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裸商指通過投資、移民等方式將資產或家庭轉移出境,本人仍在國內經商的現象。裸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各個時期都可能存在,但是裸商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則是指中國目前占一定比例的成功商人,尤其是民營企業家通過投資或移民方式將資產或家庭轉移出境,因而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經濟學人》日前發布一份報告稱中國大陸超過16%的富人已移民海外,或是正在辦理移民手續,44%的人準備離開。其中,超過85%的人計劃將子女送到海外求學,1/3的人在海外擁有資產。據中國社科院2010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出國,目前約有4500萬華人散居在世界各地,流失的精英數量居世界首位。《中國經營報》以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浙江省為例,提到“全省1000萬元注冊資本以上的企業主,已經有24%辦完國外移民手續,正在辦理的有32%。實際上有一半以上的浙商已經不是浙江人!”
中國目前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裸商現象?從中國體制轉型的現狀看,一部分在舊體制背景和新體制缺陷之間投機取巧的不法富人,因為財富的原罪轉移自己的資產,有歷史的淵源和現實的動機。但是靠改革開放提供的體制環境勤勞致富的整個社會精英階層,尤其是民營企業家階層,還沒有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就普遍追求做裸商,這種與中國發展與改革目標相悖的社會現象的出現,反映了當前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困境。我們需要由表及里,深刻洞察這種現象背后的制度體制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以我之見,發生大規模裸商行為的主要原因,在于民營企業家們對自身權利在現有體制框架內的保護和實現程度的消極評價。
裸商現象的顯性制度根源
從對中國企業家的私人財產權保護和實現的體制現狀,可以看到裸商現象的顯性制度根源。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引導下,中國市場經濟開始起步,中國民營企業開始萌芽發展。當時的私人財產并未確定受到憲法制度的保護。正是企業家的先行先試和持續呼吁,促進了2004年憲法修正案和2007年物權法的出臺。憲法修正案中的保護私人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字描述,為企業家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但是,制度的建立與制度的落實有一定時間差,一系列產權制度仍需具體落實。企業家們在私人財產權運作的過程中,都對憲法保護私人財產權的落實現狀感到困惑。
當企業家們想實踐自己的創業理想,遇到的是進入領域的行政壟斷,比如金融、通信、電力、鐵路、能源等領域的行政壟斷,使他們的創業權缺失——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進入的領域面臨著不公平待遇。當2005年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老36條明確要破除行政壟斷鐵門后,鐵門又轉化成彈簧門、玻璃門,不得已于2010年又制定新36條,迄今為止鼓勵民營與國營企業平等進入經濟領域的新老36條的落實顯然還不盡如人意。
即便進入了可以進入的行業領域,民企與國企在創業資源獲得機會的不公平,導致民企競爭權缺失。比如金融融資機會上差距太大,國有銀行往往對國有企業的貸款無條件支持,而對于民營企業的貸款人為設置障礙。資本市場的上市機會也偏向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為維持經營需要資金時,不得不到民間尋找高利貸,造成企業發展的高風險。溫州出現的企業家跑路潮可證實這一判斷。
當民營企業與政府部門交往時,由于政府官員的行政干預甚至以權謀私,使民企正常的經濟活動需要付出更多的額外交易成本。財政稅收繳納標準的確定又缺少法治層面的協商對話,企業家的交易權缺失。
企業家希望通過行業自治、社會自治增強自身的談判實力,但是國家行政組織慣性地抑制行業自治、社會自治的作用,已有的行業自治和社會自治缺乏法治保障,此謂企業家的組織權缺失。
企業家私人財產的獲得過程不易,保值增值更不易。由于預期不穩,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往往是非生產性的,或是公務員和國有企業、或是房地產和金融行業。正因為這些基本產權環節的權利的缺失,人們對政府落實私人財產權保護的承諾一年比一年更失望的情緒逐漸蔓延,用腳投票的裸商現象便普遍起來。
人力資本產權的缺失是更深層次隱性原因
其實,光從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產權視角還不能完全解釋裸商現象,從人力資本產權的角度分析,才能揭示裸商現象如此普遍發生的更深層次隱性原因。在目前行政本位的組織框架和制度環境中,民營企業家的創新能力由于人力資本產權的缺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應用。
首先是創意權的缺失。創意權指思想的自由度。思想的自由度決定創新的高度,創新行為來源于創新思維。民營企業家是憑借個人的天賦、愛好、興趣、靈感進行直覺式創新的群體之一,他們有一種促進社會財富增長和社會文明進步的知識。但是自上而下行政等級為特征的組織往往將知識管理人治化、一統化、等級化。人治化容易使權利擁有者把自己的個體知識存量作為知識管理的標準,導致其權利自私和知識自負;一統化容易使常規型知識在行政等級的管理系統中成為主流,而超常型知識則被邊緣化;等級化強調的是自上而下的指令,強調管理的規范和穩定,對超常的知識有一種天生的厭惡和抑制。為了在等級體制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行政體制內個人不得已把自己的知識存量和增量調整為符合常規型知識的預設框架。那些不在領導視線之內的超常型知識,尤其是超常型默示知識就可能被壓抑和消減,自生自滅。行政等級組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現并容忍超常型默示知識,但由于其層層疊疊的等級決策結構,對具有超常型默示知識的新創意、新理論、新技術往往滯后。
其次是創為權缺失。即便創意不被打壓,已經被認可,也沒有系統完善的人力資本信用支持具體的創新過程。比如,在國有銀行占壟斷地位的金融體系中,創新型微小企業的資金支持渠道非常狹窄。以貨幣資本為本的信用制度只是根據過去已有的物質和財富積累程度給與金融支持,不是根據創新者人力資本的未來價值,及時支持白手起家的企業家進行原始型創新。
第三是創利權缺失。創新是需要長時期的人財物投入和時間投入的高風險事業,失敗率很高,很多會成為沉沒成本,需要政府在稅收財政、產業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但是我們的財稅制度改革不到位,企業稅費較重,企業股權制度、企業上市制度、企業決策制度、企業分配制度等還不能及時讓創新者合法獲利。創新者的高成本投入不能通過健全的財政稅收制度和財富分配制度補償,并獲得與創新的社會收益相當的個人收益,創新的利益獲得不如從事房地產和金融容易。
第四是創譽權缺失。創新的企業家們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政治地位有時候不如明星、演員、歌星、運動員,社會的價值導向忽略了創新者需要獲得足夠的社會尊重。社會中最有社會地位的人、最能得到社會尊重的人、最被社會贊美的人、最有影響力的人,往往不是憑借自身知識最具創新力的人,而是有權勢的人。這導致千千萬萬普通的中國人習慣了拉行政關系、走行政后門。社會普遍存在的行政本位習慣又反過來更強化了行政化制度痼疾,成了歷史遺留的文化特征。
所以,在民營企業家貨幣資本和物質資本財產權的權利缺失的背后,是他們人力資本產權的缺失。民營企業家的裸商行為的動機可能從根本上不是出于物權的考慮,而是出于自身的人力資本產權的考慮。在目前體制轉型階段,相比較社會對于他們的物質產權保護的孱弱,對他們的人力資本產權的保護更弱。民營企業家容易產生英雄無用、報國無門的悲觀心境,導致裸商現象蔓延。
大多民營企業家們在把資產和家人轉移出國的同時,自己留在國內經商,進退自如。從他們的行為方式可以斷定,他們對國內的發展與改革前景抱有巨大的期望。如果改革能夠繼續深入,私人物質財產權的保護有安全的制度環境,人力資本產權能在創新中實現,我相信他們愿意為人民的共同富裕貢獻聰明才智,為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展現其特有的超常型知識,所以他們是糾結的。正因為如此,中國需要直面問題,深化改革。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編/馬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