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六大以來,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新的進展。具體體現在:創新自身的組織架構,完善社會管理的組織格局;優化自身的工作運行機制,健全社會管理的體制機制;建立服務型黨組織,強化社會管理的服務功能。
[關鍵詞]十六大,基層黨組織,社會管理創新,組織架構,運行機制,服務功能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6-0061-03
[作者簡介]邢文利(1973-),女,吉林永吉人,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黨的建設。
社會管理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進入21世紀,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面臨不少問題。為此,黨的十六大提出“改進社會管理”任務,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十六大以來,基層黨組織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之一,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推進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服務功能等的多方面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創新自身的組織架構,完善社會管理的組織格局
基層黨組織適應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調整組織架構,在以地域和單位為主設置基層黨組織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特點、功能劃分等因素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形成了縱橫互補的基層組織資源配置體系。
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縱向到底的條形組織資源配置體系。建立區域化黨建格局,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總支為基礎、居民區黨支部為重點、樓院黨小組為主導的組織架構,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縱向領導力。根據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黨的工作,哪里有共產黨員哪里就有黨的組織的原則,形成黨組織一黨員一群眾縱向聯動的組織合力。在縱向的組織體系中,重點創新了社區黨組織的組織架構。社區當中主要以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和流動黨員為主,這是基層黨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寶貴的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通過有效的組織管理,充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防止這些資源處于閑置和休眠狀態。根據社區黨員分布情況,以樓院為單位組建樓院黨小組,由居民區黨支部負責指導樓院黨小組的工作,由社區黨總支統領各居民區黨支部的工作。這種組織體系突破了以往單一的組織隸屬關系,在黨員原有組織隸屬關系不變的基礎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建立了雙重組織隸屬關系,實現了組織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重組再造。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的塊狀組織資源配置格局。整合基層黨建資源,按照社會組織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在哪里的原則,根據不同的服務和管理功能,建立功能型網格黨組織,把黨組織建在網格上,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輻射作用。健全國有企業黨組織和一些事業單位黨組織,保證黨組織對重大問題參與決策;健全街道社區、農村和高校的基層黨組織,保證黨組織對行政業務_T作實行領導,直接討論決策重大問題;健全政府機關的基層黨組織,發揮黨組織的監督、協助作用。除了健全國有企業黨組織、事業單位黨組織、街道社區黨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政府機關黨組織之外,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的黨員和流動黨員的政治引領,還大力發展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外出流動人員聚集區黨組織。高度重視離退休黨員的管理和服務,使他們退休不忘黨;認真關懷待業大中專畢業生,使他們待業不忘黨;時刻關注流動黨員的教育和培養,使他們流動不脫黨。
二、優化自身的工作運行機制,健全社會管理的體制機制
十六大以來,基層黨組織不斷優化工作運行機制,促進了社會管理創新。
一是建立黨組織一黨員一群眾三位一體的組織聯系機制。實現上級黨組織聯系下級黨組織、黨組織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社會管理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管理和服務的對象就是人民群眾。因此,通過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建立密切聯系群眾制度。上級黨組織密切聯系下級黨組織,黨組織密切聯系黨員,黨員密切聯系群眾。黨組織、黨員盡力做到將工作落實在基層、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將問題解決在基層。其中黨員聯系群眾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關鍵環節,也是聯系機制中的薄弱環節。加強黨員聯系群眾,建立了與困難群眾的幫扶機制,努力幫助困難群眾改善生活條件、脫貧致富。建立了在職黨員工作單位黨組織和居住地黨組織雙重評議表彰機制,評選表彰在居住地表現突出的黨員,納入工作單位黨組織進行黨內選拔任用、評先選優的參考依據,激發在職黨員參與所在居住地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了退休黨員服務社會機制,發揮退休老黨員、老干部、老專家、老模范和老教師等德高望重、熱心助人且有專業特長的優勢,對居住地群眾進行管理和服務。
二是構建黨建共建聯建機制。建立了城市基層黨組織與農村基層黨組織之間,社區黨組織與政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非公黨組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黨建共建聯建格局,逐步形成了以協調、服務、指導、互助為主要特點的共建聯建運行機制。在實踐中,建立由街道、社區黨組織牽頭,轄區所在的各單位黨組織參加的社會管理工作聯席會、社會管理工作委員會、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等等協商協調議事機構或服務機構,通過定期通報情況、溝通信息、交流經驗,研究、協調、解決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中的難題。共建聯建的內容主要是針對街道、社區黨組織和轄區單位黨組織共同關注的地區性、公益性、社會性、群眾性、宣傳性的工作,以及能夠實現各類基層黨組織資源共享、互利互惠、優勢互補的活動。通過采取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相結合;街道、社區黨組織與轄區單位黨組織相結合;社區工作者與志愿者相結合;無償、低償、有償相結合等辦法,推動了社會管理的社會化和產業化。總之,通過共建聯建,滿足各類基層黨組織的共同需要,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聯做、社會服務聯辦、文化娛樂聯抓、生活環境聯建,真正形成了基層黨組織與社會各類組織管理社會的合力。
三是創新輸入輸出機制。“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任何一個政治系統都是開放式系統,它不斷與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發生交感式互動。以群眾訴求表達為主的意愿輸入和以訴求及時反饋為主的決策輸入形成互動,當輸入積極,輸出通暢時,即表明群眾的訴求得到及時的處理并且轉化為務實的行動,進而形成問題協商解決的輸入輸出機制。基層黨組織通過改變工作作風,使工作作風建設常態化,主動了解了社會動態,及時回應群眾的訴求,將矛盾化解在萌芽,問題解決在基層,建立了暢通的群眾利益訴求渠道。信訪制度、各級黨代表下基層制度等等,都是這種輸入輸出機制的具體體現。通過基層黨組織和各級黨代表與群眾充分接觸,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反映民聲,解決民怨,形成了黨組織和各級黨代表服務群眾的有效機制。
三、建立服務型黨組織,強化社會管理的服務功能
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是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任務和基層黨員干部的基本職責。能否服務好群眾,關鍵是看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是否具有社會服務的能力、自身建設的能力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十六大以來,針對一些基層黨員干部的能力素質還無法適應新情況新任務的要求,遇到群眾反映的問題和矛盾,無法應對;部分基層黨組織就黨建抓黨建,黨建工作和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不能及時緊密結合,長期以來重管理輕服務;部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主體意識薄弱,工作責任心不強,制度約束欠缺等問題,不斷增強社會管理和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相適應的服務型黨組織,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帶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首先,加強黨員社會管理知識的教育和培訓。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黨員的先進性直接體現出黨的先進性。黨員的思想意識是其行動的先導,服務意識決定了服務的行動。“政治要求知識”,要想具備駕馭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學習是首要的途徑。學什么、如何學是提升服務能力的關鍵,要創新黨員教育和培訓的內容和方法,提高黨員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和水平。作為基層黨組織通過整合和利用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各類資源,充分發揮其教育和培養黨員干部的重要職能,圍繞社會管理創新對基層黨員干部提出的新情況新任務,有針對性地進行群眾觀和利益觀的教育,采取正面宣傳和反面警示相結合的辦法,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社會管理知識培訓,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能,提升服務群眾、聯系群眾的能力。
其次,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是現實社會在網絡世界中的多維體現,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上的空間革命。虛擬社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拓展了人們的交流空間,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是,與此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作為基層黨組織,通過加強自身的網絡知識和媒體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轉變觀念深化認識,盡快適應虛擬社會的發展要求,正確對待網上輿論。通過運用科學的、靈活的、生動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手段引導虛擬社會的輿論方向。同時,基層黨組織通過進一步強化對虛擬社會的服務意識,滿足不同網民的社會需要,及時聽取網絡民聲、解決網絡民怨,保障網民的民主權利,促進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
再次,積極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使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發展基層黨內民主,通過增強工作透明度進而提高工作的認可度,是拓寬基層黨員和群眾參與黨內事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基層黨員和群眾對基層黨組織減少誤解、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為了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了基層黨務公開制度。明確公開的形式、內容、時限、程序,拓寬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凡是本地區、本單位黨員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重大事項,只要不涉及黨內機密,均在黨務公開之列。以黨內文件、黨內會議為載體,實行黨務公開、財務公開、居務公開。為了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工作的認可度,建立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愿的黨內民主制度。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的知情權,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在基層黨內選舉方面實行民主化、規范化、法制化。民主推薦、協商、提名、醞釀候選人,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并且公開候選人考察過程,實行差額選舉。在基層黨內民主監督上,通過遵循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基層黨員干部監督制約機制、黨內情況反映制度、黨內情況通報制度、多層次咨詢論證制度等,增強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民主法制觀念和勤政愛民理念。
最后,建立嚴格的考評機制。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這是一種莊嚴的承諾,為了強化社會管理的服務職能,將為民服務落到實處,深化拓展了承諾制度。承諾的內容包括:要求全體黨員必須做到的共性承諾;要求每名黨員根據各自崗位職責所做出的崗位承諾;要求黨組織圍繞群眾所需、每名黨員根據自身能力所做出的實事承諾。承諾的方式,一方面要求黨組織向黨員群眾承諾,另一方面要求黨員向黨組織和群眾承諾。將承諾的內容納入基層黨建工作目標管理的責任體系和黨員干部考評體系中。而考核基層黨組織是否成為服務型黨組織,黨員干部是否具備社會管理和服務的能力,需要通過嚴格的考評機制來實現。為了擺脫傳統的自上而下考核模式的弊端,在實踐中各地采取了全方位的考核辦法。將平時業績考核與年度綜合考核結合起來,將組織考評、黨員自評、領導點評、黨員群眾測評、評價反饋結合起來,全面準確地評價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社會管理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通過多環節的綜合考核,健全了考評體系。同時,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教育培養、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形成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創新社會管理的內在動力。
責任編輯 孟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