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田螺坑的傳統手工藝,首推做谷笪。多少年來,田螺坑人做谷笪走四方,四鄉八里遠近聞名。谷笪即曬五谷的竹席子,走四方的田螺坑人當然不僅僅做谷笪,也做其它的竹制品,但是做谷笪是他們最拿手的功夫,久而久之就成了他們竹制手藝品的代表作。
竹是大自然造化給南方山區的恩賜,茂密的竹林、修長的竹子,還有鮮嫩美味的竹筍,無不是人們所喜愛的景致與物品,用竹篾、竹片制成各種用具,也是許多產竹山區的傳統工藝。田螺坑人何時開始盛行做谷笪,村里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說,從他們懂事起就看見爺爺奶奶、父母兄長在做谷笪了,誰也不知這手工藝起于何時,只是相傳以前請了一個廣東師傅來教這手工藝,全村人都學會了,也不像別的地方立有規矩,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之類,全村男女老少,只要手腳健全的,幾乎無人不精。他們說,做谷笪在田螺坑,應該有幾百個年頭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土樓鄉村任教,有一次到田螺坑一個男生家里家訪,和他父親在土樓門口閑聊之際,這男生倏地不見了,一找才看見他跑到谷埕上和他母親一起編竹篾,準備做谷笪。我問這個在學校沉默寡言的男生,你怎么也會做這個?他低著頭不語,手指間竹篾翻飛,這般手藝的靈巧和他神情的木訥對比鮮明。還是他母親替他回答說,他從小看我們做谷笪,看久就會了。其實做谷笪看似簡單,但是要做得好,好的標準就是牢固、耐用,這也是不容易的。田螺坑的谷笪能手不少,所做的谷笪用了幾十年還能用,很多人家的谷笪都是爺爺奶奶時代的作品,曬谷子、地瓜、菜干,不用時就卷起來,所謂“席卷”是也,像一張席子一樣擱在屋梁上,經過時間的磨洗,那竹篾都越發顯得烏黑發亮。
田螺坑周圍的山野盛產毛竹,郁郁蔥蔥,翠綠欲滴,這正是做各種竹制品的原料,一般是在農歷七月后把竹子砍回來,這樣做出的竹具才不會長蛀蟲,截筒、旋節、刮青、破竹、條片、剖篾,經過這些工序,根據需要可以制成各種用具,谷笪算是比較大型的一種,另外還有篾絲籮、籠籮、米籮、米篩、糞箕、竹笠、魚簍、捕魚筌、豬籠、雞籠、秧夾、竹戽斗、竹槌、竹尖擔、竹扁擔、耙篦、摳筢、竹眠床、竹涼席、竹枕頭、竹桌、竹椅(凳)、竹幾、吊籃、飯籃、菜籃、竹箱、炊蓋、甑籠、竹盤、竹箸、竹梯、竹扇、竹吊簾等等,幾乎涵蓋生活、勞動、休閑的方方面面,在鋁制品、塑料制品還未流行的年代,竹制品無疑是人們生活中的寵兒,一天都不可缺少,哪里都用得著它。田螺坑人的竹制品以谷笪而聞名遐邇,農閑季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到外村外鄉甚至外縣做谷笪。在集體化年代,田螺坑人被請到某個生產隊做谷笪,或者修補舊的谷笪,由生產隊派飯,同時還有一天一元五角左右的工錢,據說待遇僅次于裁縫師。農村分田單干之后,每個農戶都需要谷笪,田螺坑人的這個手工藝又紅火了好一陣,他們大多在土樓天井或二樓廊道上做谷笪,有的是定做,有的尚未做好就有人來預定了,他們做好的一張張谷笪根本就不愁銷路,在書洋、梅林是公認的品牌,周圍的平和縣、永定縣也時常有人來大批量購買。
近年來,隨著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田螺坑的各種情況都起了極大的變化,做谷笪的手工藝逐漸荒廢了,現在人們都忙著搞餐飲搞旅游,幾乎沒有人在做竹制品了,這是非常讓人惋惜的,雖然谷笪一類生活用具式微,但是他們本來可以轉型制做竹工藝品,這其實也是旅游市場上很受歡迎的產品,可惜由于沒有領軍人物、缺少敏銳的市場意識和有效的技術指導等等原因,田螺坑人終于沒能華麗轉身,流傳百余年的一手功夫只能從此深藏袖中。
(363600福建南靖縣人民路8號之一溫泉大廈502室何葆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