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立行走,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為了“站起來”,我們的祖先可以說是“不惜代價”,以至今天我們還不得不為此埋單——飽嘗足痛膝傷之苦,忍受背痛的折磨,還要應付孕婦分娩時的險象環生。直立行走引發了許許多多解剖學上的改變。這一切身體建筑學上的變化,在化石記錄中都清晰可見。人體的各個部位,比如頸椎、腰椎、心臟等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輕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嚴重的甚至危害我們的健康直至生命。而且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我們對身體的要求越來越苛刻,這更給進化帶來了挑戰。
人類分娩比動物要難得多
分娩對所有的婦女來說,都是一場嚴酷的考驗,因為它意味著劇痛和風險。與人類相比,大部分靈長類動物對此卻并不發愁——它們的胎兒在穿越產道時,可以說是暢通無阻。比如說,黑猩猩寶寶出生得飛快:從進入產道、穿越全程到離開媽媽的骨盆,直通通地一下子出來,而且出世時臉朝上,所以黑猩猩媽媽可以把它拉上前來,攬到自己懷里。那么,人類的產道為什么會曲折難行呢?
生兒育女對任何地方的女人都是一場嚴酷考驗,這是由于女性的骨盆構造造成的。 科學家的解釋是,這都是為了兼顧直立行走的需要。婦女骨盆的結構既要使直立行走成為可能,又得讓寶寶通過,它必須在兩種需求之間取舍平衡。結果是,臀部變窄,女人骨盆變小,產道嚴重變窄,雖然還算管用,但只是勉強將就。而大腦的發達,使胎兒頭部變大,使女人的生產成為生物中最難的事。嬰兒出產道時是后腦勺貼著恥骨,臉和頭的方向都和媽媽背道而馳。這就讓做媽媽的很難伸手夠到寶寶,在寶寶出世時給予引導而同時又不傷到寶寶的脊椎。這還使她無法清潔寶寶的呼吸道或解除寶寶頸間纏繞的臍帶。這就是全世界各地的婦女在分娩生育期間都要尋求幫助的緣故。在100多年前,分娩是育齡婦女的首要死因。
鏈接1:
人類祖先何時開始直立行走?
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祖先放棄樹居生活在陸地行走的時期始于320萬年前。科學家在埃塞俄比亞地區發現的足部骨骼是一個完整的第四跖骨,這是連接腳趾至足底的最長一節骨骼。該骨骼化石屬于南方古猿,1974年發現的著名“露西”骨骼就屬于這一分支。考古學家表示,露西的足部骨骼具有足弓,這一特征僅存在于能夠奔跑和長途行走的現代人類。足弓的形成奠定了現代人類的直立行走基礎。
頸腰椎間盤突出是人類的“專利”
直立行走雖然解放了雙手,但為此達成的進化妥協,也帶來了骨骼劇變的煩惱。直立行走與四足移動的生物力學如此天差地別,從頸部向下直到足部的骨骼不得不為之一變。顱骨和脊椎重新排列,使頭部和軀干在臀部和足部以上保持一條垂直線。為了支撐身體的重量并緩沖直立移動的沖擊力,四肢的關節和脊椎都變大了,足部也演化出足弓。人類的祖先在用四只腳走路的時候,是脊椎大,腰椎小。直立行走之后就恰恰相反,脊椎小,腰椎大。脊椎從原先的起拱頂作用,變成了今天充當承重的立柱了。這種脊椎從耗能的角度看,既經濟又有效,維系著人體平衡、頭部轉動和雙足移動,但卻承受了過度的壓迫,“讓它吃了不少苦”。椎骨在受到長期擠壓時,椎間盤就可能會突出,壓迫脊椎神經,引起疼痛。除了人類,沒有一種靈長類動物領教過這種背部不適。現在人們都用游泳方式來預防頸椎、脊椎以及整個背部的疼痛,游泳的狀態,其實類似于回歸到我們祖先用四肢行走的狀態。
人類的膝蓋飽受“直立之苦”
除了頸腰椎,人類的膝蓋也飽受“直立之苦”。為了垂直站立,我們只好硬生生對膝關節、踝關節、足部施加空前的壓力。在奔跑或快步走時,我們的下肢承擔的壓力可能接近體重的好幾倍,膝關節、踝關節、足部也承受了更多的壓力,這也正是人類飽嘗足痛膝傷之苦的原因所在。膝關節也是人體最容易受傷的關節。在美國每年實施的外科手術中,膝關節手術占了百萬次之多。其中股骨頭壞死就是很重要的一項疾病,因為人類的直立行走,上半身的重量全部壓在了髖關節上。
此外,骨盆構造還對下肢關節施加所謂“側向壓力”。由于骨盆寬度使然,我們的股骨不像黑猩猩和其他猿類那樣直上直下,而是向內斜向膝關節。這個載重的傾角確保了膝關節處于身體的正下方,讓我們站得更穩。但演化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特別的傾角意味著,膝蓋上承受的壓力隨時會使它搖搖欲墜。因為女人的骨盆比男人的寬,她們的股骨傾斜得更厲害,所以跑得比較慢(多出來的角度使女人浪費了大概10%的能量),這也是女人的膝蓋更容易受傷的原因。
直立行走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原因
醫學家在大量研究觀察基礎上,發現四腿動物患高血壓癥十分罕見,他們由此提出一個新觀點:直立行走就是引起高血壓的最主要原因。這個新觀點一提出,很快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重視。專家們研究發現,人在躺臥狀態時,心臟每分鐘噴出的血量達5升左右;而在直立狀態時,70%的血量位于心臟的下方,心臟噴血量降低到每分鐘只有3升左右。為了彌補心臟噴血量下降引發的不足,神經和激素系統會促使血管收縮,迫使動脈系統血容量減少,從而使心臟噴血量和動脈血容量之間保持平衡,并使頭部和其他器官能得到正常的供血,維持人的生命和活動。由此可見,在人的整個生命期間,正是直立姿態促使了動脈血管經常不斷發生收縮來提高血壓,以保證身體各部位的供血,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高血壓病。
鏈接2:
人類為何選擇直立行走?
長期以來,科學家在解釋人類為何會從四肢著地行走進化到兩腿直立行走時,說法一直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一種觀點認為,人類之所以最終進化成為兩條腿走路的動物,主要是因為這種行走方式最為節省能量。人類用兩條腿走路所需的能量是用四條腿走路所需能量的1/4。科學家們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測量并對比4名成人和5個成年猩猩所耗的氧氣和力量,結果發現兩足行走的步法比四肢行走的步法要節省75%的能量。這有力地證明了,人類的直立行走更節省能量,因此所需的食物也就更加節省。另外,還有科學家聲稱,人類選擇直立行走是因為趴著走太熱。科學家們發現,數百萬年前,在人類的起源地肯尼亞圖爾卡納盆地,日間的平均氣溫要遠遠高于現在。他們借用人類起源學的“熱假說”定理,解釋人類之所以選擇直立行走是因為地表溫度太過灼熱。選擇站起來走路是因為這樣比四肢接觸地面爬著行走更為涼爽,并且直立行走還可以減少身體被太陽光直射的面積。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