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2011年的夏天么?那個叫馬蘭的小村子,不知不覺和北京連起了一座橋。馬蘭的小樂隊、馬蘭的孩子們,不止一次來到北京,表演、參觀、游玩;北京電臺的主持人們,和他們結對子、帶他們逛書店、給他們籌午餐……
轉眼已經過去一年了,馬蘭小學的新校舍用起來方便嗎?愛心午餐食堂他們還吃得慣嗎?那些只見過自己主持人“爸爸”“媽媽”寥寥數面的孩子們,有沒有想他們?
北京電臺與馬蘭的橋沒有中斷,5月4日早上6點,一批主持人迎著朝陽,又踏上了回訪馬蘭的路。
偶遇小嵐老師,舞蹈表達感恩
去年9月,電臺就曾有一批和馬蘭小學的孩子結了對子的主持人前往馬蘭村進行“家訪”。這次,又有35名主持人一同前往馬蘭,看望孩子們。
五個小時的顛簸之后,大巴車駛入馬蘭村。一個熟悉的身影吸引了大伙兒的注意力。原來,鄧小嵐已經先大家一步來到馬蘭,就在她自己離紀念碑不遠的根據點——音樂教室里。鄧小嵐和馬蘭小樂隊,這是早就結合在一起的兩個名字。
11點20分,北京電臺的大巴車駛入馬蘭小學。還沒下車,他們先感受到了比車外陽光更盛的熱情。馬蘭小學六個年級的百余學生,穿著統一的校服,戴著白色的帽子,整整齊齊地坐在操場中央,鼓掌歡迎大隊人馬的到來。
馬蘭小樂隊的孩子們用彈奏的《龍的傳人》以及手語舞蹈《感恩的心》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之情。接下來,儀式主持人念出一對對結對子的名單,被念到名字的主持人和孩子們也一對一對走到臺上留影紀念。
由于條件限制,這次電臺只來了部分主持人,而臺下沒有被結對子的孩子們眼睛里都漾滿了渴望。馬蘭小樂隊的王偉正好和此行的主持人王偉同名,聽到臺上念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叫自己,興奮得拔腿就要往臺上跑,后來發現搞了烏龍,又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臉上別提有多失落了。
共進愛心午餐,領餐方式轉變
結對子儀式結束后,主持人領著各自的孩子走進教室共進午餐。愛心午餐食堂開堂近一年了。桌上很快放上菜椒炒肉、豆角炒肉和涼拌黃瓜,就著米飯或者饅頭,還有綠豆小米粥。問起他們對這一年來愛心午餐的評價,一個三年級的小男生憨笑著告訴我:“可好吃了!”
和上次我們來馬蘭的時候不同的是,上次愛心食堂是剛剛開堂,學生們都坐在教室等老師把裝著菜的大桶拎過來再等著“分菜”;這次再來,我們發現他們卻換了種方式——按順序在食堂窗口排隊打飯。其實,這樣自己到窗口領餐,一方面縮短了等餐的時間,也保證了“打到的都是熱乎飯”,不至于像以前等老師們從食堂拎回教室,再分發給個人的時間;另一方面,也算是給學生們一個“不能飯來張口”的教育,自己排隊,自食其力,同時培養了秩序的觀念。餐后,學生們依舊是自己刷干凈餐盤交還回去,有的孩子還搶著幫主持人的餐盤一起刷了……看來,愛心午餐在馬蘭,是完全在正軌上馳騁了。
兵分六路家訪,深入了解孩子
此行,35名主持人決定去學生家里家訪。
北京電臺黨委副書記趙澤勤結對子的小朋友是馬蘭小學四年級的李盈盈。趙澤勤給盈盈帶來了滿滿一大包的禮物:薯片、巧克力、奶糖……當然還少不了各種書籍。讓我們吃驚地是,盈盈最先拿起的是一本英漢詞典,這樣的工具書在我們看來是最枯燥的,可盈盈卻看得津津有味。
發現主持人楊晨和與他結對子的孩子孫彪時,他們正在溪邊聊天。楊晨告訴我們,小孫彪才一年級,不愛說話,平時的樂趣就是在溪邊抓魚,楊晨還帶我們參觀了孫彪自己自制的簡易釣具。
音樂廣播主持人王東,這次則是和三年級的小男生孫建杰結成了對子。一回到孫建杰家,王東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孩子的書包,十足的當爹范兒。雖然只有短暫的接觸,但王東還是很快給孫建杰下了評定:“這孩子,長得跟他媽媽像,但性格肯定不像,不著調!但是,貪玩的孩子一定聰明!”
15點30分,主持人結束了短暫的家訪。盡管只有短短一個下午的接觸,很多孩子和主持人的臉上都流露出不舍的神情。不少學生的家長甚至專程從自己家里拿了些山貨送到主持人乘坐的大巴上。淳樸的馬蘭人,就是用這種最實際的熱情以表自己的謝意。
記者手札
再訪馬蘭——總是成長的時候
到馬蘭回訪于我來說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去馬蘭的次數加起來,竟出乎意料地多過很多城市。可以說,馬蘭這個小村莊于我的相熟度也算是極高的。
在沒有去馬蘭時,那里的孩子總會時不時給我發來短信或者QQ:“姐姐,我們這下雪了!特別美!北京下了嗎?”“圣誕快樂!我家沒蘋果,但是我也很高興!”“姐姐,前兩天剛期中考完,我考了第一,老師說校長會發獎狀。”……這樣的問候很多,生活的報告也不少,甚至有時就是簡單的一句“在干嘛呢?”,之后又銷聲匿跡,但都讓我感覺到,馬蘭那個地方的孩子,是跟我像姐妹一樣聯系在一起的。
間隔上次去馬蘭已經有八個多月的時間了,可因為時常保持聯系,我潛意識里一點兒也不覺得她們有什么變化。但是,當我又見到她們時,我驚喜地發現,她們都比從前成長了不少。單說樣貌上,每個孩子都長高了一大截。也許是愛心食堂的伙食不錯,大多數孩子也胖了一些,尤其是白格格,看起來臉上肉肉的,可愛了不少;王婷在矯正牙齒,不得已戴上了牙箍;以前短發瘦弱而內向的王偉留了長發,開朗了很多;小和尚倒是除了長高之外,性格上沒太大變化,一見面還是跟我們嘻嘻哈哈……校園里也有了變化,操場上多了個乒乓球桌、樹下多了一個垃圾箱……想必,孩子們的校園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吧。
孩子們這些在我意料之外的變化讓我突然意識到,他們的身高都在偷偷地躥高;他們的心性變得更加開朗,臉上有更多笑容。他們正是在成長的時候!
孩子們穿著新發的校服,看起來很精神。小樂隊表演的還是固定的節目《龍的傳人》和《感恩的心》。記得他們第一次表演《感恩的心》之前,放學后依然留在教室里排練的場景,那時他們的緊張不在話下。現在站在臺上的孩子們,舉手投足,充滿了自信。我相信“感恩”這個概念至少已經被他們理解了。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在成長的初期先學會感恩,這對他們今后的人生必然也是很有幫助的。
馬蘭小學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結對子的主持人,但是因為條件限制,不可能所有主持人都能來到這里家訪。王婷有點委屈地告訴我:“現在我都六年級了,過了夏天就要去鎮上念初中了,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到她呢?”怎么會沒有機會呢?像朝陽一般成長著的他們,與悉心疼愛他們的主持人們,早就像馬蘭小學和電臺一樣,直直地架著一座橋。關心、問候、感恩、鼓勵,都在這座橋上穿梭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