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語,力爭新穎而有吸引力,將語文課堂演繹成精彩的人生殿堂。
關鍵詞:導語設計的重要性 導語設計的類型 教學前景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171-01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這一點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語,導語如果設計成功,就像一場好戲拉開了精彩的序幕。因此,導語設計這一“開場白”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步驟,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識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下面我就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列舉下列幾例常用的導語,供同行們共同探討。
1 熱情奔放型導語
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摹一幅圖景或一種意境,從而讓學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導語可用:“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繪過春天,贊頌過春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古代詩人描寫春天的佳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相信春天不僅會給大地注滿無限生機,同樣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力量!”
這段導語感情真摯,既有知識性,又有啟發性,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使學生睜大了求知的雙眼,恨不得馬上去飽覽春天的美景。接著,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的教學新課了。
如在講《登泰山記》時,我就用聲情并茂、急緩有致的語調朗讀自己設計的導語:“同學們,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旅游已經成了人們的時尚,一望無際的草原令我們心馳神往,山水如畫的桂林讓我們流連忘返,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去領略那泰山的雄偉風光吧!”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仿佛置身于優美的畫卷中,學習欲望一下子就被激起。
2 激勵勸勉型導語
這種導語,要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他們的心靈受到觸動,引導他們深思,從而積極進取。如講述《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就這樣設計:“同學們,從大量的閱讀中,我們知道: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長篇巨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幾乎全聾的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張海迪高位截癱,卻向人們詮釋了怎么做生活的強者。今天,就讓我們走到海倫凱勒的身邊,去見證一個奇跡,去感受一個奇跡。
這段導語,一定會深深地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閱讀作品的興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一定會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從而能正確引導他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再如講述《欣賞生命》一文時設計的導語: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給我們留下了永遠的傷痛,但現在我們再到那里,看到的卻是人們抹去悲傷重建家園的情景,這就是生命的力量,這就是生命的永恒。今天我們就學習《欣賞生命》一文,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對生命有更深的感悟。
這樣,從同學們熟知的事例講起,化難為易,會讓同學們對生命有更深的了解,從而珍愛生命,去努力創造生命的價值。
3 深入思索型導語
設計這種導語時,教師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線索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正確的誘導,駕馭全文的內容,使學生形成一種思索過程。
如周敦頤的《愛蓮說》的導語:“同學們,看投影中的圖片,誰能說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花?根據你平時的積累,這種花有怎樣的特點?與花有關的詩句你知道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人們愛什么花,反映了他們不同的心態。作者為什么特別喜愛蓮花呢?他是怎樣描寫蓮花寄托自己的心志呢?課文學完后,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感覺到它的確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杰作。”學生的思路緊循著教師這段步步深入,誘發思索的導語,與教師很好地配合,積極思維,教學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
學習《秋頌》這樣設計:古詩有言——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下加心就是愁,秋天往往給人留下凄楚的印象,帶給人悲涼的感覺。“自古逢秋悲寂寥”正是這種心情很好的印證,但為何后面還有一句卻說“我言秋日勝春朝”呢?看來秋也自有它的惹人之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臺灣女作家羅蘭為何也要頌秋。秋天會帶給我們哪些收獲呢?
這個簡潔的導語會使學生思路開闊,觸類旁通,用心去推敲、領悟作品的精髓。
4 蘊寓哲理型導語
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對某一事物作一番議論,表明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或者抒發對生活的感慨,這種主張和觀點必須正確鮮明,符合客觀實際,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有的課文導語設計可以是蘊含哲理的。
如吳晗《談骨氣》一文的導語:“我們曾學過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就是我們說的有骨氣,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救國救民而拋頭顱灑熱血;甚至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這就說明我們中華民族是有骨氣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請同學們舉一些我們周圍的人作為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
這樣同學們就能更深刻的領悟到骨氣的內涵,課文學習中的各種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5 直觀感受型
現在,多媒體教學已進入課堂,對于這一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即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教學圖片、錄音、錄相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如講散文《合歡樹》時,可先讓學生聽閻維文的《母親》,在聽歌時讓學生思考母愛給自己的感覺,悠揚的旋律會讓學生想起生活中的情節,感人的歌詞會在學生內心深處激起層層波瀾。聽完歌曲自然就會積極談論自己的感受。從而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體會出母愛的永恒。講授《師恩難忘》一文時,以歌曲《好大一顆樹》導入,并提出要求—— 談談對歌詞的體會。蕩氣回腸的樂曲既能激起學生回味自己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讓課堂氣氛變得特別融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能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這樣,就可使枯燥的講解變得生動。
語文教材中所選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視片,不少樂曲也制作成FLASH動畫,運用視聽型教具,會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體會、去領會、去把握。如講《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立交橋》以錄像片斷導入時,學生既能聽解說員的講解,又能觀看比圖片更真實、更全面的紀念碑、立交橋。如講《龍宮借寶》一文時,直接播放FLISH動畫,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無論設計何種類型的導語,都要針對教學目標,都要以提高學生的智力和開發學生的能力為前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審美觀,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接受能力,可以相信,隨著中學語文教改的繼續深化,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會有更多的中學語文教師重視導語的設計和運用,掌握其規律和方法,可以將語文教學真正推上藝術的殿堂。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與參考,2011,11.
[2]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