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哲學層面來說,危機是事實損害與價值異化的共同體,而危機恢復管理存在著兩種導向-事實導向與價值導向,危機恢復管理從本質上說遵循了事實與價值辯證統一原則。
關鍵詞:危機精神 管理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b)-0231-01
1 危機精神恢復的理論綜述
1.1 公共危機管理理論研究
從危機的本質看,羅斯塔爾認為危機時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決策的事件”。該定義提出了危機是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威脅,價值觀是精神范疇的核心要素,因此危機恢復既是對精神層面的恢復。無論是塞繆爾.亨廷頓的“偶發”理論還是蒂利的“固有”理論,都將危機本質的分析框架建立在人性假設上,是由于個體的需要、動機和價值選擇,也就是人的精神層面因素導致了危機。個體的人是理性人,危機恢復的本質就是要讓組織和社會的偏好和理性的人的偏好恢復統一,這就意味著在精神層面上,不能忽視或者控制個人的理性與價值取向。
從危機管理的過程和作用對象來看,希斯在4R模式中提出“提高對危機情境做出反映和在無法免除時要有從危機中恢復的心理行動準備”,并提倡用情境影響員工促進危機恢復,而“心理行動準備“即是在精神層面為危機恢復做準備。考圖認為組織恢復取決于個體的恢復,并提出個體具有恢復力的表現:勇于接受處于危機中的現實;對擺脫危機信心不失;應急能力強。這些條件論證了精神層面因素與個人和組織的恢復力相關,對于危機恢復至關重要。芬克的四階段生命周期模型和米斯羅夫的五階段模型分別在”解決期”和“恢復解決階段與學習階段”中提出了精神層面恢復相對于物質層面恢復(社會秩序、基礎設施)特殊的關鍵作用。
從危機恢復的原則來看,庫珀提出“公民價值是公共行政的靈魂”,因此公共危機恢復的首要價值就是對公民負責。公民在危機恢復中除了需要物質層面的恢復保障外,更需要價值引導、心理安撫和精神寄托,這些精神層面的危機恢復體現了“以人為本”。薛瀾等人認為危機恢復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道德失范和法紀失范的現象。因此政府在危機恢復階段的“法治”除了可以維持其合法性外,還可以再精神層面上樹立法紀權威,引導公民回歸基本價值。
從危機恢復的方式來看,余明陽將為對危機中受到損害的利益相關者和公眾的補償分為“有形補償”和“無形補償”,無形補償是指對危機給利益相關者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化解和消除,補償的形式主要是精神撫慰。余明陽將公共危機恢復的方式具象為針對個人精神層面恢復的恢復。游志斌則提出危機恢復的基本策略包括“及時有效地聯絡溝通,開展政府危機公關工作”,將公共危機恢復的方式上升到組織精神層面的恢復,即恢復和提升組織形象。
1.2 公共危機恢復的“事實——價值”模型
從哲學層面來說,余明陽、吳霏認為危機時事實損害與價值異化的共同體,危機恢復就是事實與價值的辯證統一。這一理論是建立在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的理論之上,“主體間性”不再糾纏于事實與價值本身的關系,二是將視線回歸到支配他們的主體-人的身上。胡百精提出,任何危機都是事實與價值雙重矛盾的聚合體,事實層面的問題諸如導火索、影響方式、財產損害等,價值層面的問題諸如態度取向、信任關系以及終極關懷等。在恢復階段,事實契約的修復石在還原真相的基礎上,將事實契約合理轉化成為對危機主體有力的證據,也就是一種化被動為主動的過程。而價值契約的再造是在重建信任的基礎上重建組織價值。余明陽等人認為危機恢復是還原真相與重建信任的統一,是事實契約修復和價值契約再造的融合。
2 危機精神恢復的實踐
通過上述對于危機精神恢復的理論綜述,我們可以發現危機精神恢復最基本的就是對人的精神層面因素予以恢復,重建信心、重塑信任,那么可以說危機精神恢復面臨最直接與現實的問題就是公眾心理的修復。
危機后的公眾心理即包括個體心理,更包括群體心理。除了常見的焦慮、挫折、恐懼以及壓力以外,還有受害者獲得無形補償和心理安慰小于他們的心理預期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以及來源于自身的利益沖動和長期受到壓抑得不到釋放所產生的怨恨積累。這些公眾心理有時候一個很小的誘因就可以使公眾爆發。如果在危機精神恢復中無法把握好群體的心理機制,不僅無法轉危為安,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危機,甚至社會的動蕩。
2.1 公眾心理修復的兩個層面
(1)準確把握社會心理客觀狀況,實時監測社會心理反應,搜集社會輿論信息,爭取預測將來的心理狀況。組織相關專業人員,針對危機中群體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進行果斷的心理干預,保護社會公眾免受或減少在心理上的傷害。
(2)以大眾媒體為修復介質,通過大眾傳播合理引導輿論,消除大眾對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恐懼心理,對群體心理上釆取平等、積極、及時的疏導,盡量避免相對剝奪感和防止怨恨積累。
2.2 社會心理修復的專業性和長期性
危機的突發性、危險性、多樣性要求心理干預人員有足夠的愛心、花費大量的時間、付出巨大的犧牲,這些都要求危機心理干預人員要比一般的心理咨詢人員具備更高的素質和極大的熱情和專業性。危機心理干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相當長時間內對目標群體進行反復、耐心、持續的心理干預,而且必須進行心理監測,這對于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在進行心理干預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3 對公眾心理進行修復的政策建議
1)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危機心理干預法律體系
我國現有法律對于危機恢復時的心理干預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危機恢復期的心理干預工作消極、被動。對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以法律明確危機精神問題的現實,我們就必須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因此,必須盡快通過、出臺我國的危機心理衛生救援議案,建立健全精神衛生救援制度。
2)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危機心理干預制度
在這個多元主體參與的危機心理干預制度框架下,政府對公眾進行補償,安撫公眾心理情緒,積極引導公眾,確定恢復目標,向公眾提供有關危機的信息;媒體發揮心理導向作用,提供危機相關信息,最大程度給公眾提供政策參與心理干預與救助的機會。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發揮心理救助和干預中的積極作用,國外的心理干預很多都由非政府組織完成,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而且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對社會公眾進行有效心理干預,促進危機精神恢復。
3)培養專業危機心理干預隊伍和干預模式
政府應該組織具有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工作、危機管理知識的綜合型隊伍,組建強有力的危機心理干預隊伍。
干預模式的具體策略可以從提高認知、堅定信念、迅速行動三方面入手:
認知策略:讓公眾認識到危機是危機和機遇并存的,個體可以利用危機進行個人成長與自我實現。
情感策略:“挫折后的愈合”,從積極的角度促使個體的人格升華,以形成更加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行為策略:總結危機應對和恢復中的經驗教訓,趨利避害,強化危機應對技能,避免再遇危機時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