和原料在日新月異,但給別人糖果依然被認為是一種優雅得體的舉止。
在19、20世紀之交,隨著非洲可可產量的增加,巧克力的消費更流行了。此外,巧克力豐富的營養使其適合信奉天主教的南歐國家在齋戒時食用。
巧克力成為大眾零食
世界上第一座巧克力機械生產車間誕生在1777年的巴塞羅那。從那時起一直到19世紀未,巧克力的生產一直是手工與機械相結合的技藝。19世紀末,巧克力的工業化生產才開始,特別是在法國和瑞士。
工業化生產可以更好地把粉狀的可可與牛奶,黑巧克力塊同牛奶或干果相混合,使巧克力成了兒童早餐和零食的常見物,并在成人中流行起來。在19世紀末,適合收藏的用巧克力制成的禮品卡出現了。圖像和內容會因時而變,有歷史、電影或者運動等主題。少年兒童是巧克力的主要消費者,他們還會與好友交換可以收藏的巧克力卡。
雖然工業化讓巧克力進入大眾生活,但從一些制作巧克力的專用工具我們就能看出,巧克力生產和消費依然殘留著傳統文化的氣息。比如:巧克力鍋,一種金屬或陶制容器,帶有一個手柄,在蓋子的中央有一個孔——是為小的研磨器伸出而留的。這種巧克力鍋自從美洲引進后就一直保留著這種形態。當巧克力在水中或牛奶中溶解后,在煮沸的過程中依靠研磨器的攪拌,從而形成流質和泡沫。巧克力杯是專門為飲用巧克力飲料而制備的,它也由陶器制作,一方面用于保溫,同時也為嘴唇提供了一種舒適的感覺。巧克力杯比較結實,有一個厚的底部因此可以平穩地放在盤子上。巧克力以及這些用于消費的伴隨物品已經成了工業設計的靈感來源,這些包裝的發明也增進了巧克力對公眾的吸引力。
巧克力激發藝術靈感
從16世紀開始,巧克力就成了藝術家靈感的源泉,比如西班牙畫家蘇巴朗的作品《巧克力早餐》,還有戈雅的作品《馬德里集市》,畫中描繪了集市上待售的巧克力鍋。一些當代畫家甚至使用巧克力為原料進行創作。19世紀末,隨著巧克力大規模的生產,促進了巧克力的商業廣告。所有牌子的巧克力都雇用最好的設計師和藝術家為其宣傳產品、完成名作。在20世紀,收音機、電視和電影都成了巧克力廣告宣傳的工具。
時至今日,關于巧克力的生產、包裝、食譜已經出版了大量讀物,巧克力文化從歐洲傳到了更遠的東方。但歐洲依然是巧克力文化的中心,在歐洲日常的習語中還存有大量與巧克力有關的句子,詩歌、小說和戲劇也會用巧克力作為象征,比如刻畫巧克力與愛情的關系。西班牙劇作家莫拉挺和卡爾德隆等人的作品中都不乏巧克力的“芳蹤”。
可可從其最初起源地亞馬孫平原到如今遍及世界,經歷了很長的路。其最終產品——巧克力從一種宗教飲品到一種國王和貴族喜好的飲料和食品,并最終被所有的社會階層所接受。各種形狀、各種口味的巧克力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全世界都愛上了這種歷史悠久、充滿傳奇的浪漫美食。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