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以來,中國周邊地區的挑戰也有所發展,中國的周邊形勢變得頗為嚴峻。目前存在一種“機會窗口”的觀點。某些周邊國家認為,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中國遲早會取得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對于某些自認與中國有矛盾的國家來說,從長期看,時間的發展對他們的談判地位是不利的。但從中短期來說,中國在真正崛起以前有一個相對脆弱的時期,這個脆弱期可能為5到10年。在“相對脆弱期”對中國發難,可能是最好的時機,錯過這個時機,則不利于“維護”其利益。這樣一種認識,也會導致中國周邊的一些問題在這個時期較為集中地爆發。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越猛,甚至這種情況會變得越嚴重。同時,美國剛剛宣布重返亞太不久,這也是一個時機。在美國對重返亞太依然處于高調的時期,那些站在美國一邊的國家,即使其行為有些出格,美國也不好公開表示對其行為不支持。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前也是這些國家考驗美國的時機,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國家會對這樣的時機加以利用。
此外,對我們來說,特別值得思考的是,對于中國周邊存在的問題,如果中國采取不同的政策方式加以應對,對周邊挑戰的性質、頻率、規模的變化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周邊挑戰是在中國與周邊國家政策互動的過程中變化、發展的,中國不同的政策選擇,對這一互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是頗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于,中國采取溫和的手段不斷地甚至更大程度地繼續向外部世界釋放善意,是否足以應對周邊的挑戰,是否能夠減少周邊的麻煩?從歷史經驗以及國際政治的現實來看,對此的回答很可能是否定的。
大國對外執行高度克制的、溫和的外交政策,往往有一個效果越變越差的過程。導致其效果變差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長期對和平意愿的廣泛深入有效的宣示,會使大國戰略威懾力逐漸降低;二是當周邊國家認識到“大國的和平意愿是真實的”之后,他們認為大國有很強的不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傾向,這時,可能會產生通過機會主義行為獲取利益的動機。其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對大國的騷擾或利益蠶食變得更加頻繁。如果大國對這些侵擾和利益蠶食行為不作出明確回應,如果這些行為沒有受到應有懲罰,這些行為就可能逐步升級、加劇,甚至達到明目張膽的程度。
如果一個大國簡單地放棄溫和的外交政策,轉而從總體上執行強硬的外交政策,也會帶來另一方面的弊端。強硬政策的主要弊端在于,它會使安全領域的競爭激化,產生一些并不希望發生的沖突,或使一些次要的沖突升級,導致難以預料的后果。對外無差別地執行強硬政策,會把一些國家不必要地推到自身的對立面,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時候,造成戰略上的孤立。
從根本上說,這涉及的是外交中軟硬兩手如何合理配置的問題。從政策層面來說,過度強硬和過度溫和都不可取,而且,政策僅僅是長期無彈性地偏于強硬或偏于溫和都會產生一定問題。從長期來說,我們的外交政策應該是剛柔相濟,不同的手段相互配合。其中,堅定的政策更適于維護自身已有的利益,溫和的政策更適于拓展與其他國家的利益合作空間。在這方面,我們需要通過一段時期連續一致的政策操作,讓外界對中國外交的行為模式形成較為清晰的預期,從而在長期內對其他國家的政策產生引導作用。
責編/馬靜 (見習)袁靜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