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緣于何種秘密,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思想的分歧是明顯的,可對于水,卻出奇一致的看好。
“上善若水”,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對水可謂推崇倍至。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為百谷王”等,惜字如金的《道德經》里有許多關于水的哲學。柔弱,卻蘊含無限潛能;豐盈,卻低調不張揚。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厚德博愛,卻寬容謙下……觀水觀出水之道,老子以其哲學的眼光,看到水的至善。
孔子對水亦是極為贊賞。《孔子家語》有段關于圣人對水的看法:“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有似乎德;以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絮,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德、義、道、勇、法、正、察、志、善化,在圣人眼里水竟然被賦予這么多優秀的品質,真可謂德全矣。
逍遙自在的莊子,對水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情結。別的篇章不說,竟然專門為其洋洋灑灑的寫了篇《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不滿不盈,無窮無盡,不因季節而改變,不受旱澇之影響,莊子以其對水的洞察,看到了自然之無限無垠。借河與海的對話,寓意目光之短淺與遼遠,胸襟之狹隘與寬闊。其思想之曠達,志趣之超凡,亦在行文中表現得汪洋恣肆。
“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觀水,更在于溯本求源。有源之水生生不息,而一時云集的雨水雖盈滿迅速,亦很快枯竭。孟子以形像的對比,闡明源頭活水的重要。靈活生動的說教,正是汲取了水之精神。
水,真是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智慧。
可是,水在現代都市中是稀缺的資源。尤其是天然的水域,更是不可多得。臨湖、臨江、臨海……凡是臨水的社區,價格也是因水而長。圖文并茂的樓盤廣告,把臨水而居描繪得美輪美奐。“智者樂水”的誘惑,“風水寶地”的傳說等等,撩撥著與水相親的心弦。而最令人動心的,或許是那徐徐而來的帶著水氣的清風,是憑欄遠眺時無遮無擋的遼遠。目光遼遠,身心也就不那么狹隘,甚至還因著水的潤澤而輕靈起來。
讓我戀戀不忘的“與誰同坐軒”,就是一座臨水的建筑。在偌大的拙政園內,它靜待一隅,不同于華堂的濃艷厚重,只是素凈恬淡。因為臨水,它顯得從容而不逼仄。因為臨水,一池清荷成了它的知音。水,讓它與周圍的建筑保持了距離,亦保持了個性的獨立鮮活。喧嘩被隔在一水之外,清風可觸,明月可及,荷香滿懷,它所有的詩意都與水息息相關。
先輩們也定是看上了九龍江的碧水,才擇江畔而居。奔流不息的江水,既滋養兩岸,又陶冶性情。縱然拋開所有水文化的影響,只憑水自身的清澈靈動,對環境的潔凈潤澤,臨水而居也是宜室宜家。碧波環繞,綠水瀠洄,生活在此間的人們是應該感謝先輩睿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