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紀錄片作為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對外文化傳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偏離現實,未能很好地承擔對外傳播的任務。本文通過對《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層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從紀錄片的結構、內容、故事、情節、人物、剪輯節奏、鏡頭運動、畫面等多方面進行敘事分析。從而得出紀錄片視域下的“中國故事”對中國紀錄片發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關鍵詞】紀錄片 《西藏一年》 現實性 發展方向
當代中國大部分紀錄片在追逐市場化浪潮下,由于過分強調歷史性、人文性,而迷失了紀錄片的時代特征和時代意義,不再具有紀實性、新聞性,漸漸脫離了紀錄片本來的屬性。雖然中國歷史人文類紀錄片在近幾年取得了長足了發展,例如《故宮》、《敦煌》、《建國大業》、《復興之路》、《復活的兵團》、《外灘軼事》等一大批歷史人文類紀錄片在國內外都受到了好評。可是我們不難發現,講述中國當下現實社會、反映現實普通中國人生活的紀錄片卻少之又少。
一、一些紀錄片未能勝任對外傳播的任務
1、對外傳播,塑造提升中國形象已是當務之急
新時期在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強對外文化傳播,塑造提升中國形象已是當務之急。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也需要中國進行對外文化宣傳。
2、紀錄片是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
做為藝術形式的一種,紀錄片能真實全面的反映一個時代發展的過程,能夠記錄重大事件和普通生活。有人稱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國家相冊”。由于紀錄片對人性的關懷,對藝術的終極關懷和紀錄片的普世價值,使得它就能輕易的消除隔閡,跨出國界,走進人的內心。因此,紀錄片在國家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有著特殊的作用。
3、一些紀錄片未能很好地反映現實,未能很好地承擔對外傳播的任務
注重拍攝歷史人文類紀錄片,而缺少現實主義平民化視角的作品,致使中國紀錄片的集體失語和創作的偏移是當今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現狀。中國的紀錄片被邊緣化、娛樂化和商業化迷失了原來所固有的真實記錄的使命和品格。
紀錄片作為一個時代影像忠實的記錄者,它的呈現必須是真實的,是貼近時代脈搏的,是反映社會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的,是注重于中國普通主流人群的,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目前中國紀錄片偏離現實,未能很好地承擔對外傳播的任務。
二、《西藏一年》在國內外獲得成功的原因分析
1、三方認可的一部紀錄片
紀錄片《西藏一年》由英籍華人孫書云導演,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個藏族博士格勒擔任總監制,片子的三個攝像師中有兩個是藏族人,聘請的顧問以及導演助理大部分也都是藏族人,這為本片能夠深入的進入拍攝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他們在西藏第三大城市江孜生活觀察了一年。用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展現了當地8個普通主人公和他們家庭的真實生活。這部紀錄片共五集,每一集展現了一個季節,由于西藏的冬季特別漫長,所以設有冬和冬末兩集。每集由3個主人公在這個季節里發生的故事組成。用平行交叉的方式敘述方式,為我們生動的呈現了西藏人民的婚喪嫁娶、日常生活勞作、宗教信仰、教育現狀,以及人們對生活的焦慮、追求和從容面對,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下所有中國人面臨的這些問題和矛盾。《西藏一年》真實、全面地展示了改革開放30年來西藏發生的變化,也真實反映了中國人在這個時期真實、全面的生活狀況。
英文版《西藏一年》于2008年3月6日開始在BBC(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連續播出以來,在西方各國引起了反響。英國的多家媒體予以好評,迅速地在全球20多個國家播出。其中《衛報》是這樣評價的,“以罕見的深度、驚心動魄的力量、公正記錄當今最有爭議、最偏遠地方人們的真實生活。”2009年6月,與紀錄片同名的著作《西藏一年》在國內出版,央視一套于2009年7月底在晚上10點半播出了這部連續5集的紀錄片子。
2008年的3·14事件,讓世界把目光聚焦在中國西藏。而在事件發生的前8天,BBC卻播出了這部片子。這也讓世界人民了解了真實的西藏,真實的中國,是中國形象的一次有利宣傳,是一次意外的外宣勝利。
2、全景式、群像電影式的表現手法
群像電影,就是指在一部電影當中,每一位演出的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表現突出,而電影的故事線索相對并不單一,而是充分給予了每一位演員以相應的戲份,最終是由諸位各具特色的表演者,共同組成一個多線程、全景式的風情畫,而不是以單一的線索來表現一個簡單的劇情。
這種表現手法一般在賈樟柯的紀實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但是在紀錄片的拍攝中,我們很少看到。一般的紀錄片主人公往往是一個人或兩三個人,或者一家人,或者一個相同的群體。而《西藏一年》卻選取了八個不同職業的家庭進行拍攝,在紀錄片制作史上也屬首次。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讓受眾能夠更大限度的理解主題,也能夠更大限度的逼近真實,吸引受眾。
3、讓世界了解了真實的中國
筆者認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是了解中國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社會焦點問題。因為成就有目共睹,而在發展中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應該是紀錄片反映的重點。在《西藏一年》里我們看到了中國看病難、上學難和打工難等中國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
整個紀錄片是在一種故事矛盾交織和人們精神焦慮的狀況中進行表達的。它沒有回避落后,選擇了直面,因此它也逼近了真實,它讓世界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
三、時代呼喚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
以往藏地紀錄片的敘事視野基本局限于西藏,沒有關照到中國人的普遍生活狀態。當我們過分的關注一個地區,或者是刻意地想呈現這個地區的差異、獨特的文化景觀的時候,人們在潛意識里已經把這個地區和中國普通的文化地區進行了割裂。因此,這個時候做出的片子,往往把視野局限于一個地區,而沒有從這個地區出發關照整個中國人普通的現實生活狀態。通過《西藏一年》,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藝術和紀錄片最終的關注對象是和人有關,而不是某個地區的人就特殊一些。
1、紀錄片視野中的“中國故事”
紀錄片的本質屬性要求紀錄片的本能是客觀真實記錄。這要求紀錄片所要反映的“中國故事”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構的,更不是“歷史再現”的。
紀錄片的本質屬性也要求紀錄片的拍攝主題和題材具有現實性意義。要緊緊抓住當下發生的故事,記錄今天的事情。除了記錄重大事件之外,應該關注社會現實的熱點問題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問題。
因此,紀錄片視野中的“中國故事”,它應該是真實發生的,是反映當下社會現實的,是代表中國主流人群的故事。而不是把側重點放在對歷史的反映和對真實的“再現”上。
2、《西藏一年》講好了“中國故事”
《西藏一年》真實全面的反映了處在社會變革時期西藏普通人的生活,面對各種困難,面對時代風氣漸進,他們直面挑戰。這于整個中國大背景下的時代發展特征是一樣的。因此,這部片子不僅講好了“西藏故事”,也講好了“中國故事”。
《西藏一年》所秉持的平民視角,全景式的展現,按照時空發展規律而進行的交叉平行敘事,采用長鏡頭和蒙太奇交替穿梭的剪輯風格,用同期聲代替大量解說的拍攝方式,是現實主義制作風格的體現。
它是繼《望長城》之后的中國紀錄片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紀錄片客觀紀實的典范,是對當下中國紀錄片發展方向偏離的一種批判。它引領了一種理念和潮流,為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指出了不同于別人的一條路,值得學習、思考和借鑒。
四、從《西藏一年》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方向
《西藏一年》所秉持的平民視角,獨特的敘事風格,獨立創作的理念,采用長鏡頭和蒙太奇交替穿梭的剪輯風格,用同期聲代替大量解說的拍攝方式,都值得中國缺乏現實主義藝術創作者們的重視、學習和思考。從《西藏一年》研究入手而得出的一些結論,就是中國當下紀錄片發展的出路。
1、正確面對紀錄片的商業化與娛樂化傾向
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不得不面對市場化的洗禮,也要考慮受眾的需求。但這并不能要求紀錄片制作者們放棄真實記錄的原則,也不能讓他們的表達受到商業因素的影響和改變。因此,原則性與市場化、娛樂化之間,我們應該找到一個合適的契合點。
2、走體制內外合作之路
如果紀錄片沒有了主流的播放渠道,僅僅是在國外獲幾個獎,對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推動作用顯然是微乎其微的。紀錄片在中國發展還是要靠主流的媒體對主流的受眾進行傳播和影響,小范圍內的個人行為,影響不了集體的認知和思考。
然而紀錄片制作者們身上具有的一些理念,也是我們值得學習和仿效的。因此,在中國,紀錄片的制作應該走獨立制作和體制內制作合作的道路,也可以在DV時代鼓勵個人記錄影像在網絡上的傳播。
3、省級媒體應加大對紀錄片的扶持力度
近些年來,隨著媒體改制,好多省級衛視撤銷了紀錄片專題部。隨著這個部門的撤銷,紀錄片在國家主流媒體中處于邊緣化的低位。國家廣電總局的“限娛令”中明確的提出對紀錄片制作的要求,因此,省級媒體加大紀錄片的扶持力度,這也是地方媒體進行差異化、本土化競爭的一個制勝法寶。
4、加大對創作理念的更新與認識
央視紀錄片頻道開通以來,過多地注重社會歷史人文類紀錄片,而忽視了社會現實類紀錄片。紀錄片的本質屬性要求我們客觀真實,要抓住當下現實社會中時代發展的脈搏。真實記錄是紀錄片的本能,要求紀錄片的創作有現實主義風格。因此,“真實再現”等一些創作手法在紀錄片中的應用,是對紀錄片真實記錄的一種否定和顛覆。
全面、真實、平衡的呈現,是紀錄片最根本的制作理念,這種理念在新時期國家經濟繁榮穩定發展時期,顯得更加重要和實用。□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