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遇冷寒流的預測此起被伏,一邊卻是拍賣場上人頭攢動。2011年秋季拍賣伴隨著人們對經濟環境的議論紛紛,伴隨著藝術品金融化的各種嘗試,伴隨著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政策導向,引起社會大眾和媒體輿論的空前關注,但顯然購買力并未和關注度成正比。從秋拍進展來看,金融危機后直線上升的上漲勢頭在流動性緊張的考驗面前將再次進入謹慎觀望局面。以下兩個秋拍市場突出的矛盾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藝術市場的變化。
高估價預期和市場觀望情緒的矛盾
雖然每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季總是以第—個開槌的香港蘇富比為試金石,但由于內地越來越強的購買力以及北京地區藝術市場話語權的確立,人們更多會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嘉德的秋拍結果上。而進入秋拍季節之后,人們發現不論香港蘇富比還是中國嘉德都沒能再續春拍的輝煌。2011年春拍中國嘉德單季成交額首次超過50億(53.3億元,含郵品錢幣專場2.3億),市場看多的一方紛紛放言這—藝術品市場拍賣龍頭全年超過100億不成問題。短短幾個月之后,其成交額不但未能追平春拍,甚至直線下降24%,僅達到38.6億(不含郵品錢幣專場)。
這一結果并非各家拍賣公司所期望的,至少從其對秋拍的籌備及拍品質量便可看出,處于金融危機后一路上漲市場行情中的各家拍賣公司在春拍碩果累累的鼓舞下,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和海內外高質量拍品,正集強度。然而結果并非所愿,究其原因,正是由于藝術品市場對宏觀經濟環境反應滯后性造成的。
春拍行情利好之下,優質藏品持有人紛紛希望借勢而出,而由于對成交獲利期望過高,委托方與拍賣公司博弈的條件便是提高拍品市場估價,導致秋拍圖錄上部分高精拍品估價偏高。這本是市場繁榮時期的自然反應,但持續緊縮貨幣政策增加流動性資金壓力,股市房市的不景氣雖然給藝術品市場帶來更高的關注度,但同時也造成之前陸續準備進入藝術市場的投資型資金緊張,市場觀望情緒彌漫。和金融危機時期的市場反應類似,這一時期買家會趨于理性謹慎,更多關注拍品性價比以及長期保值增值能力,對估價偏高或質量不精的拍品出手審慎。而這種高估價預期與市場謹慎觀望情緒便形成今秋藝術品拍賣市場最顯著的矛盾特征。藝術品投資價值和升值能力的矛盾
這一矛盾可謂老生常談,但盡管如此,投資者們對藝術品短期升修士的期待依然高漲。藝術品具備投資價值毋庸置疑,但藝術品的升值能力是需要時間和專業判斷等各種要素綜合促成,而并非簡單資本運作能保證的。
藝術品作為另類資產其投資價值已經形成共識,從2005、2006年開始個人以及機構投資介入藝術品市場,到2010年開始藝術品金融化的趨勢愈演愈烈,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從2000年春季6.64億一躍到2011年春季426億,這一吸金的速度導致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沒能培育出足夠且優質的收藏群體之時就已經先行見識了投資者們的熱情。
藝術品的確具有良好的投資價值,這一來自西方的論點基于兩個基本認識,首先是藝術品是獨一的、稀有的,永遠無法達到量產平衡,在理論上存在價格持續上升的可能性;其次藝術品有對沖經濟形勢及主流投資品種風險的能力。這一點最有說服力的案例便是英國鐵路養老基金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介入藝術品投資,通過藝術品投資對沖通貨膨脹風險在2000年全部出清藏品后取得11.3%的年化收益率。
但這兩個基本認識是需要前提條件的,而且在新的形勢下亦發生相應的變化。中國藝術品市場從05年開始大幅度受到投資型資金關注以來,已經呈現和流動性資金變化有半年滯后性同步反應的狀態,也就是說由于體量較大的以投資為目的的資金介入,藝術品市場不再是偏安一隅的風險對沖品種,其漲跌會直接受到經濟環境變化影響,只是反應時間滯后而已。而且藝術品升值能力需要更多考量個體藝術品的價值構成因素和持有期限等。
投資型資金介入的藝術品市場在行情利好的時朗會出現一系列現象,例如同一件藝術品在2~3年內,甚至更短的時間便再次釋出,而估價則動輒翻倍;例如傳統藏家跟不上價格上漲幅度,造成收藏型買家空位,價格支撐不穩。這些在2011年春季愈發明顯的問題在秋拍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爆發,體現的結果便是高價作品或者流拍或者成交價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