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然而目前作文教學實踐中,卻普遍存在教師只注重技巧方面的指導,而忽視興趣熱情等非智力因素的現象。因此,培養和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就成了語文老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提高學生作文的先決條件。
關鍵詞:作文 興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166-01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迅速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關鍵在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無興趣作文而令其作文,就等于“趕鴨子上架”,可謂強扭的瓜不甜,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筆者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初略的探討。
首先,讓學生愿意寫作文
對于寫作文,大多數學生會答:不就是教師讓我們寫文章。這是一種被迫無奈的心理,既然是被迫而作,當然就不會有佳作問世。究其原因,還是我們語文老師在學生作文起步時沒有從認識上去引導學生。其實,作文就是外部世界折射到我們頭腦中,而我們又訴諸于語言文字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就是說,任何人在生活中總有所見、所聞、所感,作文就是把我們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感觸最大的東西用語言文字形式組成文章。作為吸收信息快,喜于觀察事物的中學生,讓他們把口頭上說得最精彩、最感人的有意義的那些故事和感受用文章記錄下來,就這么簡單。給學生一起步就覺得這與吃飯、聊天一樣,是信手擰來的事,讓他們從心底不會產生象我們讀書時那談作文色變的心態。所以老師在作文教學與演練時就不必把作文搞成一種嚴肅、正規、令人望而生畏的東西,干脆把它當成一種輕松的、自由的、可親可近的談談寫寫。讓學生在提筆時不會自己被自己嚇住—— “我在做作文”。而會欣喜地說:哦,原來作文就是這樣啊!
讓學生對作文有了大致的認識后,還須對作文文體與樣式有實質意義的認識。細想,其實人類的語言內容大致有四種:一是講述記憶中自己經歷過的接觸過的人和事;二是介紹一個別人沒有見過或了解不清楚的實物或某種事理;三是發表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四是訴說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我們寫作文文體的劃分(記敘、說明、議論),這是人類語文的自然記錄,只是表達方式和表現內容不同而已。
記敘文是對自己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人和事借助文字再現(但不是簡單復述,還要有所取舍,提煉加工),配以生動形象、具體、精彩的描述而組合成。說明文基本上是對實物的復制和事理的演示,讓讀者聽得明白、清楚;議論文就是讓讀者知道你對某個問題的想法與主張,并認同你的觀點。對一句話的看法,一條新聞的認識,一種興趣的愛好,讓學生表明自己的看法,明白一點,議論文就不再是什么深奧的東西,而讓別人贊同,信服你的見解,那你的議論文就算寫好了。
其次,讓學生想寫。
上面講了對作文實質的認識,但對于一些學生僅只有最初的興趣,次數多了,就會“江郎才盡”,“材源”枯竭,激情減弱,興趣消退。為了讓學生保持長久的興趣,則還須作多方努力,本人在幾年的作文教學中,粗略總結了一下幾點。
1 真情流露法
一個感人至深,引人入勝的故事,往往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此時,抓住學生心情激蕩的時機,要求學生試試身手。記得我給初二班上課時,講述了自己讀書生涯和生活經歷,同學們聽著聽著居然掉下了淚水,他們在肯定我堅強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真情的亮點。我順勢叫同學寫一件難忘的事,同學們努力搜索記憶中的事情,情感之門一旦打開,思緒如決堤的潮水,一個充滿真情,感人至深的故事,聲情并茂的語言,躍然紙上,讓我看了都深感吃驚。質量與數量明顯高于往時。也就是說,情感的挖掘,真情的流露,是使文章聲情并茂、打動讀者的前提,同時讓自己擺脫無話可說的境地。所以在后來的教學中,我不斷翻書,找資料,收集曲折動人、感人至深的故事,運用于課堂,不光調動了他們的感情,同時讓他們在耳聞目染中積累了素材。
2 借題發揮法
現在大部分孩子被嬌生慣養,不懂得關愛別人,自私、怕吃苦、沒毅力。在作文中也表現出這一點,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作文水平沒有多少長進。為了治治他們的毛病,我從卡耐基的人性弱點,講到中國近代的苦難歷程,再講到當今的社會,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話鋒一轉,日本對我國的侵略和日本是如何發達的,再說出中、日小朋友夏令營的相關情況報到。我在講這則消息時,有意無意點出中國小朋友的劣根性,語言較為“刻薄”。想以激將之法讓其就范。當時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小日本”等過激言詞不絕于耳,學生滿臉的不服氣。我當即就來了一個半命題作文:我的—— 。居然沒有人像平時一樣抓頭搔耳,只有沙沙的下筆聲,沒過四十分鐘,全班同學齊整地交卷。就連平時因水平差而懶得動筆的吳同學,也寫了幾十行,雖不十分成文,但也表達了他想要表達的內容。文章語言普遍通順,中心突出。有寫理想的,有寫明天的,也有人寫南京大屠殺的……取材廣泛。愛國情緒和個人斗志得以全方位調動。同時,在后來的課堂或課下,有的同學嬌滴滴、怕冷、想家。只要我提到這些話題,便會立即振作起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變著花樣,借題發揮來“刺激”他們,使他們的情感得以全方位挖掘,用“心”去寫文章。
3 學以致用法
教材中大多數課文不但主題深遠,而且結構奇巧,寫法靈活出新,正是學生的“拋磚引玉”之作。教學中只須抓住其中的某一種加以發揮,闡述其精妙所在,啟發學生去思考,打開他們的思路。學生大多愿意擁他人技巧為己有,除了模仿,還要創新。如《小巷深處》中的“瞎娘”對養女的至深之愛,一個“愛”字,生活中無所不在。讓學生發揮想象,“乞丐”、“孤兒”、絕癥患者,無不需要愛。再引到社會,讓人間處處充滿著愛。又如《傷仲永》中的方仲永從一個“神童”到“泯然眾人矣”,給世人一個“傷”字,表明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不讓“悲劇”重演。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積累材料,推陳出新。
4 張榜、推薦發表法
每一個人(包括學生)都有被別人認可的欲望。長期的勞作,也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旦得以肯定,得以證明,那種從心底迸發出的寫作熱情,勢如破竹,不可阻擋。優秀作文每周一念,教室墻上張貼,爭取讓大多數同學的作文上榜,使其受到鼓勵。然后把較優秀的作文推薦到校報,得以更好的展示。如果學生作文確實優秀的,可聯系外地刊物,盡可能得以發表。通過這些小小的刺激,現在我所教的那個班,我忙得不亦樂乎,主動要求每日一練,讓我來修改。遇到名言佳句,師生共同品賞,熱情高潮,水平凸顯。把作文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有幾個同學不寫,反倒覺得缺點什么似的。
當然,興趣提高絕不止這幾種,還有待于摸索總結。一般情況下,除了考試,我們不應生硬地把文題拋給學生,什么都不管,這樣學生心理太過于被動,思路就可能打不開。要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作文,把內心的情感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