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三歲時的一場高燒,也許普通人眼中色彩斑斕的世界就不再只是劉天華兒時的模糊記憶。他的人生看上去應該充滿悲情,但他的生活卻比許多普通人更加精彩,一家名為“黑暗中對話”的企業成為他精彩的源點。
作為“黑暗教練”,劉天華與同事們一起(這些同事中,有40%以上與他一樣同為視障人士)在香港“黑暗中對話”工作,并在去年一年創造了800萬港元的收入。
“黑暗中對話”這種模式源自德國,當時50歲的張瑞霖因為一顆良性腦瘤,世界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商業企業界摸爬滾打20年的他毅然放棄成功的商業企業轉投社會企業,將“黑暗中對話”引進香港。
“在這里正常人和視障人士的生活會完全對調。體驗館內沒有任何光線,參觀者會在黑暗教練的帶領下于一片漆黑中穿行,他們會聽到各種聲音,感受微風及溫度,接觸到不同的物體。黑暗教練成為體驗者惟一的依靠。通常經過這段黑暗旅程,參加者都會對失明人士的世界有了新的體會,也會對世界、對人生有了全新的看法。”
有調查顯示,100%的參觀者在五年之后都不會忘記展覽會和他們導游的名字,其中90%的人更加關注盲人的生活,52%的人向他們推薦這個活動,34%的人愿意再次參加,特別會帶家人及同事來參加。
“黑暗中對話”的出現不但讓劉天華等人從弱勢群體變成有競爭力和上進心、追求自我卓越的團隊,而且還通過在黑暗中對普通人的幫助和引導,使許多人的世界觀發生了轉變。
對于“黑暗中對話”這家企業而言,其價值更在于它踐行了一條公益與商業相融合的發展模式。在運營兩年之后,2011年7月第一次達到當月盈利。
“黑暗中對話”對張瑞霖來說也是一扇門,他坦言:“親手打開的這扇門讓我活出真我。一家不依靠政府撥款,不依靠慈善募捐,而能在財務上自我持續經營的社會企業的威力,實在是不言而喻。”
挑戰私人集資社企商企互利合作
“香港‘黑暗中對話’第一個非同凡響的決定是用私人集資而非募捐的方式創辦。”中國公益第一人、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長徐永光曾如此評價。在他看來,這不但是私人資本投資社會企業的先例,打開社會企業與私人資本接軌的通道,也是張瑞霖對“做公益就要犧牲個人利益”這種固有觀念的挑戰。
300萬港元的捐款,在慈善文化發達、慈善資源豐富的香港,要募集起來并非難事。但要說服投資股東出資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企業服務社會的理念要得到出資人認同。最難莫過于說服股東:這個項目不僅能夠服務社會,還能有盈利,讓投資增值。
在剛開始籌備“黑暗中對話”時,張瑞霖內心十分忐忑。雖然在此之前,他已經成功創辦過多家商業企業,但這一次“披甲上陣”,他卻要從零開始,已經20年沒有做過一線銷售的他充滿忐忑地去尋找客戶和機會。
有不少朋友出于對公益事業的熱情,向張瑞霖介紹了潛在客戶,朋友推薦給朋友,朋友的朋友再擴散傳播--張瑞霖聯合香港各公益團體舉辦的“黑暗中對話”工作坊活動,不但在一個月之內就張羅起來,更是創下了每天舉辦3場、連續舉辦22場的紀錄。
張瑞霖深刻認識到了公益行動的威力,更加認識到社會資本的威力。這是張瑞霖事先并沒有預計到的社會企業的強大競爭力。
“社會企業主要是解決社會問題,而非自己的財富增值,更重要的是令更多人參與和支持公司的社會使命。”張瑞霖對于社會企業的結構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決定廣泛招納對“黑暗中對話”未來有關鍵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做股東。
專門投資社企的投資平臺、有商業經驗豐富的商人、有公民社會領袖、有人力資源培訓專家以及部分“黑暗中對話”的管理團隊成員,在張瑞霖的努力下成為“黑暗中對話”的首批股東,順利募資300萬港元。
分散和寬廣的股東網絡,的確如張瑞霖最初設想的一樣,給“黑暗中對話”的正常運轉帶來了不少專業意見和幫助。
如今廣為贊譽的“暗中作樂”演唱會,就是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幫助下誕生。當時“黑暗中對話”希望舉辦一場與以往五光十色的傳統演唱會完全不同的演唱會。聽眾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聆聽歌者的聲音,并有各種音響和嗅覺等輔助效果來傳達歌曲意境。
這個想法與“香港社會創業基金”和“人山人海”音樂制作公司溝通后,三方一拍即合。歌手黃耀明當即表示大為感動,主動提出免費義演。
當然,要辦好演唱會,張瑞霖難免要精打細算一番。即便省去了歌手的演出費用,但是場地、音響、宣傳等費用數額巨大,在當時任何一項都是“黑暗中對話”所難以承受的。
大家一起頭腦風暴,香港社會創投基金最后提出尋找商企贊助成本,然后把售票捐給“黑暗中對話”基金會的辦法。
就這樣,香港移動通訊有限公司成為“暗中作樂”冠名贊助商。演唱會每場200多位觀眾連續五場,場場爆滿。連香港知名藝人薛家燕也購票去體驗黑暗中的音樂。
創新不懼失敗做視障員工的精神家園
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的參與,為香港“黑暗中對話”一路大開綠燈。但和以往但凡與“公益”沾親帶故就顯得死氣沉沉的組織或企業不同的是,“黑暗中對話”讓人感覺充滿了朝氣蓬勃的活力。這與“黑暗中對話”的成長態度不無關系,和其他商業企業一樣,張瑞霖十分看重創新。
“社會創業精神的精髓在于社會創新。沒有社會創新,僅僅依靠團隊的善心無法成就一個成功的社會企業。”
“黑暗中對話”諸多新鮮有趣的點子,也是一路摸爬滾打探索出來的。
第一次跌了大跟頭是他們設計的一個叫做“暗中約會”的活動。活動本來希望在完全黑暗中為背景相近的異性提供輕松的認識和交往機會。雖然活動當天有超過20人參加,大家也都玩得十分開心,但卻因為對人群了解程度不夠、匹配手段不足等原因,沒有達成最初的目標。
有失必有得。活動雖然效果不如當初設想,但大家找到了讓人們在黑暗中能更快放松的方法,并且堅定了“要從市場的特點出發”來設計產品的理念。于是“暗中品酒”活動誕生了。
這個活動抓住當時香港在餐酒消費上的巨大市場機會,找來一位資深的餐酒行業市場總監陸潔珊,請她作為“內部創業者”,全權負責項目。
同時,“黑暗中對話”專門派出一個業務員負責協助陸潔珊推廣和銷售,并選出一位視障員工幫助她設計游戲、安排流程、培訓視障侍酒員。
每一個參與者對視障侍酒師可以熟練、準確、快速地更換酒杯而感到驚奇,也對摒棄其他感官的干擾,以嗅覺和味覺專注品酒的美妙感覺難以忘懷。
“暗中品酒”活動也在推進中,不斷收集各方意見,逐步完善,目前已成功成為“黑暗中對話”的常規活動,廣受好評。
源源不斷的創新,萌芽自團隊每一個頭腦的智慧。“黑暗中對話”有11位全職視障員工和19位兼職視障員工,這個特殊群體在此卻發揮了超常的創新作用,他們也以身為“黑暗中對話”的員工為榮。
除了擔任體驗館引導員和培訓師的工作外,劉天華還會得到公司給予的可以擔任各種管理職務的機會。除此之外,劉天華還可以通過各種專業志愿者的培訓,掌握各種專業技能,比如參加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丁慧芳教授的“敘事治療”工作坊活動。在未來他也許會成為心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甚至其他行業的人才,“黑暗中對話”為他創造了無限可能。
對于劉天華和同事們而言,參觀者的肯定、觀眾的感謝信、媒體的關注也讓他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劉天華笑稱這是他從上一份職業盲人按摩師那里永遠無法得到的價值和成就感。
“黑暗中對話”的“暗無天日”,在劉天華等視障人士的世界里,是一道絢爛如朝陽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