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錦與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錦。蜀錦以年代最為久遠、工藝最為獨特而被譽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是我國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蜀錦的歷史傳承
四川古稱“蜀”,《釋文》和《玉篇》里說“蜀”是“桑中蟲”,亦即蠶蟲,因而古蜀國也有蠶叢國之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國就以“布帛金銀”之豐饒而聞名于天下。史載,西漢初年,成都地區的絲織工匠就在織帛(一種絲織物)技藝的基礎上發明了織錦。“錦”,就是用多彩色絲織成的多彩提花織物,因盛產于蜀,因而稱之為“蜀錦”。
蜀錦在中國絲綢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各朝代政權穩定和經濟發展均產生過重要影響。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分立,當時蜀國最為弱小,諸葛亮輔佐劉備,把蜀錦作為國家重要物資加以發展,并頒布法令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為表示和吳國的友好,諸葛亮還專門派遣使節送“重錦千端”(一端為今50尺)去吳國,勸孫權與蜀國交好共同對付魏國。左思在他的傳世佳作《蜀都賦》中用“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的詩句生動描繪了蜀國織錦業的盛況。
到了唐代,蜀錦業更加興旺發達,從果州(今南充)、保寧府(今閬中)等地所產的生絲源源不斷地涌向成都,用這種絲織成的蜀錦質紋細膩、層次豐富,唐玄宗身穿的五彩絲織背心被視為“異物”,其費百金;安樂公主出嫁時的一條單絲璧羅龍裙,“飄似云煙、燦如朝霞”,系用“細如發絲”的金線織成,圖案上的小鳥栩栩如生。此外,還有專門為唐宮廷織的蘭亭集序文字錦。蜀錦不僅成為當時上層貴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通過絲綢之路,成為中國溝通世界的橋梁與紐帶。
宋元時期,蜀錦的聲譽越來越大,在成都設有專門生產蜀錦的“錦院”,院內生產蜀錦的作坊,小的有幾十個人,大的有上百人。工序有挽絲、用杼、煉染、紡繹等十幾種,已經形成較完備的手工工場。元人費著在《蜀錦譜》中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這些生產景象和織造的蜀錦品種名稱。這一時期不僅織造提花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煉染技術也發展到了相當水平。成都平原的岷江兩岸,隨處都能見到人們將絲線煉染后放入河中漂洗,五顏六色的顏料將岷江變成了一條艷麗奪目的彩帶,相傳成都為此被稱為“錦城”,岷江流經“錦城”河段被稱為“錦江”。
明末全國性大動亂對蜀錦的生產摧殘嚴重,清代蜀錦得到恢復,并受到江南織錦很大影響,又產生了月華錦、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等品種。
蜀錦的圖案風格
蜀錦是我國染織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蜀錦圖案在我國工藝美術圖案中占有十分瑰麗的篇章,對我國后世錦緞染織圖案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蜀錦圖案的取材十分廣泛、豐富,諸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吉祥銘文、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千百年來不斷發展、提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藝術水平。蜀錦圖案經歷了2000多年的發展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
蜀錦圖案一個貫穿始終的特征就是廣泛而巧妙地應用寓合紋樣。蜀錦藝人善于巧妙選用動物、植物、器物、字紋、幾何紋、自然景物以及各種祥禽瑞獸作題材,用其形、擇其義、取其音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或象征意義的紋樣圖案,這就是寓合紋。寓合紋樣(又稱吉祥圖案)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順利、喜慶、頌祝、長壽、多福、富貴、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
先秦時期的織錦絲綢圖案主要以簡單的幾何紋為主體,戰國時已出現在幾何骨架中相向對稱排列的人物動物圖案。秦漢時期的織錦圖案突破了我國自西周以來裝飾圖案的單調格式,把簡單的、靜態的菱形幾何紋、回紋、云雷紋和云氣紋發展為在云氣之間自由奔馳的各種祥禽瑞獸等動物圖案,統稱為“云氣動物紋”,其造型奔放活潑,取材主要是當時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接觸到的云彩鳥獸、狩獵騎射等內容,在錦紋圖案中還常常配以各種吉祥的銘文,這些銘文與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宮廷活動都有密切的關系。
考古工作者在我國新疆和北方絲綢之路沿線先后挖掘出為數不少的漢代云氣動物紋錦,云氣紋在漢代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和上層階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漢代成都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家崇尚自然,信仰陰陽乾坤、五行八卦,追求不老,修煉長生,云氣即仙氣,云氣清風仙人出入之所,神秘莫測,變幻無常。祥云與瑞獸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這種與漢字銘文組合成的吉祥云氣動物圖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很高的藝術水平,流傳很廣。
南北朝時期,—些動物圖案以安祥的靜態為主,如方格獸紋錦,在方形彩色格子中,排列著臥獅、奶牛、大象等靜態的動物,形成一種新穎的風格。這段時期還出現廠帶波狀主軸的植物紋樣以及纏枝連理、對稱紋樣等。成對稱排列的動植物圖案裝飾在—定的幾何骨架之中,如新疆阿斯塔拉墓出土的北朝時期的樹紋錦,樹的形象采用左右規則而對稱的排列,各組樹紋上下之間綴以菱形點,顯現出色彩明暗的層次變化,規則而不呆板。
唐代是我國經濟文化十分繁榮的朝代,宮廷和上層階級日趨奢侈享樂,愛華美的風氣反映到蜀錦圖案中來,便出現了許多造型完美、章彩奇麗的錦樣。唐太宗時,益州的大行臺竇師傖(封陵陽公)創制的錦綾新花樣最為著名,被稱為“陵陽公樣”,對唐代及唐以后的織錦圖案影響十分深遠。唐代蜀錦改變了自漢以來云氣動物紋所占的主導地位,代之以更敦厚飽滿、自由活潑、色彩富麗的折枝寫生花鳥圖案和團巢、卷草紋樣(又稱為唐花或唐草)。這時期花鳥題材大量增加,花鳥紋樣成了裝飾圖案的主要內容,瑞鳥銜花的織錦圖案也是官服中常見的題材。根據官職的大小分了很多等級,在配色上也有嚴格的區別,體現了封建社會中嚴格的章服制度和等級制度。
在唐代,蓮花和寶相花開始大量出現在蜀錦裝飾紋樣中。蓮花原是佛教崇拜的圣花,取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意,象征最高尚的純潔。可見,宗教文化意識對蜀錦紋樣的滲透和深刻影響。
宋代的蜀錦以紋樣秀美雅致著稱,一方面繼承了唐代寫生花鳥圖案的藝術手法,另一方面發展了在幾何骨架上滿布規矩花紋的清秀典雅的裝飾圖案風格,較有代表性的有鋪地錦、八答暈錦、燈籠錦、樗蒲錦、落花流水錦等。在錦面上滿布纖巧秀麗的錦紋叫“滿花錦”;若再綴以大朵的裝飾花紋,叫作“鋪地錦”或“錦上添花錦”。
元代蜀錦的產品基本上承襲了宋代錦的紋樣風格,在纏枝花卉的應用上,金時女真人官服制度上就有明確規定,用纏枝花朵大小定品級尊卑,三品以上的官員許用大纏枝,其余用小纏枝,花朵變化很多,色調豐富。蒙古貴族愛好織金錦作裝飾,元代生產一種叫“納石矢”的金錦十分著名,在貴族的官服和衣領邊沿裝飾使用較為普遍。元代統治階級為了限制民眾的反抗,普遍實行“火禁”,晚上不許老百姓點燈,使成都民間的絲織生產受到很大的限制。朝廷在成都設有綾錦局,但規模和產品遠不及前代。
到了明代,蜀錦在技法上繼承了唐宋以來盛行全國的卷草、串枝、散花、折枝花卉等紋樣章法,創造了許多新的樣式。如落花流水錦就有許多種不同紋樣的產品。樗蒲錦、燈籠錦、寶照錦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遺存較為豐富。珍藏在四川省博物館的一幅明代生產的卷草蝴蝶紋錦,它以枝葉纏卷的藝術形式,用流暢自如的線條組成一個個相互串接的蝴蝶紋樣,層次豐富,色調明朗,形態活潑、新穎,是一幅構思十分精巧的佳作。
清代的蜀錦圖案多以寫生花鳥和團花為主,同時繼承發展了宋明時代的傳統紋樣。
蜀錦博物館
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蜀江錦院是蜀錦文化的集大成者。蜀江錦院秉承兩千多年的蜀錦傳統工藝,制作的蜀錦色彩艷麗、形式紛繁、紋樣豐富,是極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錦院是成都唯一一家保有全套蜀錦手工制作工藝的場館。置身其中,恍若穿梭于時間長廊。漢代的古錦、清代的大花樓織機,時間為他們涂上了迷人的色彩;嗡嗡的織機旁,銀發的老者穿著華美的唐裝在現場展示蜀錦的織造技藝,靈巧的指尖、游動的木梭、翻飛的絲線,古意盎然;還有色彩艷麗的蜀錦成品和蜀錦制品,隨時搶奪你的目光,令你流連忘返。2006年5月20日,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