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電視劇《甄嬛傳》的熱播,劇中的臺詞也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詩風韻而被廣大網友效仿,并被稱為甄嬛體。不少觀眾張口便是“本宮”,描述事物也喜用“極好”“真真兒”等詞,瞬間,“甄嬛體”紅遍網絡。
微博上,除了刻意的甄嬛體造句,網友們還把甄嬛體引入日常生活中,憑空制造出無數歡樂。甚至某地“公安在線”發的提醒都用了“甄嬛體”:“今兒個是小長假最后一日,趕著回家雖是要緊,卻也不能忘了安全二字。如今的路雖是越發的寬廣了,但今日不比往昔,路上必是車水馬龍,熱鬧得緊。若是超了速,碰了車,人沒事倒也罷了,便是耽擱了回家的行程,明日誤了早班,也是要挨罰的。總之你們且記住了:舒心出門,平安到家。”
小講堂:“甄嬛體”造句風格
所謂“甄嬛體”,從句式上分析,就是古腔古調,再加上習慣用語“極好的”“最好不過了”及宮廷專用語“不負恩澤”。在《甄嬛傳》中,人物對話文藝調十足,語調不急不緩,口氣不驚不乍,從容大方。
與“甄嬛體”相對的還有“華妃體”。其特點是在保留原有古色古香韻味的同時,又增加了感嘆與反問的語氣,體現華妃在與人對話中的強勢特點。
“甄嬛體”今用:眾人造句多歡樂
放假篇
“今日醒來全身酸痛,感覺很乏,想來怕是前幾日玩得太盡興所致;同事幾日未見,只望不要生分了才好;私心想著若是這三日聞花之芬芳,沐陽光之溫存,定可心情大佳,那對工作學習必是極好的,日子也能過得快些,不過想來三日后又能休息倒也不負恩澤。 ”
說人話!——“這周只上三天班。”
懶覺篇
“在本宮身邊,皆為嗜睡貪睡之人,卻沒有比本宮更能睡的,更不會有宣揚早起之人。敢打擾本宮睡懶覺,統統都得死。其實雖然本宮著實喜歡打瞌睡,卻也處處小心。畢竟皇室衰微,還得要上班,萬一不小心被領導看到,拉進小黑屋,就不好了。”
說人話!——“別睡了,領導來了。”
數學篇
“方才在精練上看到一道數學題,出法極是詭異,私心想著若是這題讓你來做,定可增加公式熟練度,對你的數學必是極好的。”
說人話!——“這道題我不會,你先做。”
論文篇
“人家今日倍感乏力,恐是昨夜夢魘,擾了心神,都是最近瑣事眾多煩悶了些。加上晨練后,喝了方家熬的胡辣湯,不想那湯越發咸了,吃了一打煎包都沒給把味兒鎮下去。若能睡個回籠覺,那必是極好的!春困甚為難得,豈能辜負?”
說人話!——“今兒我不想寫論文。”
午餐篇
“方才聽課期間冒出一個念想兒,瞧著這天陰沉沉悶乎乎的,倒攪了幾分胃口,真真兒叫人鬧心。也不知這鬼天兒該用點什么才清爽些,可不能自個兒慪著耍起小性兒來,負了君恩吶。”
說人話!——“今天中午吃神馬?”
勸抄底篇
“眼瞅著樓市一天比一天熱,熱倒不打緊,卻是眾多房型難以抉擇。若有品質高人氣旺品牌大的必是極好的,私心想著豈有此等美事?方才下人呈上折子,細細端詳,真真如本宮所愿,社區大人氣旺,閑來可以約幾位娘娘搓麻賞曲兒快活自不必說,如此看來倒也不負恩澤!話不多說,快來抄底!”
說人話!——“有好房源就出手吧。”
相親篇
“眼前這位公子自然是好看極了,加上家境殷實更是完美,身后定是不乏紅顏知己。我雖體態豐腴了些,氣質還是不錯,我愿為君消得憔悴,衣帶漸寬,倒也不負恩澤。”
說人話!——“帥哥,我做你女朋友吧!”
遙控器篇
“方才本宮于案上見半方長盒,輕重適宜,私心若是你來持,一面省我起身之苦,況你身子又弱,這般強筋韌骨,必是極好的……”
說人話!——“我不想動,幫我拿下遙控器。”
惆悵篇
“眼看著室外的花兒開了謝,謝了開,本宮覺著這日子每天都是匆匆而去。花兒落了倒也不打緊,明兒個再長,若是面容松弛可就不好辦了。”
說人話!——“慘了,又長了一道皺紋!”
明星也愛甄嬛體
王菲版
“生老病死本是苦的。只是既已得了這暇,斷是辜負不得的。若能知苦離苦,解脫自在,倒也不負這累世修來的福報。”
——5月7日,篤信佛學的王菲玩了個修行版甄嬛體。
孫儷版
“哎呀,在下所生長的面部位置是極好的,于娘娘的朱唇下若隱若現,是最好不過了。我愿旺財又旺福,雖會粉底遮不住,倒也不負恩澤。說人話:‘俺是一顆美人痣,真不是痘痘!’”
——5月7日,在《甄嬛傳》中扮演甄嬛的孫儷,發微博調侃唇下的那顆美人痣。
蔣欣版
“回宮!一大清早的,盡惹本宮不痛快!不就是好吃個蛋清嗎?竟遭你個賤胚子恥笑!本宮瞧你是狐媚子勁兒又犯了!周寧海,把這個賤婢給本宮拖出去!說人話:每天吃六七個蛋清,別人都笑我。”
——《甄嬛傳》中華妃的扮演者蔣欣偏愛在微博中使用華妃體,5月5日,她以華妃體在微博上透露因為每天吃六七個蛋清,結果被人恥笑,于是作勢要將笑她的人拖出去處罰。
第2P
專家:新語體激發創造力
不久前,網絡上還曾流行過淘寶體、凡客體、咆哮體等網絡文體,而今,甄嬛體又成為時下最火的網絡文體。網絡文體的興起能否對傳統語言形式產生負影響?
對此,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徐祥運認為,這種擔心大可不必。“無論是凡客體、淘寶體,還是現在的甄嬛體,一般來說,一種網絡文體興起一段時間,熱潮自然就會過去。”反而,甄嬛體等網絡文體是對語言形式的一種創新,體現出的是網友的創新精神。徐教授說:“語言的發展也是與時俱進的,像新編的《新華字典》,就收納了很多網絡語言。語言的發展也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缺乏內涵的語言形式,肯定是曇花一現;真正有文化根基的語言形式,也一定會被推廣并保留。”
青年人:給生活添樂趣且適合個性表達
大學生王新鑫在微博上使用甄嬛體與同學們交流互動:“就是覺得挺好玩的,平時大家的學習和工作的壓力都很大,有時候把一些有點沉悶的話題用這種方式說出來,會產生很多樂趣。”
王新鑫的同學李嘉則認為,年輕人總想用一種個性的方式表達自己,而甄嬛體恰好及時出現了。
網友流浪街角的小肥肥則感慨到:在寢室里和室友一起看《甄嬛傳》,看得多了不自覺地說話就甄嬛體了。
結語:適度娛樂便是極好的
方才大伙兒說甄嬛的事,說的都是極好的。素日里最喜聽網上有趣的段子,只覺得看起來字字珠璣,別是有一番妙處。卻不曾想大伙兒都是這么想的,甚是歡喜。
即使如此,也有對甄嬛體看不過眼去的。本宮覺著大家文化、閱歷、角度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存在不同評價也是極正常不過了。平日里閑暇之時,適度娛樂消遣一下是再好不過了。若是承蒙大伙兒不棄,愿意展現些許才華,也去作個甄嬛體貼在網上,咱們共聆佳音,攜享妙段,真真是再好不過了!
延伸閱讀:甄嬛的前世今生
年初,《宮鎖珠簾》(《宮2》)和《甄嬛傳》相繼熱播,加上此前的《還珠格格》,網友從三部劇中考究出歷史關系——原來,“憐兒”“甄嬛”“老佛爺”是同一個人,都是歷史上的熹妃(后來的孝圣憲皇后)。三部劇聯系起來剛好豐滿了“一個女人從民女到皇太后的勵志史”。
有劇迷調侃:“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雍正帝冊封的熹妃娘娘,就是《甄嬛傳》里的甄嬛,乾隆時期的孝圣憲太后,也就是《還珠格格》里的老佛爺。”如此這般另類劇評,吸睛效果十足。網友“瘦瘦企鵝”坦言:“《宮2》、《甄嬛傳》、《還珠格格》就是在講憐兒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原來熹妃才是‘后宮終極勝利者’,可謂‘古代灰姑娘奮斗三部曲’。”
此外,也有網友將《步步驚心》也拉入到考證范圍,“《甄嬛傳》里雍正心心念念的純元皇后就是馬爾泰·若曦,據傳她是個完美的跟神一樣的人物,所以她是不是真的穿越過去的呢?所以說《步步驚心》是《甄嬛傳》的前傳!”
而事實上,據歷史記載,熹妃生于康熙年間,是滿洲鑲黃旗人,一名典禮官的女兒。她13歲進宮,雍正八年晉熹貴妃。而關于弘歷(后乾隆帝)的身世,坊間流傳數個版本,有歷史學家稱:“正史記載他確為熹妃所生,而且康熙對弘歷這個皇孫特別寵愛,一度親自撫養,后乾隆皇帝即位,熹妃母憑子貴,尊為圣母皇太后,居慈寧宮,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廿三逝世,終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