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即教學方法不當,對口語課的認識不深刻;指出了提高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的對策。即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運用背誦、模仿等方式為下一步開口說英語作鋪墊;開展多層次、多樣性的口語活動。
關鍵詞:大學英語 口語教學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164-01
1 英語口語教學現狀
英語口頭表達能力作為語言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本應受到高度重視,然而在我國過去乃至今天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公共英語教學中,“輕聽說、重讀寫”的傾向造就了一大批讀寫比較好但口頭表達能力差的英語學習者。許多已經通過四、六級考試的學生,其口語能力僅限于回答課文中的問題或復述課文,遠不能滿足日常交際及工作需求。造成大學生口語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教學方法不當
受傳統教學觀點的影響,教師往往忽略了語言運用環節。因為口語表達的訓練最費時間,他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總盡可能向學生講清知識點,多做練習鞏固知識。個別教師為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有時干脆用中文講課。這樣一來,整個語言環境缺少應有的氛圍。還有一些教師不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很好地抓住學生最初想要表達的欲望,在長期的忽視中冷卻了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熱情,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糾錯方式不當,打擊了學生口語表達的自信心,起到了不好的效果。
1.2 對口語課的認識不深刻
口語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以各種方式鍛煉口語,全面提高口語水平,但目前有部分學生對口語課的目的和內容及形式仍存在誤區。因中學時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即使在以交際為方式及主要目的的口語課上,他們的學習方式仍較被動。有的學生希望能在口語課上多聽,尤其是多聽外教說英語;有的學生希望能在口語課上多讀。還有不少學生對口語課產生了一些消極的情緒。如有的學生認為他們的口語課枯燥無味,沒什么氣氛;有的學生認為他們的口語課只是少數人的舞臺;有的學生認為他們通過上口語課其口語水平沒多大提高;有的同學不愿意聽別的同學發言;認為聽別人發言會影響他們的口語提高并浪費時間;有的同學認為口語老師根本不能幫助提高他們口語;有的學生希望在口語課上多些娛樂節目;只要令他們開心就夠了。
2 提高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的對策
2.1 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我認為,口語課應該讓學生處于教學活動主體的地位,教師的主要職責應該是引導,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口頭交際活動,增強實際表達能力。課堂教學最理想是能為學生提供交際的背景和氛圍,從而較好讓學生完成預定的練習目標。一般說來,教師和學生都有教好和學好的愿望,但課堂氣氛難于活躍起來。原因不外乎有兩個:其一,對課堂交際認識不夠,總是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置身于所學內容之外,說的也是“別人”的話,行為與語言脫節,難以奏效。其二,學生愿講,教師愿組織,但由于學生對情景不夠熟悉,不知怎樣自然表達,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我將每次課分兩個步驟:第一是讓學生看錄相,使他們熟悉交際環境,其次是聽錄音,叫學生不看課本,先確定難點,然后再打開課本,我就課文中的對話作一些解釋,同時提醒他們其中所用語言的表達特點。例如打電話時問:“你是誰?”英語不能用:“Who are you?”而是用“Who is speaking ?”/“Who’s that?”/“Who is calling?”回答:“我是吉姆·布朗。”英語不能說:“I’m Jim Brown.”而是說:“This is jim Brown(speaking).”又如,英語見面時問候語“您好!”有兩種。其一:初人見面正式問候用“How do you do?”回答也是用“How do you do?”其二:熟人之間較隨便的問候用“How are you?”回答不能用“How are you?”而是用“Fine,thank you.”/“Very well,thanks.”解釋完后,才讓學生進行操練,直到熟悉教材和每個情景的細節。這就為下一步操作作準備。
2.2 運用背誦、模仿等方式為下一步開口說英語作鋪墊
學生在初講英語時,都表現得較靦腆,究其原因,我覺得部分在于,學生對自己的口語能力缺乏自信,怕張嘴就出錯,故索性沉默不語。對此,我并不急于強迫他們開口,而是要求他們多背誦口語教材中的那些非常有實用性的情景對話和日常用語,讓他們能夠對一些日常表達脫口而出,從而不再把英語口語視為“雷區”,望而卻步。背誦的同時也可采取模仿的方式。我把學生兩人一組分成若干組,讓他們依照書上的原文,盡量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類似的對話。
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學生顯然自信心倍增。上口語課由原來的害怕被點名變成主動發言,語言也由簡單的背誦、模仿變為靈活運用。所以我認為背誦、模仿能夠為下一步真正意義上的“說英語”做一個較好的過渡。
2.3 開展多層次、多樣性的口語活動
學生做好了以上兩項前期工作后,便初步具備了口語交際能力。這時,老師應該為他們盡可能地創造鍛煉口語的語方環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在形式上也不能拘泥于一種,要盡量的多樣化,這樣才能使各個層面的學生均有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對于層次較差的學生,我會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來鍛煉他們的口語,或是讓他們做事先稍有準備的值日,也可以老師先講一些短小、幽默的故事,然后叫學生復述內容。而對于較高層次,則可以采用課堂辯論的方式,給學生一個討論話題,讓他們各抒己見。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老師一定得精心選擇令他們感興趣、有話可說的題材,不然整個課堂就會變成死水一潭,不但沒起到預期效果,還浪費了寶貴時間。一次,我針對校園當前實際,要學生討論對于“Study,Social Activities and love”三者的看法及如何處理其間的關系。大概他們平日對這個問題早有思索,很快就形成正、反兩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其反應之熱烈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此外,我有時也叫學生“編故事”。通常,我會先給他們一個開頭句,例如“I never expect-ed that such athing wouid have happened to me”,然后讓全班同學依次每人說一句話,隨意性地編造出一段故事來,最后,故事往往編得稀奇古怪、面目全非,但大家一笑之余,也多了一次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