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澎湖縣是臺灣唯一的“島縣”,它位于臺灣海峽東南部,與臺灣本島西南岸相望,縣境相當于整個澎湖列島,面積127平方千米,下轄1市5鄉,縣府駐在澎湖島馬公市。澎湖列島散處在北回歸線南北,共有大小島嶼64個,其中僅21個島有常住人口,最大的3個島是澎湖島(分為馬公市和湖西鄉)、漁翁島(西嶼鄉)和白沙島(白沙鄉主體)。這3個島成鼎足之勢,環抱澎湖灣,灣內水面遠較外海平靜。
論面積人口,澎湖是臺灣最小的一縣,可是論歷史,它是福建先民拓臺的第一站,可以說是臺灣本島諸縣的老大哥。澎湖列島與臺灣島最短距離約24海里,西面與福建省最短距離約75海里,歷史上曾是大陸移民去臺灣島的踏腳石,故有“臺灣海峽之鍵”的稱號。澎湖的開發非常早,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南宋(1127~1279年)趙汝適著《諸番志》稱“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這說明在南宋時,澎湖已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一部分。元朝則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臺灣及周圍各島。明末,荷蘭人曾一再入侵,均被逐走。1661年鄭成功進軍臺灣,先取澎湖。清初統一臺灣,1728年在此設澎湖廳。臺灣光復后,1950年澎湖設縣。
澎湖列島是我國暴風最多的地方,有“風島”的別稱,一年中平均138天刮8級大風,強勁的東北季風加上熾熱的陽光,使得澎湖婦女們的標準裝束便是用頭巾裹住全身,要一睹她們的“廬山真面目”,可不是一件易事呢!澎湖縣境地勢低平,加之風大雨少、淡水不足,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居民向以漁業為主,大多“以海為田,以舟為家”,因此澎湖也被稱為“漁夫島”。環島海濱帆檣林立,入夜后,萬點漁火游動,蔚為壯觀,“澎湖漁火”乃“臺灣八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人前往觀賞。
到澎湖來游覽,第一站就是縣府馬公市。馬公是澎湖與臺灣本島的交通樞紐,大而舒適的客輪每天開往高雄,客輪可容納800多人,到臺南安平港和嘉義布袋港每天也有班船來往。而噴氣式客機一天也多達20個班次,飛往臺北、高雄、臺中、臺南等地,并有小型客機與七美及望安等離島保持聯系。方便的海空交通不僅便利了島民出入,也帶來了大批游客,到島內觀光的旅游人數與日俱增,觀光業成為本縣僅次于漁業的產業。馬公是澎湖列島唯一的城鎮和較大的港口,為全縣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馬公港南側有風柜尾半島環抱,商港、漁港分別在馬公市街南側及東南側,商港可供3000噸級船只進出,主要商業活動為糧食進口和水產出口。
馬公本命“媽宮”,以媽祖宮(天后宮)得名。奉祀媽祖的媽宮是澎湖民間宗教信仰中心,也是澎湖繁榮的發源地。據傳清乾隆年間,媽宮有所謂“七街一市”,意指媽祖宮前7條街上熙來攘往,是一個熱鬧的市集。1920年,媽宮改名為“馬公”,此后,馬公一名沿用至今,而天后宮則仍舊是澎湖的商業中心。這座廟宇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92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臺灣最古老的廟宇,也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跡。史載清將施瑯攻下澎湖后,奏封媽祖為“天上圣母”,康熙帝御賜有“神昭海表”匾額一方,從此以后,此廟就叫天后宮。這是一座四進古廟,如同閩南傳統的古廟一樣,中脊兩端高翹若燕尾,梁柱雕刻及裝飾石雕無不精細而古樸。正殿后進有清風閣,1919年重修時發現“沈有容諭退紅毛碑”(現嵌于右壁),碑文記載了明朝官員福建都司沈有容率軍至澎湖、擊退荷蘭入侵者的功績,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全臺現存最古老的石碑。宮前有萬軍井,相傳清軍在島上宿營時,媽祖顯靈,涌泉而成,解除了萬軍苦無淡水解渴的困難,此井泉水至今仍充沛而甘美。
從天后宮西南行不遠,便見一座高大的城門——順承門。順承門修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當時媽宮城有6座城門,其中5座先后被拆毀,只有小西門即順承門保存了下來,它地處交通要道,依山而建,在寬大的城門洞上面還建有瞭望樓,氣勢不凡。城門還接有一小段城墻,附近眾多的古樹枝杈交錯、新葉翠綠,為古城增添了許多風采。
在馬公的西海岸還有一座觀音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一座古色古香、梵音低繞的廟宇,縣內的體育場、青年活動中心和海水浴場等都在附近。城東的孔廟原是本縣文化發祥地文石書院,文石書院是清代澎湖唯一的學府。這個書院以澎湖特產的寶石命名,當時書院擔負著興盛儒學的重任,使得澎湖一時文風大盛。后來中法戰爭時期,法軍入侵澎湖,將書院及其珍貴的古書付之一炬。到日軍占領時期,這里成為野戰醫院。現在文石書院遺址上所見到的孔廟是1960年修建的,廟前牌坊正上方書寫著“至圣廟”,兩旁書有“禮門”和“義路”。廟內除了供奉孔子牌位,還珍藏有胡偉通判的學約十條以及文石書院的落成紀念碑記,成為澎湖文教的瑰寶。
從馬公乘汽車東北行,過海橋之后,即可到達白沙島。島上有古老的“通梁大榕樹”,樹齡已達300余年,當地人視為神樹。相傳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艘商船自福州南下,經澎湖遇臺風而沉船,只剩一個內植小榕樹的盆缽,隨波漂到通梁村海邊,村民拾得植于保安宮前,如今已深植入地,盤根錯節,枝葉繁茂,撐起一片翠綠華蓋,其覆蓋面積達660多平方米,形成一個巨大的天然涼亭。
從白沙島西南駛過跨海大橋就到了該縣第二大島漁翁島,漁翁島因位于澎湖之西,故又名西嶼。島上有兩大名勝,即西臺古堡和西嶼燈塔。西臺古堡是一處隱蔽式海岸防御工事,現已列入臺灣一級古跡。它始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當時中法海戰方告結束,清廷從李鴻章之議,撥款興建,費時3年方成。古堡占地8公頃,由若干條掩蔽于地下的寬闊隧道構成,堡內裝置大炮4門,最大的口徑12英寸,古堡中駐軍最多時曾達5000人。古堡四周建有堅固的石寨,寨墻頗高,防御工事相當完善。
西嶼燈塔高高聳立在漁翁島西南端,航行于臺灣、廈門之間的船只常以漁翁島作為巡航的目標。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此建立一座古式航標,砌石為基,高5丈,基臺上建7級塔,塔身潔白,遠望極為鮮明。當時凡臺廈往來船只皆以它為標的。道光八年(1828年)起,在塔頂加燃長明燈,成為全臺第一座燈塔。光緒元年(1875年)改建為西式燈塔,造型為白色圓柱狀,清爽雅致,光線可射出15海里,為在臺灣海峽航行的船只提供了方便,這座燈塔也成為歷史上大陸與臺灣間繁忙的海上往來的見證者。
【責任編輯】 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