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前的課程改革,本文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談了探索、體會,闡述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影響學生思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嘗試寫歷史日記的一些做法與感悟,將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培養(yǎng)新型人才。
關鍵詞:課改精神 教師思想 歷史情境 特色作業(yè)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163-01
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規(guī)劃的藍圖已經(jīng)鋪就,全國各地的教育教學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作為一線的教師,我的使命感、緊迫感、責任感都在加強,并以此時時激勵自己,希望自己能以微薄的力量為教育事業(yè)添磚加瓦。我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已經(jīng)十多年了,回首這些歲月,有成功之處,更多的是茫然,教書育人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下面就讓我談談自己的一些努力與實踐吧!
1 從教材的變化來看我是如何根據(jù)實際體現(xiàn)課改精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
說實在的新教材的內容的確少了,有的課幾句話幾個圖片就是一節(jié)的內容,可以說五分鐘時間就可以看完。學生看了一遍讓他們合上書本一提問,幾乎是回答不上來。所以說看書不是在多,而在于精,學生應當學會看書,學會思考。為此我采用預習—— 自主探究,質疑釋疑—— 小組研討、合作學習—— 總結提高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我每接手一屆新學生就下大力氣在每一節(jié)課先教學生預習,排除每一節(jié)的生僻字,然后讓每一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基礎和經(jīng)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自學、自讀教材內容,也就是自學探究,每節(jié)課我都精心設計思考題,讓學生有針對性的看書,為擴展學生思維,我問題的設計就沿著這樣一條軸線:是什么,不是這樣會怎樣?你會怎么辦?然而隨之而來出現(xiàn)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有的學生找不著歷史問題的關鍵點,答非所問,還有的學生答題鬧出笑話。于是我第三步發(fā)動學生小組研討、合作學習,對上一環(huán)節(jié)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必須教會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和小組整體成功的目的。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的學習中去,并綜合學生的疑問,然后再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指導他們把古代故事和現(xiàn)代社會發(fā)生的事聯(lián)系起來講,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經(jīng)過我的加強,學生的努力,我的學生最后第四步能把本節(jié)主要內容總結歸納。
2 從教師的思想上我是如何影響學生的
我是有嘗試改革、嘗試創(chuàng)新精神的。我認為任何事物總是在曲折中發(fā)展的。教育教學也不例外。平日在課堂提問中,我也能碰到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如有個同學直說諸葛亮比周瑜大,因為是他胡子長??!這會引起我們的哄堂大笑!但轉念一想難道說我們中國的學生這就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嗎?我不這么認為。一條新開辟的道路都是充滿艱辛和挫折的。更何況是一個學生稚嫩的思想,我不覺得他們的脫離實際的回答是一種恥辱,相反我覺得這正是他成長起的動力,教師要盡快地,以最快的方法引導,抓住學生的閃光促使全班同學討論,形成正確的認識,最后給回答問題的學生以鼓勵,培養(yǎng)他的自信。歷史課標的基本理念就告訴我們,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課堂。做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改革創(chuàng)新時我就是以此為方向的。我的思想影響了學生,學生的思想也影響了我。
3 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感悟歷史、體驗歷史
多數(shù)教師均有這樣的感覺,多次強調的問題,學生總是記不住,殊不知在講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設的背景是不切合學生實際的。而歷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讓學生身臨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將是書本上所做不到的。當然情境的創(chuàng)設離不開書本內容,否則那就是憑空捏造了。所以我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不是死板的套用課本,而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研究教材。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币虼嗽趯胄抡n環(huán)節(jié),我抓住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9課《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一課,我是這樣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導入新課的:引用白居易的《憶江南》,讓學生感受江南的美好,然后問同學們,誰能用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江南是什么樣?激發(fā)學生興趣。之后我借機指出:“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如今的江南是我國最富庶的地區(qū),那么它是如何開發(fā)出來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9課(板書課題)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充滿了求知的欲望。自然地過渡到了新授課的學習。再如講述秦始皇創(chuàng)設的郡縣制是怎么一回事。我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來重現(xiàn)當時的情景,雖然表演有一點難度,但只要事先指導還是可行的。學生表演完了,不用教師講,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郡縣制。相反讓學生看兩遍書,然后提問什么是郡縣制,好一點的學生或許還可以理解,然而過后你要再問他什么是郡縣制,他或許由于記憶模糊回答不上來。而學生表演參與之后相當長時間內,他們都不會忘記。
4 教學生嘗試寫歷史特色作業(yè)--日記
有人說,歷史是文科中的“理科”,這句話表明歷史學習中離不開理科思維方法,要求我們學會歸納和總結,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沖破自己學習的障礙,做到活學活用。在總結歸納中還要做兩個結合—— 政史結合、中外結合。通過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不斷梳理知識,定會使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就是學生發(fā)生知識升華的過程,是歷史學習中的“質變”。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對歷史的關注程度、方法都不盡相同,通過記特色日記,我能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適當加以指導,有利于我們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也是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和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采取積極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習自主性,重視學生健康教育,情感教育,追求知識的廣博與均衡,鼓勵體驗性學習,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變化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楊學銀.中學歷史課改教學案例.網(wǎng)校資源,2011.
[3]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