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有效途徑,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培養科技意識和團隊意識。但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科技活動學生參與比例不高,并有功利化傾向。通過構建“全程化”大學生科技活動模式,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并在活動中體驗創新的快樂,以達到快樂學習,自主學習的目的,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全程化 科技活動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222-02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大學生科技活動是增強大學生創新意識,開展創新實踐,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更好地利用課外科技活動這一平臺,在大學生中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擺在我們高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1 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的意義
1.1 有助于大學生展現個性,提升學生意志品質
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會受制于教學計劃,難以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展課外科技活動賽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選擇。通過科技活動,可促進隊員相互學習、共同努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協調組織能力。在攻克一個個科技難題的同時,也是學生意志品質得到磨礪,得到提升的過程。
1.2 科技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通過科技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識,從而使被動式學習逐步轉變為“在實踐中創造,在創造中學習”的主動式學習。在設計性、探究性的項目研究過程中,必然要求學生主動地閱讀參考資料,查閱文獻,這將會極大地開拓他們的專業視野,鞏固教學成果。
1.3 科技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提高了其實踐創新能力
大學生科技活動要求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尊重知識、尊重科學,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用成果展現科技創新的水平和能力,能夠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把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科學實驗來檢驗理論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參賽學生為了能夠做出好的作品,往往會付出艱苦的努力,這有利于學生提升意志品質,提高克服困難戰爭困難的信心,同時也會逐漸把提高動手能力、擴大知識面變為一種自覺行為。
2 目前大學生科技活動開展的困難和原因
2.1 學生參與面小,渠道不暢,課外科技活動曲高和寡
在一項針對大學生科技活動開展狀況的調查中顯示,45.05%的大學生認為學校不多或者沒有給學生提供科技活動的機會,大大超過了人為非常多或者多的15.81%;71.24%的學生認為只有少數或者幾個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針對大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往往是“兩頭粗、中間細”,要么是由國家主辦,如挑戰杯、數學建模大賽等,往往要求很高,參與人數很少;要么是由學校主辦,學生往往認為“含金量”不高,缺乏吸引力。其次,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的態度不夠端正,大學生往往對學術科技活動促進自身成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普遍認為課外科技活動是“高不可攀”的。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重利益結果,輕能力提升過程。有的同學認為科技活動會消耗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
2.2 課外科技活動和課內教學相脫節,專業教師參與不足,課外科技活動成為無源之水
課外科技活動是課內教學的有益補充,同時,在參與課外科技活動時,會極大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反過來推進課堂學習。課外科技活動不僅僅是對課內知識的再認識、再學習,更是對課內知識的實踐和在課內知識指導下的創新。這就決定了,課外科技活動雖然在課堂以外,但是同樣離不開專業教師的參與和指導。而目前的狀況是科技活動往往由團委、學生工作部門負責組織,缺少專業教師的參與。同時,目前的課堂教學過多的突出理論的重要性,考核往往也是以閉卷形式進行,缺少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鍛煉,而且在缺乏專業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很難把課內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課外科技活動成為無源之水。
2.3 課外科技活動功利化明顯,課外科技活動“重結果,輕過程”、“重使用,輕培養”
目前,很多大學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功利化色彩明顯,只重視大賽獲獎結果,忽視參與科技活動對大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作用;只重視學生的使用,忽視對學生前期的培養。很多高校僅圍繞著“挑戰杯”、數學建模大賽、電子電路設計大賽等教育部規定的比賽開展科技活動,往往集中精力對種子選手加強師資指導,通過半年左右時間集訓沖擊獎項。
3 “全程化”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模式的探索
“全程化”大學生科技課外活動模式,旨在根據各個年級大學生知識結構的特點和大學生成長規律,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情況的大學生開展分階段分層次的課外科技活動,力爭科技活動無縫隙覆蓋大學培養的全程化。
“全程化”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模式分為科技活動興趣培養階段、基礎動手能力培養階段和創新能力鍛煉及檢驗階段。
科技活動興趣培養階段。在大學生剛剛入學時,所掌握的主要是中學知識,但他們充滿了激情和對大學的向往。這個階段是應以激發大學生創新熱情、培養科技興趣為主,開展趣味性強、參與性廣的活動,讓廣大學生感受科技創新的魅力(如圖1)。
基礎動手能力培養階段。進入大二,隨著公共基礎課程的結束和專業基礎課的介入,學生開始了解部分專業知識,接觸到部分專業教師。在建立了科技活動興趣的基礎上,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盡早把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應對大學生開放實驗室,組織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性試驗,鼓勵學生進行實用型發明創新和參加省級或專業協會組織的科技大賽,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科技創新的成就感。
創新能力鍛煉及檢驗階段。進入大三、大四,學生專業知識結構日趨系統,也越來越明確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這個階段應鼓勵學生繼續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同時支持學生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深入研究,并通過高水平大賽檢驗自身能力。
同時,建立科技活動梯隊制,由高年級學生特別是在科技活動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為低年級學生現身說法,用自身的經歷激勵低年級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和創新沖動,從而提升整體科技創新氛圍。
4 “全程化”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模式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科技活動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全程化”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構建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科技活動模式,覆蓋了大學教育的全程化,從最基本的興趣入手,保證了即便是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學生也能參與,同時,科技活動有梯度、有層次,形式多樣提高了對學生的覆蓋度。
(2)科技活動和不同階段的課程結合,有利于專業教師的參與。科技活動的深入和專業課程推進相吻合,課堂內外有機結合,提高了專業教師的參與熱情。隨學隨用,使得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紙面。同時專業教師和學生的近距離接觸,使得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有利于全員育人氛圍的形成。
(3)有利于科技活動“競賽型”向“普及提高型”轉變。“全程化”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模式強調的是“全程化”,追求的是“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再把參與大賽獲獎為最終目的,參與大賽僅作為提高和檢驗自身水平的一種手段。科技創新活動工作理念由“服務競賽”為主要目的轉變為服務科學普及與提高創新素質并重,狠抓重點,以點帶面,重在普及的基礎上促進創新[2]。
(4)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個性化教育。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與個性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大小往往要取決于其個性發展程度。“全程化”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模式的高端注重發現學生個性,發揮學生特長,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全程化”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模式的建立將改善目前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外科技活動的效果,為培養新世紀創新性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燁,李姝麗,苗潔.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情況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
[2]江云清.大學生科技活動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地質教育,2004(3).
[3]吳山,邊芳芳.淺論高校校園文化中的課外科技活動——以學科競賽為例[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4]王可嘉.實踐科學發展觀,大學生科技活動模式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