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次考試一過,就會有學生來到我的辦公室,跟我討論為什么考試成績沒有考好。有些知識記混了;有些根本不懂題目在問什么,沒辦法下手去答題,有些是該背的背下來了,考試的時候不知道寫在哪里。這些問題總體來說就是學習過的知識沒有理解,沒有形成對歷史的整體把握,所以不會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構建知識框架是個不錯的方法。
關鍵詞:教學案例 美國教育學家
中圖分類號:G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177-01
美國教育學家、結構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杰羅姆·布魯納說過:不論我們教授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與其說是使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的基本事實和技巧,不如說是教授其學習結構。多年來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歷史學科更是如此。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不能僅僅把基本史實當做孤立分散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從而使學生成了機械記憶的機器,失去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而是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歷史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構建知識框架的基本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識記、運用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將分散的各部分知識,形成相互聯系的歷史知識框架,并且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構建知識框架,更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那如何構建知識結框架呢?學習一節課,首先從課題入手,快速閱讀課本內容,特別留意本節課的小框題,將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弄清教材中分散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它們進行歸類,再使之系統化,就形成了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那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構建知識框架呢?比如一個事件,大體上就分為三部分: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和結果、意義和影響。再比如事件發生的背景,如果詳細考慮,大體上又分為三部分:經濟基礎、政治條件、思想文化基礎。先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方法,讓他們能夠做出最基本的框架結構,然后再把知識點填補進去,這樣就對本節課形成了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
高考復習的框架,既要簡單明了,又要全面包括各個知識點。我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為例嘗試用構建知識框架的方法進行復習。下面我把本節課構建的知識框架記錄下來,請各位老師指正。
1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 君主立憲制的含義
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用憲法限制君主權力的政治制度。(因為是復習課,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概括出來君主立憲制的含義,說明對君主立憲制有一定的理解。)
1.2 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條件
(1)歷史傳統:從中世紀開始,英國貴族就有通過議會與王權進行斗爭的傳統。(這部分是歷史縱橫的內容,選修二也講了《大憲章》,所以覺得有必要讓學生掌握。)
(2)經濟基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學生已經比較會找經濟基礎了,在這里我又聯系了歷史必修二的內容,讓學生回憶了手工工場和工業革命,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時間概念。)
(3)政治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跟必修二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必修三早期啟蒙思想相聯系,十分有必要講述經過。經過實踐證明,確實必要。學生反映說這樣更可以理解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新貴族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結果。)
①革命爆發的原因: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革命的經過:1640年革命爆發——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光榮革命。
③革命的意義:英國從此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為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奠定了基礎。
1.3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確立—— 《權利法案》,①《權利法案》的內容:限制國王的權力,保障議會的權力。②《權利法案》的意義:確立了英國“議會至上”的原則,議會逐漸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王逐漸“統而不治”,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起來。(在這里必須點明,國王這時候還擁有一定的權力,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國王真正“統而不治”,成為象征,是在責任制內閣形成之后。)
發展—— 責任制內閣,①內閣的由來,②內閣的職權和特點,責任制內閣簡稱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一個政黨成為多數黨時就獲得執政地位,黨的領袖就會被國王任命為首相。內閣成員是各部大臣。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在大政方針上必須保持一致,要與首相共進退。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其實是對議會負責。首相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即各部大臣,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他又能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這樣,首相實際上掌握了國家大權。③內閣、首相、議會、國王之間的關系,議會不僅是國家立法機關,而且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即國家權力中心。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即為執政黨,黨的領袖被國王任命為首相。
首相是內閣首腦,有權提名內閣成員組成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的行政權,又能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內閣成員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集體負責,與首相共進退。
內閣掌握實權,國家世襲并終身任職,只是最高權力象征,沒有實權;國王形式上任命內閣,但內閣不對國王負責,只是形式上向國王匯報。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對議會負責,議會對內閣進行監督;議會可不信任政府,迫使內閣辭職;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完善,政黨政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就逐漸演化成兩個政治派別:輝格黨和托利黨。他們是資產階級政黨的雛形。內閣形成后,兩黨長期輪流執政。19世紀后,輝格黨和托利黨分別演變為自由黨和保守黨,后來自由黨衰落,又出現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政的情況。(可聯系美國的兩黨政治,并且點明雖然是兩黨競爭輪流執政,但歸根結底它們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1832年議會改革和歷次選舉改革,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政體愈發完善,走向民主化。(可聯系必修二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政治權力。理解經濟是基礎。)
1.4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保留君主,但君主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國王臨朝不理政,代表國家,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征。
(2)以議會和責任內閣為核心,權力中心在議會,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
(3)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1.5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國內意義,(1)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可聯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經濟基礎)。(2)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使英國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專制獨裁。(3)不同利益集團通過議會和平斗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保障了政治穩定。(各派可通過議會競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實現對國家政權的控制。)
國際意義,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這種模式的建立與實踐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政權建設起了榜樣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