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或靈光,宗教藝術中在神或圣者頭后邊出現的光輪。古代印度或中國藝術有時也這樣表現。在西方,它是太陽神密得拉斯、阿波羅與赫里俄斯的標志。光環的四周常有光芒射出,被視為神明的羅馬皇帝的形象上也帶有這種光環。
在基督教藝術中,“光環”始見于5世紀,最初只用在“三位一體”的三個形象上,后來逐步擴大到使徒、圣者和其他一些人身上,在東方基督教中,光環表示威力,并且不限于神圣人物。拜占庭藝術常常給魔鬼撒旦也畫上光環。“光環”有各種形式的表現。十字形的光環是基督特有的標志,但在“三位一體”的形象上它則環繞三個形象。三角形的靈光屬于“上帝圣父”,并象征著“三位一體”。四方形的靈光用于當代人的喪偶或宗教儀式,包括教皇、帝王或捐助人。
神學上或是基本美德以及其他寓意性的擬人形象,帶有六角形的光環用于表示美德與惡德的人物,其人物形象大多是女性,并附有一定的標志物,早期基督教會吸取了這種方式,常用這種相對比的形象來進行道德上的教誨。文藝復興,其形象范圍擴大至古典神話中的各種神祗及古代男女英雄。常見的圓光屬于圣母瑪利亞、天使和圣徒們。中世紀后尤其是14世紀時,這種靈光多被描繪為一個金色的圓盤,上面寫有本人的名字。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依照透視的角度把它畫成一個簡單的圓環。但后來光環逐漸不受重視,至晚期文藝復興的作品上已很少出現。所謂“光暈”或“圣光”,指的是放射狀的光輝從整個人物形象背后現出,而不止于頭部。這種處理是為了強調出神圣的性質,尤其用來表現基督,特別在基督變容的畫面上,也常用于圣母瑪利亞的形象上。還有一種杏仁狀的光暈,也叫曼朵拉(Mandorla),早期的曼朵拉是杏核狀的框圈由云彩組成,包裹著升天的基督,這種框子各式各樣,并無嚴格的意義,后來改為光環,放射出上天神圣的光芒。因此,在基督變容時出現這種框圈,后來應用范圍有所擴大,在圣母升天時也曾出現,還有莫大拉的瑪利亞,她和圣母一樣,也是被天使們帶到天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