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對湄洲灣南北岸規劃中的惠安縣區域景觀進行生態評價,本文根據2000與2010年衛星遙感影像,解譯得到土地利用/覆蓋數據,再運用ArcView軟件對分類后的土地利用/覆蓋數據進行景觀指標和景觀格局的分析,根據區域景觀分析的量化結果,綜合分析土地利用/覆蓋的動態,結合區域規劃,探討其土地利用/覆蓋格局的合理性。
關鍵詞:湄洲灣南北岸規劃 惠安縣區域 景觀生態評價
中圖分類號:TU98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154-02
隨著沿海區域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它的景觀格局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區域內景觀利用正以比過去更大強度和多種方式被人們所利用[1-2]。景觀格局破壞日益加重,土地超載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景觀和區域性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也將愈顯突出[3-4]。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景觀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5-8]。在惠安縣,由于沿海開發強度的增大,加之耕地與水資源的限制條件,以及亟待發展經濟等現實國情,使得區域的土地利用引起的景觀格局變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惠安縣,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與臺灣隔海相望,是閩南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縣域面積720km2,海域面積1833km2。在湄洲灣南北岸規劃中,惠安區域占地55237.175hm2,約占規劃區面積的38%,本論文主要對該區域進行景觀生態評價研究。
1.2 技術路線
本論文以遙感影像為基礎數據源,結合GIS技術,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惠安區域景觀格局特征進行多角度和多時相的研究,并結合區域規劃對該區域景觀格局的動態變化進行研究。
1.3 數據收集與分析
以惠安區域為研究對象,運用ERDAS IMAGINE 進行遙感影像預處理,即幾何校正,影像切邊以及影像增強等。在此基礎上,采用最佳波段組合對2000和2010兩年的遙感影像分別進行監督分類,并通過誤差矩陣的方式計算結果精度,然后進行分類精度評價等,再運用ArcView軟件對分類后的土地利用/覆蓋數據進行景觀指標和景觀格局的分析,找出景觀格局變化的各種驅動機制。根據區域景觀分析的量化結果,綜合分析土地利用/覆蓋的動態,結合區域規劃,探討其土地利用/覆蓋格局的合理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評價范圍內2000,2010與規劃實施后土地利用
2000年惠安區評價范圍內面積最大的用地類型為農田,其次為林地,再次為建設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道路);2010年評價范圍內主要用地類型的面積由大至小的排序為農田,林地,居住用地。與十年前相比農田比例加大10.04%;規劃實施后該地區評價范圍內主要用地類型的面積由大至小的排序為農田,林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綠地。與建成前相比居住用地的比例增加10.6%,工業用地比例增加6.04%,農田比例減少11.91%,林地面積變化不大,新增土地利用類型綠地,占惠安區總面積5.39%。
2.2 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分析
區域主要植被為人工種植植被雙季稻(蔬菜地),原生植被由于長期受到人類干擾已經已被破壞殆盡;區域內主要植被類型馬尾松林,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從表4可以看出,規劃建設占用湄洲灣南岸惠安區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為農田、灘涂及林地,因此在區域水平上,存在生態承載力少量損失,但是從區域有林地(保留約97.8%)和農田大部分(保留約88.1%)保留的角度,該損失是可以接受的,區域大背景的生態系統的自然維持、自我調節的能力沒有受到嚴重危害,區域生物多樣性也沒有受到較大影響,而此過程中增加了綠地約為2980hm2,占地面積達5.39%,對于維持區域生態環境的穩定起到較好的作用。2010年現狀建設用地(包含居住、工業和道路)面積約為91.23km2,在規劃實施后變為182.96km2;與泉港區內合計2010年現狀建設用地為132.78km2,沒有突破區域規劃171.2km2建設用地規模;在規劃實施后變為288.20km2,將突破243.1km2區域規劃建設用地規模,應在后期發展過程中加以注意統籌,安排好地塊使用,提高利用效率。
3 結語
本文運用2000年至2010年的衛星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得出湄洲灣南岸惠安區景觀變化:
(1)2000年到2010年期間,評價范圍內主要地類按面積大小排序為農田,林地,建設用地。
(2)規劃實施后有林地和農田大部分得以保留,其損失是可以接受的,區域大背景的生態系統的自然維持、自我調節的能力沒有受到嚴重危害,區域生物多樣性也沒有受到較大影響。
為了更好的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加快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進程,重點發展和保護好地帶性植被─南亞熱帶季風雨林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大力植樹造林,實施封山育林,不斷擴大森林面積。對生態公益林特別是保護小區地帶要嚴禁 采伐、開墾、開礦等人為破壞活動,并列為禁獵區。
(2)加大工業污染力度,減少工業廢氣廢水排放污染。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減少化學農藥污染。
(3)加大保護宣傳力度,將保護生態環境理念深入基層。
(4)做好野生動物資源監測工作,及時掌握資源現狀及動態變化狀況,提高保護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胡春勝,林勇,王智平.渤海灣淤泥質海岸帶典型地區景觀空間格局分析[J].農村生態環境,2000,26(1):13-16.
[2]黃金良,林杰,張明鋒,等.基于梯度分析的福建典型沿海港灣區域景觀格局研究[J].資源科學,2008,30(11):1760-1767.
[3]林揚碧,陳秋波,鄒偉,等.區域景觀結構的生態風險評價方法與案例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4):186-190.
[4]曾輝,劉國軍.基于景觀結構的區域生態風險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1999,19(5):454-457.
[5]肖篤寧.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6]高峻,宋永昌.基于遙感和GIS的城鄉交錯帶景觀演變研究-以上海西南地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3,23(4):805-813.
[7]徐建華,方創琳,岳文澤.基于RS與GIS的區域景觀鑲嵌結構研究[J].生態學報,2003,23(2):365-375.
[8]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