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丹麥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波爾博士正在授課,不料一位年輕學生大膽地走到黑板前,凝視波爾畫的原子模型草圖:“電子出現的軌跡不可能這樣!”一個21歲的學生試圖波爾博士提出挑戰和質疑引起全場的一片嘩然!要知道,在當時師生的等級是何其森嚴,學生只許乖乖聽老師講解,不允許提出自己的意見。 “為什么?” 波爾盡管一臉的不高興,但還是頗有風度地征詢。 “我現在一時無法證明,但是電子更應該是一種波動。這種波動應該由一種波譜來表征,而不是簡單的軌跡圖形。”學生訥訥地說。 “嗯,好像很有道理。電子的輻射不是由于它的周期性,而是不同能級軌道之間的越遷造成的。但是它們的軌道圖解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波爾自言自語。他發現這學生思維很特別,他悉心指點從質疑處深入研究。10年后,學生因建立了量子力學中最為著名的“測不準原理”于1932年獲得諾貝爾獎。這位年輕人就是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波爾放縱了海森堡的“狂妄”,樹立了自我的大師風范,也因此成就了海森堡,給現代科學史留下了一段佳話!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位青年學子在北大讀研時代就極為推崇沈從文,他認為沈從文是現代文學第一人,但導師則認為沈從文是一個有特點的作家,是名家,而不是大家,因此師生的學術分歧巨大。而他的論沈從文的畢業論文又不是導師指導的,因而導師是在答辯的頭一天才看了他的論文,發現問題很多,眉毛緊鎖,臉上凝起了一片白霜。答辯會火藥味很濃,近乎是爭論會。 開始,先生直截了當說:“就我不同意你這個論文!”接著,先生羅列了文章的諸多問題。青年學子似乎也沒有師道尊嚴的顧慮,高聲大氣、面紅耳赤地申辯,這更激起導師的火氣,因此兩個人大有“師徒反目”的架勢。不知為何,先生忽然沉默不語,心平氣和地對答辯會說:還是同意他吧!最后他的論文全票通過! 這是最近北大教授 錢理群先生提到的一則北大往事。故事中的導師是著名學者王瑤先生,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而青年學子一直致力研究沈從文,現今已是湖南師大教授、國內公認的研究沈從文權威學者凌宇。 然而,火氣很旺的王瑤先生為何要先停下“戰火”,大家一直都百思不得其解。 后來,王瑤先生和錢理群教授一起散步時,王先生給出了答案:“我跟你說,將來在學術史上,我和你是站在同等地位上的。后人評價我和你,不會因為我是你的老師,就說我一定比你強,但也不會因為你比我年輕,就一定說你比我好,后人評價我們倆,會完全根據我們的學術著作所達到的實際的學術水平,作出科學的、公正的學術評價。”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眾所周知的真理,可許多人卻要等到歷史的塵埃落定之后才能明曉,而真正的大師能站在未來的歲月來看待今天,懷著一顆平凡心,把自己和別人擺到同等地位,就不會有先入為主的真理在握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就會胸襟博大,就會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