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而現代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農戶作為一個小生產者,自身的積累能力有限,因此,其收入的增加離不開農業貸款。目前農戶貸款效益不高已經影響到農村金融健康發展以及農民增收。綜合來看,造成農戶貸款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二元經濟體制、貸款結構、農戶自身和外界因素四個方面。為此。提高農戶貸款效益,需要政府、銀行和農戶共同努力。
[關鍵詞]農戶,貸款效益,原因,二元經濟體制,貸款結構,自然災害,市場變化
[中圖分類號]F832.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6-0080-03
[作者簡介]田國英(1975-),男,山西五臺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臧日宏(1963-),男,北京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我國的農村金融改革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一個重要使命: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收入增長。那么,現狀如何呢?從一年期農業貸款來看,1993年~2009年從1720.23億元提高到21623.億元,增長了11 57倍,而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921.6元提高到5153元,僅僅增長了4.59倍。雖然農業貸款并不完全等同于農戶獲得的貸款,但這個巨大差距仍然顯示出這樣一個現實:農民收入的增速遠遠落后于農村金融的發展速度。當然,農業貸款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農村金融,但現實差距足以說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帶動作用不強。那么,造成農戶貸款效益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綜合來看主要有四個:一是二元經濟體制原因;二是貸款結構原因;三是農戶自身原因;四是外界原因。
一、二元經濟體制使得農業貸款轉化為農民收入的效益不高
二元經濟體制使得城鄉金融市場分割嚴重。不僅由于歷史原因使得城市占有金融資源較大的份額,而且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金融改革仍然沒有扭轉農村金融資源向城市轉移這樣一種趨勢,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依然是“抽水機”,把農村資金更多地轉向城市,這直接導致農村借貸市場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有限,不能滿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貸款與收入存在一定的聯系,但這種聯系在不同經濟增長周期有不同的表現。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例,產出受資本與勞動力投入數量的影響,在農村存在較多的剩余勞動力,理論上只要獲得足夠多的資本,農民就能獲得更多收入。但二元經濟體制的存在使得農業貸款不能順利轉化為農戶可利用的資本。現階段,雖然農民進城務工已經消除了戶籍障礙,但真正的同工同酬還很難實現,農民工的收入與待遇遠遠低于城市居民。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分配格局中,由于二元經濟體制影響,資本所獲得的收入遠高于勞動力所獲得的收入份額,即在我國現階段,資本所獲得的收入份額高于勞動力。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說,就是資本占有了勞動力的生產剩余。因此,社會上的強勢團體會利用各種機會獲得更多資本。農業貸款包括涉農企業貸款以及農村信用社貸款、農戶、農村合作組織、農業生產集體經濟組織五個類型,其中涉農國有企業貸款最多,但企業的逐利性使得這些央企把農業貸款投向諸多非農領域,農業貸款中真正投放到農戶手里的并不多。農業貸款并不能等同于農戶貸款,貸款增加速度遠超農戶收入增長速度也就很容易理解。
二、農戶貸款結構不合理減弱了貸款對收入的促進作用
目前農戶貸款中生活性借貸比重不斷加大,而對收入促進作用較強的生產性貸款日漸減少(見表1),間接減弱了貸款對收入的促進作用。從表2來看,戶均收入與戶均貸款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這種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也在變化。在2002年以前,戶均純收入與戶均貸款額都在穩步上升;但在2002年~2006年間,戶均貸款額還在上升,而戶均純收入則在下降;2006年之后,雖然二者都在增長,但戶均貸款額的增速遠遠超過戶均純收入的增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表1戶均貸款額中生產性借貸與生活性借貸比重的變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在2002年,生活性貸款需求超過生產性貸款,此后雖然每年的貸款額度在增長,但在大多數年份生活性貸款占到農戶貸款額中的大頭,2006年生活性貸款明顯高于生產性貸款。正是因為農戶的消費性貸款增加,使得農戶的生產性貸款減少,最終使得農戶的收入增長乏力。相關研究證實,生產性貸款對收入的促進作用是生活性貸款的3倍。
三、農戶自身能力不足使其在生產經營中難免決策失誤
農戶作為一個小生產者,是生產與生活的統一體,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戶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而有限的收入使得農戶難以在生產和生活需要之間做出最有效的決策,也就是說,有限理性使得農戶不可能在涉及生產經營決策時不犯錯誤。農戶自身原因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農戶自身素質不高,盲目貸款導致經驗失敗;二是農戶作為一個普通人,其某些思維習慣決定了很多決策失誤是難以避免的。
相當一部分農戶的生產性借貸由于自然災害、市場或者自身經營能力不足導致經營失敗。農戶經營中的自然與市場因素類似于測量誤差,難以避免,農戶自身在多數情況下無能為力,而由于自身經營能力所致的經營失敗則屬于測量錯誤,是可以預防和消除的,如果農戶沒有做好足夠的經營準備就倉促貸款,其經營成果就很難得到保證。
既然如此,農戶為什么還一直強調貸款對其發展的重要性呢?這就需要從行為經濟學角度對農戶進行分析。在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醫生有時候給病人開的藥被稱之為安慰劑,這種藥不含有任何藥物成分,或者只是一些基本的鎮痛片之類的簡單藥物,只是醫生告訴病人他吃上這種藥癥狀就會緩解,而相當一部分病人在服用這種藥后感覺很好,有人甚至會對這種藥產生依賴性,但靠這些安慰劑無法真正治愈心理疾病,只有找到病人的心理癥結所在,才能最終治愈這種心理疾病。
農戶對貸款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心理病人對安慰劑的需求,雖然實質上安慰劑對心理病人的癥狀并沒有什么實際效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但它滿足了病人治病必須吃藥這樣一個邏輯。相當數量的農戶通過貸款促進了家庭經營收入的增加,最終脫貧致富,而眾多媒體也在積極宣傳貸款對于農戶致富的重要性,基于代表性與便利性啟發式偏差的影響,大部分農戶認為自己的能力并不弱于那些獲得貸款的人,只是因為缺乏得到貸款這個契機才使自己沒有擺脫貧困。于是,農戶對貸款的需求建立在這樣一個邏輯上,要想致富就需要貸款。
但就像安慰劑不一定適用所有的心理病人一樣,致富的農戶中比例最大的部分應該是靠“勤勞致富”的。相當一部分農戶都存在這樣一個認識誤區,即貸款是致富的充分條件,但實質上獲得貸款只是致富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真正能帶來財富的是“勤勞”。而且安慰劑的使用也有很多限制,劑量不能太大,時間不能太久,真正治病還需要找病根。這就類似于農戶不可以盲目貸款,否則會面臨很大風險。實際上在農村就有相當一部分農戶因為盲目貸款而陷入更深的貧困。
大多數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與品性,而忽略或低估了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這反映到農戶借貸行為上就可能存在這樣一種狀況:同村的農戶甲和乙年齡相當,都只有初中文化,但由于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申請下來一筆貸款,乙憑借這筆貸款做起了小生意,最后富裕起來。甲由于和乙比較熟悉,他認為乙并不比他聰明,只是機會好獲得了一筆貸款才富裕的,如果自己獲得一筆貸款,也不會比他差。在此處,農戶甲的行為就存在基本歸因偏差,他認為自己的能力或者品性并不弱于乙,所以會有“乙并不比他聰明”這樣的認識。但實際上,乙可能確實能力與甲差不多,但他也許有一些做生意的親戚或朋友,在他獲得貸款之后給他提供了很多生意上的幫助,這使得乙少走很多彎路,乙或者有其他一些有助于其生意發展的條件,這些都是甲所沒有且觀察不到的。但甲就是由于這種基本歸因偏差,高估自己的能力與品性,而忽略經營環境會導致甲經營與乙同樣的項目,但其失敗的可能性很大這樣一種情況。在實地走訪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
四、單個農戶難以抗拒自然災害與市場變化
農戶貸款項目經營成敗還受自然災害與市場變化的影響。市場變化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善,市場形成價格以及對價格的傳導機制存在不少問題,導致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無法發揮其配置資源的功能;二是由于市場經濟是一種信息經濟,而農戶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以及農戶自身原因導致獲取與甄別信息能力存在較大不足,容易錯過市場機會,誤判市場形勢導致經營失敗。對于這兩種外界原因,農戶僅僅依靠自身力量是難以預測和抗拒的,這使得農戶的擴大再生產存在較大風險。而我國相關的農業貸款保險制度發展嚴重滯后,多數農戶的貸款風險只能由家庭承擔,這一方面加大了農戶的借貸風險,另一方面也阻礙了農戶獲得額度較大的貸款,并進一步限制了農戶的貸款用途。
導致農戶貸款效益不高除去上述四個原因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但總的來看,發揮貸款對于農戶收入的促進作用,需要政府、銀行、農戶三方面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其基礎與導向作用,一方面增加農村貸款供應總量,另一方面完善農村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而農村各級金融機構應改變服務觀念,為不同層次農戶設置不同的農村金融產品,滿足不同收入層次農戶的金融需求。農戶自身也應該積極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自身能力,充分認識到貸款并不是致富的充分條件,認識到個人理性的有限性,以免盲目貸款導致經營失敗,使得家庭陷入貧困。總的來看,提高農民收入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多管齊下,僅僅依靠改革農村金融制度是難以實現的。
責任編輯 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