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藏區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數量眾多、分布較為廣泛,而且類型齊全、品位較高,但是其價值并未得到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開發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應該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將立足于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以科學的方法,對資源類型和分布進行深入調查,對其保護現狀與對策進行分析,以期促進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四川藏區 紅色文化 保護
中圖分類號:G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219-02
紅色文化一詞從20世紀末開始流行,它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從其內涵看,紅色文化是以人民大眾為主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踐中產生的,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及實現共產主義為己任,融古今中外文化精華于一體,集中體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紅色文化的定義
紅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形成的以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歷史、事跡、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積極發展紅色文化資源,既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改進創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具體舉措。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四川藏區是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途中全部經過、且停留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中國工農紅軍以高昂的斗志、超人的膽略、鋼鐵般的意志,從1935年4月底到1936年8月底,前后歷時16個月,走遍了雪山草地、藏區羌寨,將革命的星星之火撒播于這片土地,與各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跡和震撼世人、悲壯雄偉的紅色文化,譜寫了一部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詩篇,彰顯了中華民族追求獨立、自由、解放、挑戰生命極限的民族精神特質,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力、民族凝聚力。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在全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獨特的比較優勢,蘊藏著極大的開發潛力。
2 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概況、特點
2.1 四川藏區紅色文化分布點多面廣品位高
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分布廣泛,地方特色濃郁。阿壩州13個縣都留下了紅軍長征的足跡,有9個縣114個鄉鎮被命名為老區革命根據地。有各類革命遺址41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13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12個點、州級6處、縣級7處。有全國海拔最高的紅軍烈士墓——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有為打開北上通道而進行的草地第一役——包座戰役遺址;有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省級自治政權——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央政府辦公舊址;有分布在全州各地城鎮、鄉村、路旁、建筑物上的千余條書寫、鏨刻在木板、墻面、樹身、巖石、碑刻、牌坊上的紅軍宣傳標語;有藏于木柱榫頭內、夾壁里保存下來的紙質文告、布告、標語以及紅軍、游擊隊曾戰斗使用過的大量槍支彈藥、大刀長矛、鐵鍬、水壺、布幣、紙幣、銅幣、銀圓、軍號、書箱等等,都是紅色文化絕好的資源和載體。
2.2 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綜合性、復合性、可組合性強
四川藏區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富集。自然景區、景點116處,其中世界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9處,已形成九環線大九寨國際旅游區、臥龍至四姑娘山大熊貓生態旅游區。此外,四川藏區還擁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以及絢麗多彩的藏羌風情。形成了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與紅色旅游資源相伴生的優勢,為開發綜合性、復合性的紅色文化旅游基地創造了絕佳的條件。將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與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組合成不同的旅游產品線路,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的內涵,可達到“紅綠”“紅古”旅游共同發展,打造綠色藏區、紅色藏區、歷史藏區,全面提升四川藏區旅游品質的目的,成為建設全國最大的國際旅游精品區不可替代的資源優勢。
3 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現狀分析
3.1 紅色文化分布不均、種類較為單一
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從分布而言,絕大部分位于金川、小金、馬爾康、汶川、理縣、茂縣、若爾蓋、黑水縣、松潘縣、文物管理所等。紅原縣僅有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且位于雪山之巔)和日干喬沼澤;壤塘縣僅有5件文物。紅色文化資源從種類而言,近半數多為會址、戰場遺址、政權組織遺址等。從實物看,錢幣類占近半數,其中尤以布幣、紙幣居多。具有特定紀念意義的實物較少。
3.2 對紅色文化遺跡、遺物宣傳不足
四川藏區對紅色文化的內涵挖掘不深,在紅軍遺址的介紹和有關書籍中,景點介紹多,內涵介紹少,缺少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背景的介紹,表現出軟件配套不足,展示手段落后、展示內容陳舊單調,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等。
4 四川藏區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4.1 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力度
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開發,加強管理”的原則,繼續加大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多方籌集資金,對國家級、省級紅軍遺跡進行一些重點修繕,使之保護管理有序。針對紅軍遺跡保養、修繕力度不夠,個別遺跡破敗不堪或維修不倫不類的狀況,應加大經費投入,嚴格保護管理措施,落實保護責任,進行重點修繕,恢復本來面貌。對分散各地的紅軍標語能夠進行集中保護的必須集中保護,不便搬移的則要公布為保護單位,樹立保護標志,落實保護人。加強建檔工作,所有紅軍遺跡應建立記錄檔案。加強對館藏文物損毀保護措施,確保文物安全。加強對非國有館藏文物的管理和指導。
4.2 整合紅色資源,發揮優勢,推動紅色旅游事業發展
一是依托創建環境、教育、服務、效益“四個一流”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旅游基地,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開發規劃及川主寺、紅原縣紅軍文化特色城鎮,保護性開發成集紅軍長征紀念碑、雕塑園、紅軍文化廣場、紅軍文化墻、紅軍文化節、紅軍城、紅軍街為一體的紅色旅游精品展示區和全國愛國主義與全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二是依托各地紅軍長征革命文物、遺跡,把革命傳統教育與旅游業發展結合起來,開辟“重走長征路”、“奔向雪山草地”、“紅軍足跡尋覓”等寓教于游的熱線,把紅軍遺跡、自然風光、藏羌風情和歷史文化融為一體,使海內外游客在盡情游覽之余又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三是開發重大紀念日、重大節慶、巡回展、匯報會、共建共育共享等活動為內容的紅色旅游活動,使之成為海內外游客感受、體驗和追憶雪山草地紅軍長征文化的特色旅游產品。
總之,對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紅色文化的發展需要資金和人才支撐。我們必須從全局發展的戰略高度進行統籌規劃,進一步加強領導,統籌兼顧,統一協調,明確各自的責任,相互密切合作。進一步貫徹好中央關于紅色文化發展的《規劃綱要》等政策,加強扶持,整合資源,創新整體品牌,形成合力,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宣傳促銷為重要手段,抓好景點景區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和環境,切實把發展紅色文化資源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推動四川藏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全面發展,真正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四川藏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充分調和變成“金色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黃清華.發揮我州革命文物優勢弘揚長征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J].阿壩文苑,1995(2).
[2]譚鳳英.繼承發揚紅軍革命精神促進兩個文明建設[J].阿壩史志,1995(2).
[3]徐友發,鐘全慧.紅軍長征與馬克思主義在藏區的傳播[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0(2).
[4]王庭科.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歷次重要會議[J].四川文物,1985(3).
[5]歐國文.紅軍長征在阿壩州[J].阿壩史志,1991(1-2).
[6]黃新初.雪山草地紅色旅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7]趙文輝.阿壩州——紅軍三大主力攜手之地[J].阿壩黨史,2006(8).
[8]李仲康.紅軍長征在阿壩州的幾個“最”[J].阿壩黨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