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宏觀經濟數據連續低于市場預期,價格和供需指標持續“雙降”,說明前期反通脹取得了明顯效果,“控物價”壓力基本緩解;同時也表明經濟下行壓力在持續加大,“穩增長”必要性和緊迫性凸顯,“穩增長”至少應該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從未來趨勢來看,影響農產品、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因素、中東局勢以及美元政策等均向有利于價格穩定方向發展,未來“控物價”形勢相對比較有利。但民間投資增長率減緩,電力增長率、狹義貨幣供應量持續低迷,以及PMI趨降等因素,預示著下一步經濟繼續下行的可能性。從外部需求來看,歐洲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很可能在近期出現違約風潮,有可能導致歐元大幅度貶值,甚至一些國家相繼退出歐元區。歐洲在減少從我國進口的同時,也可能在第三方市場與我國形成競爭態勢,我國出口進一步下滑、經濟繼續減速壓力加大。在此背景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十分必要和緊迫。
從政策著力點來看,我國當前經濟增長速度超預期回落,主要受制于世界經濟復蘇緩慢與外需減緩、國內前期反通脹政策滯后影響,以及我國潛在增長率或有下降影響等三大因素。世界經濟和潛在增長率屬于外在或長期因素,當前“穩增長”首先必須及時進行政策調整,以消除前期反通貨膨脹政策的緊縮效應。或許要不要加油門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但要不要松剎車則已全無遲疑余地。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當前面臨的外需下降,一方面與世界經濟復蘇緩慢、買家需求整體減弱造成的負收入效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及資源環境約束等成本因素有關——企業成本上升導致了我國與后發新興國家出口此消彼長的替代效應。實際上,所謂中長期潛在增長率下降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資源環境約束等有關。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總量性質的政策收放雖然也有一定必要,但單純采取總量政策既不能根本解決問題,還存在通貨膨脹反復的風險。因此,“穩增長”政策需要結構與總量措施結合,以結構措施為主,盡量避免總量猛藥。
從調整時機和政策效果來看,由于當前三大需求全面回落,可以說單純通過結構措施來“穩增長”的最優時間窗口正在縮小,僅僅通過調整結構來“穩增長”的有效性和及時性已經打了折扣,不得不采取“結構和總量結合、結構政策為主”的新一步調控措施。要以“補投資”為重點,推出“補投資、促消費、穩出口”的一系列措施,為經濟注入上行力量。“補投資”關鍵在于推動投資重點轉型,優化投資結構。適當擴大具有歷史欠賬性質的民生領域等薄弱環節基礎設施投資,并通過加速折舊、財政補貼等手段,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穩定市場份額,以“補投資”來推動“穩出口”。同時選擇性延續去年到期的消費刺激政策,并適當出臺新的刺激措施來“促消費”。
從政策工具搭配來看,積極財政政策要在“穩增長”中發揮加油門作用,給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穩健貨幣政策則要發揮松剎車作用,及時解除前期反通脹過程中形成的緊縮慣性,以解決兩大政策作用相互抵消問題,最大限度發揮政策合力。積極財政政策要切實綜合運用結構性減稅,加速折舊,擴大設備更新、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和民生領域投資,以及消費補貼等工具來適當擴大投資、促進消費。鑒于狹義貨幣供應量是制約當前經濟趨穩的突出緊縮因素,穩健貨幣政策要綜合運用不對稱降息、擴大準備金率下調幅度以及放松存貸比考核等手段,提高穩健度,保持貨幣信貸尤其是狹義貨幣適度增長,消除經濟進一步下行誘因并適當增加回升推力,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兼職教授)
責編/馬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