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政府干預是影響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主要因素。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檢驗顯示,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與金融效率呈負相關關系。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程度也直接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通過面板分析發現,地方政府干預行為越強,地區不良貸款率越高。
關鍵詞:地方政府干預行為;區域金融發展效率;財政收支缺口比率
中圖分類號:F8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3-0015-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04
一、引言
轉軌時期,中央政府將經濟的剩余分享權和控制權分配給地方,不同等級的地方政府成為轄區內國有經濟的真正剩余索取者和控制者,地方政府注重謀求本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地方收益的最大化。在金融制度變遷過程中,金融因素在經濟運行與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方政府效用函數中對金融資源配置收益權的追求也越來越顯著。這意味著地方政府行為對地區金融機構的設置、金融資源的供給以及金融效率等方面均會產生重要影響。本文著重研究地方政府干預行為對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作用機制,探討地方政府干預行為與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關系。
二、文獻回顧
在市場化過程中,政府起著促進或抑制市場的作用,政府對金融發展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其目標函數;地方政府對公共投資的偏好程度也直接影響到金融機構的參與程度以及對金融資源的索取程度。根據Niskannen(1974)提出的政府代理人壟斷模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從而財政充裕的地方政府代理人不是最大化利潤,而是最大化產出和預算,更多的產出和預算也給政府代理人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機會和更大的權威。因此,在公共投資過程中,“理性”的地方政府有擴大公共支出的傾向,公共產品會得到充分甚至是過度供給[1]。Kanbur和Pottebaum(2002)指出公共投資的多少決定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程度,經濟發展水平與公共投資呈正相關關系[2]。
地方政府具有經濟人角色,其經濟行為受效用函數的制約,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盡可能地實現效用最大化。并根據約束條件變化調整偏好序列[3]。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更多的貨幣資源控制權,對各大商業銀行進行強制干預,通過對商業銀行信貸量的干預實現自身損失效應最小化,在爭奪金融資源、擴大投資規模中不會主動顧及其政策的溢出效應[4]。由于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存在明顯的“量性擴張”而“質性發展不足”,政府應為區域金融發展提供符合市場化規則的外部制度安排,從而為區域經濟發展構筑有效的金融環境[5]。
國內部分學者將地方政府行為量化,檢驗地方政府行為與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的關系。祝青(2006)以地方政府直接干預投資和間接干預信貸,即用政府進入管制資本市場的發育來對地方政府行為進行量化[6]。周業安、馬湘君、趙堅毅(2007)將政府行為特征量化,在考慮政府行為時,經濟的增長是粗放式的,阻礙了金融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政府的干預嚴重制約了金融系統配置資源的效率[7]。王紀全、張曉燕、劉全勝(2007)引用金融資源的概念,證明了我國金融資源分布嚴重失衡,提出政府應協調各區域間金融資源流動和拓寬融資渠道等措施,以保證各區域經濟的平穩發展[8]。
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行為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相關性,地方政府的干預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區域金融發展。本文的研究與以往研究的區別在于:第一,著重探討地方政府的干預行為對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影響,以銀行對私人部門的信貸與GDP之比表示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總量指標。第二,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的優劣能反映金融發展效率的高低。因此,筆者也考察了地方政府干預行為對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影響程度。
三、地方政府干預行為對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作用機制
在非均衡發展的體系中,制度環境、經濟基礎、歷史文化等差異都會造成不同區域金融發展存在路徑上的差異。因此,區域金融發展效率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函數,也是制度安排和環境因素的函數[9]。
(一)地方政府干預對區域金融效率的作用機制
基于區域金融制度的差異,區域金融發展效率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態,而且隨著制度環境的變化,區域金融效率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由于轉軌經濟的特殊性,我國區域金融效率的差異主要取決于政府的外部制度安排。區域金融效率差異的形成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地方政府的干預成為區域金融效率差異的主要因素[10]。從我國金融制度安排的實踐看,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偏好注重經濟總量的增長,傾向于優先發展地區經濟,一旦中央政府安排的國有銀行無法滿足地區經濟發展時,地方政府就傾向于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建立完全受制于自己的金融機構體系。通過設立地方性金融機構,發達地區控制的金融機構數量和金融資源規模得到了空前的擴張,這時的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差異主要取決于地方政府金融制度安排的差異性。
筆者以地方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表示行政干預程度,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越大,對資金需求就越旺盛,那么干預的程度就越強,反之亦然。我國地方政府對金融干預是存在差異的(圖1)。2010年,北京、江蘇、上海等東部地區的財政收支缺口比率最低,平均為0.56;而西部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財政收支缺口比率明顯高于東部10個省市,平均為2.53,表明西部地區的行政干預程度最強。與此對應,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金融發展效率也存在明顯差異,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地區的金融發展效率最高,為1.4以上,遞增幅度比較大,西部地區各省的金融發展效率相對較低,大多在0.9以下,增幅比較緩慢,中部地區的金融發展效率居于兩者之間,呈現出明顯的東、中、西梯度式發展。這充分表明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越高的省份,其金融效率越低。
(二)地方政府干預對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的作用機制
我國現行的金融組織制度安排具有特殊性,地方政府在我國自上而下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中處于“中間人”地位,左右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向,并由此獲得收益。地方政府追求建立小而全的金融組織體系,這些金融機構既可以服務于當地的經濟建設,又可以作為向中央爭取更多金融資源分配權的籌碼。由于我國金融制度變遷賦予金融機構配置資金的“政策稟賦”,多建立一個金融機構就等于為本地區增加爭取資金的途徑,因此,區域間的經濟競爭更多表現為金融機構數量競爭和投資競爭,地方政府在謀求地方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必然利用政治影響力和經濟控制力向中央政府和金融部門索要金融資源。
地方政府為了獲取更多的貨幣資源控制權,對商業銀行業務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對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屬地式干預”[11],地方政府要求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且用資質良好的項目進行信貸誘導。由于存在屬地關系,在“條塊博弈”中地方政府常常占優勢。對地方商業銀行進行“控制式干預”,地方中小商業銀行由地方政府組建,地方政府對其業務可以直接進行干預。地方政府行政干預的強弱直接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地方政府存在行政干預偏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通過對商業銀行信貸的干預實現其福利損失最小化或效用最大化,其在貸款中的預期收益與承擔潛在損失的責任是極不對等的,地方政府擴大信貸投資所造成的政策溢出效應不在其責任范圍內。地方政府干預行為對信貸質量的影響表現為:在政績考核制度激勵下→地方政府啟動政績工程→激勵商業銀行將貸款發放給大企業大項目→貸款積聚且信貸規模擴張→推動地方經濟增長→貸款風險集中和加大。
筆者比較各省不良貸款率的走勢圖發現,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福建這幾個省(市)的不良貸款率較低,始終排名前5位,說明這幾個省(市)的金融資產質量較高;而吉林、黑龍江、西藏、寧夏、貴州這幾個省的不良貸款率較高,始終排名后5位,表明這幾個省的金融資產質量低下。云南、廣西、內蒙古等經濟相對落后的省、直轄市、自治區不良貸款率始終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即金融資產質量中等偏上。這種狀況表明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影響地區金融效率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干預行為、法律環境等金融生態問題對金融資產質量差異產生重要影響。
從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與不良貸款率的關系看,2007—2010年中國各省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與財政收支缺口比率之間呈現線形的相關性,且擬合度相當高,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越高的省份,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相對較高(圖3),這表明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與不良貸款率呈正相關關系。因此,地方政府的干預行為越強,地區金融資產質量越差,區域金融發展效率越低。
四、模型設定與變量選取
(一)模型的設定
本文選取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截面數據和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為了能夠將上述兩種數據得到很好的運用,筆者采取了特殊的面板數據模型估計。在面板回歸模型中,主要有混合型、個體固定效應、時點固定效應以及個體隨機效應四種回歸分析方法,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地方政府干預行為對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影響和影響程度,推斷中僅限于橫截面變量影響情況,考慮各時點個體差異是否與時間虛擬變量有關,故本文主要采用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估計方法。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虛擬變量D1,D2,……,Dm的定義是:31個省①的總體解釋度,c代表截距,i代表省份,t代表時間,Rit表示第i個省t年的財政收支缺口比率,?孜it 為隨機擾動項,假定服從獨立同分布。
(二)變量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以地區金融發展效率作為被解釋變量,用PC表示;以表征地方政府干預行為的各省區財政收支缺口比率作為解釋變量,用R來表示。其他的控制變量包括:財政支出比重(地區財政支出/地區GDP),用來衡量當年財政政策的力度以及政府的規模和干預程度。經濟開放度(地區進出口貿易額/地區GDP),主要體現各地方政府對外貿易的活躍程度,同時也會對區域金融產生一定影響。城市化率(地區非農業人口/地區總人口),用來衡量城市化的進程。為了消除異方差性,除了虛擬變量之外,筆者對所有的變量均取自然對數。本文所需要的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1年)、《中國金融年鑒》(2001—2011年)、《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和各省市金融運行報告(2001—2011年)。
五、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考慮到數據序列的繁多,本文實施整體檢驗,滯后項通過軟件自動選取,皆為0至1,對金融發展效率、財政收支缺口比率的面板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單位根檢驗表明,31個省、自治區的金融發展效率與財政收支缺口比率的數據趨于穩定,數據序列存在單位根,平穩性檢驗通過。
(二)回歸模型的分析結果
根據上述建立的個體面板回歸模型,利用EVIEWS軟件回歸得到如下結果(表3)。由表3可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與金融發展效率存在著負相關性,財政收支缺口比率每上升1%,金融發展效率下降0.49%,表明地方政府的干預行為對金融的發展起著抑制作用,回歸方程中的R2及其調整過的R2值較高,在90%左右,表明各省區解釋變量數據的相關度擬合效果好;F統計值較大,通過了顯著水平0.001的F檢驗,表明彈性顯著。
六、結論及建議
第一,我國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政府的外部制度安排,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差異形成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第二,地方政府干預行為對區域金融資產質量影響顯著,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程度直接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的優劣,地方政府干預行為越強,地區不良貸款率越高。第三,通過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發現,2000—2010年中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財政收支缺口比率與金融發展效率呈負相關關系,北京、上海、江蘇等地財政收支缺口比率低,其金融發展效率相對較高;而西藏、寧夏、貴州財政收支缺口比率高,其金融發展效率較低。總的來看,我國各區域應加快市場化進程,逐步減少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程度,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應把握干預程度,適度、合理的干預可以促進地區金融發展,而過度干預會導致區域金融發展效率的降低。
(特約編輯:羅洋)
參考文獻:
[1]Niskannen R.Public investment, the rate of return and opitimal fiscal policy[M].Baltimore:Hopings Press,1974:623-
651
[2]Kanbur,Pottebaum .A note on public goods dependency[M].Economics Letters,2002:233-247.
[3]郭慶旺,賈俊雪.財政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5(4).
[4]馮濤,喬笙.通貨膨脹中的地方政府金融行為分析[J].財貿經濟,2006(2).
[5]崔光慶,王景武.中國區域金融差異與政府行為:理論與經驗解釋[J].金融研究,2006(6).
[6]祝青.地方政府行為—資本深化和經濟波動的另一種解釋[J].經濟科學,2006(4).
[7]周業安,馬湘君,趙堅毅.政府行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J].河南社會科學,2007(1).
[8]王紀全,張曉燕,劉全勝.中國金融資源的地區分布及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7(6).
[9]歐陽昌朋.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的宏觀分析[J].當代財經,2006(1).
[10]伍艷.地方政府行為與區域金融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12).
[11]于潤,孫武軍.政府行為、系統性風險和金融穩定性.[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