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處于熱帶、亞熱帶地區,雨量充沛,氣溫適中,日照充分,有四時不謝之花。臺灣人喜歡的鮮花主要有梅花、牡丹、蘭花、櫻花、芍藥等。臺灣體育代表隊參加國際比賽,擎旗手上的隊旗圖案就是一朵梅花。在生活當中,臺灣人對梅花情有獨鐘。從臺灣女性的名字中,常可見到“梅”的倩影:香梅、巧梅、彩梅、春梅、紅梅、梅珍……有人說,隨便走到臺灣哪個鄉村或街道,說要找“阿梅”,當地人不假思索就會找出好幾個帶“梅”的名字。蔣緯國生前酷愛梅花,他和陳立夫曾經是臺灣梅花學會的會長,高度贊揚梅花“耐得寒霜、貞潔高雅之特質,以及吾中國人行健不息”之精神。他在寄給友人的賀年卡中親題“我愛梅花,更愛中華”,充分表達了其對梅花的酷愛之情。臺灣著名歌星鄧麗君生前唱紅一首《梅花》,歌詞中唱出了梅花的特性和品格:“梅花,梅花滿天下, 愈冷它愈開花, 梅花堅忍象征我們,巍巍的大中華。 看啊,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風雨它都不怕 ……”
臺灣人按照香、色、姿、韻四方面評花標準,認為海峽兩岸最為雄厚的有兩花,一為梅花,二是牡丹。牡丹以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古今臺灣人所稱頌。無論是政府部門、民間團體,還是居家個人,都對牡丹花表現出一種尊崇之愛。1987年,臺灣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特意編輯出版《牡丹名畫特展圖錄》。以“牡丹”冠名的地名就更多了,如“牡丹鄉”、“牡丹社”、“牡丹灣”、“牡丹車站”、“牡丹水庫”等等。在臺灣,有一首風靡海峽兩岸的閩南語歌曲《白牡丹》,贊頌了牡丹花的瑰麗多嬌和獨特個性:“白牡丹笑汶汶,妖嬌含蕊等親君。無憂愁無怨恨,單守花園一枝春。啊,單守花園一枝春。白牡丹白花蕊,春風無來花無開。無亂開無亂美,不愿旋枝出墻圍。啊,不愿旋枝出墻圍。白牡丹等君挽,希望惜花頭一層。無嫌早無嫌慢,甘愿給君插花瓶。啊,甘愿給君插花瓶。”
蘭花是臺灣人普遍喜歡的一種花,在臺灣具有“王者之香”的美稱,臺灣的野生蘭花有360多種,加上人工培育及外地引進的新品種,臺灣約有蘭花2000多種。臺灣的養蘭之風是任何地方無法比擬的,其蘭花品種之多、養蘭技藝之高、蘭花產業之發達、養蘭風尚之濃,都堪稱“甲天下”。 現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爺爺連橫(1878~1936)很喜歡臺灣蘭花中最美的蝴蝶蘭,曾經寫過不少詩篇贊美,其中有一首七律寫到:“幾日騷魂漾水涯,春園一夢悟南華。托根無地依枯木,化羽空山孕素花。玉佩娟娟秋月冷,粉痕栩栩曉風斜。滕王畫本分明在,活色生香更足夸。”。宋美齡生前對蘭花情有獨鐘,在她與蔣介石在臺北的居處士林官邸,專門有栽種蘭花的溫室盆栽區,當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親筆題字“新蘭亭”。走進新蘭亭庭院,一縷縷清清淡淡的花香,隨風飄溢,令人陶醉。宋美齡還喜歡畫蘭花,留下許多千姿百態的蘭花畫作。張學良將軍到臺灣后,凡有名氣的蘭園,他幾乎都到過。若逢蘭展,更是每展必到。幽禁之中的他常把自己比作幽境之蘭,一直與蘭做伴,傾情于種養蘭花。他說:“寫詩可以言志,養蘭如飲醇醪,最能寄情解意,達到萬慮俱消的境界。”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學良在接受臺北《聯合報》記者采訪時,吐露他愛蘭的心曲:“我家有蘭花200多盆。養蘭是一種享受。……因為養蘭,我買了有關蘭花的書籍和雜志,而且向這一方面的專家請教。”他還說:“蘭是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為如此,我覺得蘭的境界幽遠。不但我喜歡,內子也喜歡。”從這里,可以看到張學良將軍的蘭花情結。
婦女簪花是我國古老的美容裝飾遺風,這一美容習俗在臺灣尤為盛行。就連七老八十的老嫗們,簪花興趣也不亞于少婦,逢年過節,或有什么大喜事,也都在腦后的圓髻上插戴幾朵時令鮮花,以示“喜氣”、“福氣”,那一個個發髻猶如一個個姹紫嫣紅的小花圃。迎娶新娘時,有鮮花迎面之俗,娘家人要為出閨的女兒采石榴花、牡丹花等12種鮮花扎成花束,新娘子持花遮面。人們寄情于花,這12種花隱指12個月,寓意婚后的生活月月如香花美好。《金門縣志》中記載:“親迎之日,新婦入門,婆婆要替新婦簪花”,所簪之花多為石榴花,習稱“大喆花”,取其大吉大利之意。婚俗中也有新娘贈花這一傳統節目。臺灣高山族的“白馬王子”如果相中某個妙齡女郎,按照風俗要采擷有婚戀象征意義的芍藥花束獻給她,姑娘倘若也看上送來芍藥花的如意郎君,就會迎他入房同居,芍藥花成為臺灣高山族男女青年求婚示愛必不可少的“圣物”。在臺灣文壇上被譽為繼胡適、林語堂之后的文學大師梁實秋雅趣甚多,喜愛花團錦簇的芍藥花就是其中之一。臺灣的婦女愛花及名,如果你在熙熙攘攘的街市大喊“阿花”,調頭尋呼者十有一二,臺灣婦女愛花及名由此可見一斑。
臺灣人習慣把花朵喻為兒女,人丁興旺說是“花兒多”,嬰兒呱呱問世時,家中的婦女長輩們習慣在螺髻上簪朵紅花,表示慶賀。年滿15歲的少男少女的成年禮“牽出花園”也與花有相當大的關系,在老輩人的心目中,他們認為未成年的少女一直是生活在充滿美好芬馨的花園里。所以,成年禮要用一個大簸箕,象征“花園”平放在祖輩傳承下來的古眠床前。“花園里”擺放著幾樣時新的鮮花,少男少女就跪(立)在這個“花園”中。這時,家長口中念念有詞,顯出一副嚴肅認真的神情。詞的內容沒有固定的模式,大意是:“兒呀!從今以后,你就要撐持家計了,你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別忘了父母養育之恩和至親好友的期望。可別忘了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啊”。說罷,一本正經地把女兒牽出“花園”,這意味著:走出花園后就要步入社會,就要經風雨見世面。喻示女兒人生旅途并不平坦,絕非“花園”般美麗好玩,也不要沉湎在花花世界里,荒廢了人生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