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美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橫向和縱向比較,發現世界發展的圖景不是美國的絕對衰落,而是其他國家的相對崛起。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試點和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為標志,人民幣國際化進入了實質階段,但人民幣國際化范圍仍比較有限,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之路還需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支撐。
關鍵詞:美元霸權;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崛起
中圖分類號:F82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3-0027-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06
從古希臘的德拉馬克到20世紀中葉的英鎊,再到二戰后全球主要的交易、清算和儲備貨幣——美元,人們對某種貨幣的熱衷體現了一定時期內貨幣發行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的地位。然而,金融危機后,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開始動搖,美元既沒有黃金支持,也沒有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作為后盾,更沒有美國相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紀律來約束,為何還要把美元當作全球主要貿易和儲備貨幣?尤其是當衰落的美元在后危機時代遇到以中國經濟崛起為后盾的人民幣國際化,美元和人民幣該何去何從?
一、美元霸權的衰落
雖然“霸權”的定義很多,但其核心要義是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以此延伸“霸權”可理解為在國際關系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的國家對其他國家的絕對影響力?;诖?,美元霸權可理解為一種沒有黃金支撐、沒有貨幣和財政紀律約束、只靠美國軍力和地緣政治實力支撐的不兌現紙幣,卻擔當著全球金融與貿易的首要儲備貨幣功能。
(一)美元環流:美元霸權的實現手段
在以美元本位的全球貨幣體系之下(圖1),美國可以通過美元維持“儲蓄赤字”、“財政赤字”、“貿易赤字”;“非美元區”由于經常項目下貿易盈余形成本國的外匯儲備,同時在美元本位制下“非美元區”最終以購買美國金融產品返回到美國,進而實現美元的環流[1]。對這一現象,理論界有多種解釋,Alan Greenspan(2003)提出了“全球金融中介論”(Global Finance Intermediation),認為由于金融自由化興起,美國作為世界上金融體系最發達的國家,實際上扮演了世界金融中樞的角色。Ben S.Bernanke(2005)提出了“全球儲蓄過?!保℅lobal Saving Glut),認為由于世界經濟周期等因素的作用,在過去8-10年內出現了亞洲經濟體儲蓄資源過剩的現象[2]。Lawrence Summers(2004)提出了“金融恐怖平衡”(Balance of Financial Terror)概念,描述美國與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體的相互依賴關系,即美國依賴這些國家的資本,而這些國家依賴美國市場的需求[3]。
美國通過金融產品(Structured Financial Products)建立并形成一種新型金融部門,世界貿易呈現出這樣一幅圖景:美國發行美元紙幣,其他國家生產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產品。全世界互相聯結的經濟體不再為了獲得比較優勢進行貿易,在出口行業競爭獲取所需的美元來清償以美元標價的外債,并積累美元儲備以維持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匯率[4]。因此,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是一種由美元生產的公共產品,其他國家不能只“搭便車”,必須付費,而這種費用的支付就是美國通過金融自由化進入它國金融市場,利用其貨幣的特權地位和國際資本流動等多種手段來實現。
(二)美元霸權的衰落:基于政治、經濟和軍事視角
從實力的角度來觀察,目前的情況不是美國的絕對衰落,而是其他國家的相對崛起,因此,美元霸權的衰落也是相對的。
1.世界其他國家相對崛起。從縱向來看,美國經濟實力在過去的20年里沒有明顯變化,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左右。軍事方面,美國國防開支在過去13年持續增長。美國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不僅沒有比冷戰時期減少,相反大幅度增加。在全世界132個國家部署了725個軍事基地,龐大的基地網絡構成了一個由軍事飛地組成的帝國。為了控制海洋,美國維持了近13支航母打擊大隊。美國還有基于衛星的武器開始使外空軍事化。因此,從絕對實力看,美國并沒有衰落,在軍事方面相反是在“崛起”。
從橫向來看,世界經濟版圖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敖鸫u四國”(BRICs)的崛起使得其與美國經濟實力差距相對較小的國家數量大幅增加。1990—2008年,發展中國家占世界GDP的比重從15.9%提高至28.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5年發展中國家GDP已經占世界40%。2000—2007年,美國占世界GDP的比重從30.6%下降至25.4%,占世界出口貿易比重從12.3%下降至8.4%,占世界進口貿易的比重從19.2%下降至14.3%。
2.美國全球支配地位減弱。為了保持“至高無上”(Grand Position)地位的戰略定位和“全球支配”(Global Dominance)的戰略目標,美國在冷戰后日益依靠軍事資源來實現戰略目的。1989年以來,美國幾乎經常性地處于戰爭狀態,如巴拿馬、海灣戰爭、索馬里、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等。目前,北非和中東爆發的阿拉伯國家騷亂同樣隱現美國 “黑手”。
在經濟領域,美國支配作用減弱更加明顯:一是美國優勢的根源在其“金融霸權”,核心是美元的國際主導貨幣地位。一旦美元國際地位下降,美元債券的吸引力就會下降,美國經濟可能面臨大衰退。二是隨著其他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修改現行規則的聲音也日益增強,除了G7外,“金磚四國”也已躋身于IMF最大的11個股東之列。隨著美國的權威的下降,對美國的不滿和反對在增加①。
(三)世界貨幣多極化趨勢:美元霸權衰落的跡象
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商業和金融關系制定一套新的布雷頓森林規則的呼聲就不斷響起。本輪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紛紛尋求多元化國際貨幣儲備資產,減少對美元的依賴。2001—2010年,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貨幣占比雖然總量穩定在80%以上,但呈現出逐年降低的態勢,以歐元和人民幣為代表的其他貨幣占比則呈現上升的態勢(圖2)。同樣,全球外匯儲備中的美元比例也已下降到大約60%,歐元比例上升至25%以上。C. Fred Bergsten(2009)認為美國巨額的外部赤字、美元的壟斷地位和巨大的資本流入不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應該歡迎中國和其他國家提出的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決定,鼓勵可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升多元貨幣體系的發展[5]。2011年,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指出,現在實行的盯住匯率制和自由浮動匯率制相結合的混合匯率制極有可能被另一種體系所取代,而后者很可能需要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以及逐漸走向國際化乃至資本賬戶開放的人民幣的參與[6]。如果美國走不出金融危機的陰霾,美元霸權衰落將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現實。金融危機使美國國內反思以美元作為全球貨幣是否有利于美國的長遠利益等作為問題被提出來討論,本身就是美元地位削弱的表現[7-8]。
二、以中國經濟崛起為后盾的人民幣國際化
(一)中國經濟崛起: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
1968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越德國,從此占據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位置長達42年。2010年,日本GDP首次被中國趕超。2000—2010年,中國GDP總量從世界排名第六的位置,先后超過了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攀升至第二位(圖3)。從中國GDP省際構成看,一些省份GDP總量與一些國家不相上下(表1)。雖然這些數字未反映出人均福利、增長質量等,但形象展示了中國經濟崛起。
IMF的調查顯示,中國GDP每減少1%,全球其他地區的GDP就會相應減少0.5%左右甚至更多。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而且也是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圖4),中國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例已從10年前的4%迅速升至現在的10%。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研究報告顯示,在生活標準差異情況下,以購買力平價為標準衡量GDP,中國最早或在2018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①,即便中國人口紅利減少,但中國2010年已首次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機械和電子產品的最大出口國,預示著其出口商在穩步走向高端市場(圖5),越來越多地與外界在質量而非價格上展開競爭,因此,中國將是一個出口強國。
(二)中國經濟崛起:巨大挑戰亟待克服
雖然中國對內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對外則迅速崛起,但也面臨更深層面的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主要來源于三大轉型:一是中國正迅速從農業國轉向工業國,工業化開啟后的艱辛城市化,由此產生的農民工問題、拆遷問題和貧富不均等,正成為緊迫的社會問題。二是中國市場經濟轉型尚不徹底。三是中國正迅速從一個封閉社會轉型為多元開放的社會,多元利益結構需要并探尋表達和博弈的平臺[9]。因此,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三)中國經濟崛起:人民幣國際化基石
1.以中國經濟崛起為后盾,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明顯加速,主要表現為:一是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簽署。金融危機后,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多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不僅提升了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和能力,而且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基礎。二是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2009年4月,上海等五城市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2010年6月,試點范圍擴大到20個省區市。2011年1月,我國發布《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允許境內機構以人民幣作為開始境外直接投資。三是人民幣計價債券境外發行。2007年,中國內地金融機構開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2009年,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是我國首次在內地以外的地區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表2)。四是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試點,如離岸人民幣即期市場(Deliverable CNH spot FX)、“點心”債券市場(The ‘Dim Sum’ Bond Market)和離岸交易的在岸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產品(Non-Delivable Forward)等[10]。
2.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的原因:一是中國經濟崛起以及金融業日益開放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基礎。二是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元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統治地位的脆弱性。三是雖然中國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在應對危機方面比歐美發達國家表現更為出色,增強了人民幣持有者和交易者的信心。四是金融危機后人民幣幣值穩定,且單邊升值預期強烈[11]。
三、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在后危機時期,中國必須加快自主創新,力求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環境保護和新材料等方面率先實現突破。同時,構建國家資源安全戰略,注重國內糧食的生產供給和國內資源勘探開發,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糧食和各種資源危機,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創造物質基礎。
(二)改變生產要素扭曲現狀
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方式①。對內來看,有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消費社會的建設并提升國民的幸福度;對外來看,可以減輕歐美西方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②。
(三)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我國將長期面對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和城鎮化挑戰,必須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統籌協調做好各項工作,為實現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后盾與支持。
(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要真正走向國際舞臺,成為未來國際主導儲備貨幣之一,就必須增強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中高端產品“走出去”的能力,使中國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世界工廠”。此外,應該繼續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和可控性”原則進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注重維護人民幣信譽,不必過于追求能否進入“一攬子”貨幣和國際化程度,而應著重通過控制國內物價和資產價格,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12]。
四、結論性評述
美國的衰落更多的是相對的實力下降而不是絕對的下沉,更多的是控制能力的減退而不是影響力的消失①。當前,威脅到美元優勢地位的主要國家就是預算赤字持續攀升并隨時可能爆發債務危機的美國本身。中國雖然許多經濟指標冠居全球,但中國還是一個正在轉軌的、趕超的和發展中大國,仍應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把發展成果體現在改善民生上。從現階段來看,人民幣雖已成為貿易和金融交易的載體和計價貨幣,但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范圍仍比較有限,還不能作為國際貨幣的“錨”貨幣。必須清醒認識到,當今國際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基本由主導儲備貨幣的國家或“中心貨幣”發行國所決定。金融相對弱勢的、后來居上的國家很難在短期內趕超金融強勢國家。同時,中國尚在資本管制下的人民幣地位又決定了其一切運作都很難跳出美元在世界經濟周期運行中的主導局面,因此,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開放和匯率制度選擇雖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緊密相關,但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路徑可在初期階段鼓勵促進以人民幣的計價跨境貿易和金融交易,在中長期階段,人民幣的區域使用范圍應更多覆蓋中國的鄰國或區域。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經濟必須可持續發展,只有中國和中國經濟強大了,人民幣在海外履行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記賬單位功能才會更有“底氣”和“人氣”。
(特約編輯:羅洋)
參考文獻:
[1]朱太輝.美元環流、全球經濟結構失衡和金融危機[J].國際金融研究,2010(10):37-45.
[2]Bernanke Ben S. The Global Savings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J]. Remarks at the Virginia Association of Economics, 2005(10).
[3]Lawrence H.Summers. The U.S.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the Global Economy[J]. Per Jacobsson Lecture, 2004(3).
[4]Henry C K Liu, China vs. the Almighty Dollar[J].Asia Times, 2002(6).
[5]C. Fred Bergsten.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 Dollar and the Renminbi,Statement before the Hearing on U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Strategies and Options on Exchange Rates and Market Access,Subcommittee on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Committee on Banking,Housing and Urban Affairs,United States Senate,2009.
[6]Robert Zoellick. A monetary regime for a multipolar
world[J]. Financial Times,2011(11).
[7]Barry Eichengreen. Exorbitant Privilege: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ollar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1(7).
[8]王夢奎.后危機時期的世界和中國經濟[J].管理世界,2010(1):2-7.
[9]高海紅.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前景[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9):149-154.
[10]高海紅,余永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與條件[J].國際經濟評論,2010(1):46-64.
[11]劉剛.人民幣匯率中美博弈國外研究述評[J].經濟學家,2010(12):71-78.
[12]夏斌.中國金融,國內改革更關鍵[N].環球時報,20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