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住宅市場宏觀調控持續、未來存在諸多變數,商業地產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地產開發商們將目光瞄準了產業地產。
上海證券近期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除此前傳統的園區類上市公司外,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進入產業地產領域,尤其是實力雄厚的實業集團公司。
由于產業地產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十分明顯,在5月22日召開的第十五屆科博會上,地方政府紛紛亮出各種規劃,招商引資。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表示:“對房地產行業來說,產業地產毫無疑問是很多企業未來戰略轉型、未來拓展新戰略空間的一個重要方向。”
除了直接涉足產業地產的開發外,產業園區的規劃往往也會吸引眾多開發商進駐,打造住宅項目。但在當下產業地產規劃密集發布時,一些企業卻表現出謹慎的態度。金融街控股一位負責人坦言:企業在選擇進駐一個區域前也會考慮風險,在他看來,部分地方的規劃很空。
2010年,金融街拿下北京昌平區未來科技城地塊,現推出了金融街·金色漫香苑項目,并大受歡迎。上述負責人表示:這主要得益于昌平區政府在規劃上下了很大力氣,并大力完善教育、商業、交通配套。
產業地產升溫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企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周建成認為:在住宅市場,由于前所未有的調控降溫、商業地產因競爭激烈出現過熱跡象的情勢下,產業地產日漸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特別是總部基地產業地產,將會逐步成為支撐中國房地產業走好下一個十年的重要一塊。“因為產業地產地價低廉,競爭尚未白熱化,存在巨大的開發空間。更因為中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客觀上也需要產業地產的支撐。”
以北京為例,各區縣政府都發布了相關的產業園區規劃。僅在北京昌平區,就規劃有:未來科技城、科技商務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中關村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昌平園項目、北京沙河高教園區項目等七大重點產業功能區。
北京市朝陽區則推出了:大望京科技商務創新區、中關村電子城科技園北區、中關村電子城IT產業園等園區招商項目。此外,密云縣也將大力度推出一批園區項目。
周建成認為:根據開發主體的不同,產業地產分為產業園區開發模式(政府主導)、主體企業引導模式(特定產業領域具有強大實力的企業引導)、產業地產商模式(地產開發商經營和管理)和綜合運作模式,而第一種模式是中國目前最常見的模式。
高策地產服務機構董事長兼總裁陶紅兵表示,地方政府通過規劃來配置資源、通過優惠稅費政策來引入產業,帶來級差地租,從而帶動地價上漲。
上海證券分析師舒延飛介紹:地方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吸引投資、刺激消費對地方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其次,開發區在產業集群化進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再次,成熟的開發區不僅對解決當地就業、增加地方稅收、推高土地出讓價格有積極作用,而且還能對周邊地區發揮示范和溢出效應。
規劃新思路
與傳統的工業地產相比,產業地產已經不再局限于廠房出租和賣地,而是將地產、產業、城市三方面有機結合。
一位產業地產的研究專家告訴記者:“從大的層面來看,城市發展有兩種模式,一是先有產業后有城市,二是先有城市后有產業。第一種模式,如果產業衰落了,城市也失去了活力。第二種模式,城市沒有產業支撐,人們只是在這個城市睡覺,工作在其他地方、娛樂在其他地方,這個城市就成為睡城。”
以北京回龍觀、天通苑、望京、北苑等新城為例,它們的人口一般都在30萬以上,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雖然這些新城的購買力遠遠超過國內許多中等城市,但由于它們開始就被規劃為功能單一的居住區,商業和服務業設施滯后,嚴重缺乏就業機會,致使其居民高度依賴交通系統與外部聯系,新城淪為“睡城”。
中國規劃設計院規劃師趙文凱表示:今后,必須摒棄單純規劃居住區的思路,而應將產業、就業、交通、社會事業和居住統籌起來規劃,鼓勵發展商業服務業,把“生活之城”融合成“就業之市”,促進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
而上述產業地產研究專家則表示:除了避免“睡城”現象以外,也要避免新城以產業為主,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這也會造成區域功能的失衡。他認為:將來的產業地產“要走第三種模式:產城一體,城市和產業互為發展、互為促進,為人們提供居住和生活的便利”。
一位開發商則認為:未來,產業園區將融合研發設計、商務辦公、高端制造,以及其他綜合型配套服務于一體,居住、休閑、商業等相關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逐漸從單純的生產場所,演變成為完整的工作生活社區。
周建成也表示:產業地產將呈現與城市化密切結合的趨勢,由單純的園區轉向新城,綜合化、社區化越來越顯著。
一位在日本工作的規劃師告訴記者:比如說,在全世界均享有盛名的筑波科學城,已成為日本最大的科學中心和知識中心。“但它絕非功能單一的產業園區,而是集聚了科研、居住、商業等多種功能。城市功能過于單調,不利于城市健康發展。在1985年,世界博覽會舉辦之際,筑波科學城建成了商業街、百貨大樓、食品街、信息中心、賓館等設施,刺激了商品消費,促使筑波科學城功能結構趨向合理化”。
“職住平衡”理念
對過去規劃弊端的反思,已經促使新發布的一些城市規劃與過去相比有所不同。
北京市昌平區相關部門曾經表示:今后,新城規劃將重視“職住平衡”理念,功能區力爭將工作區、生活區、休閑區融合,而不再像過去一樣,建類似天通苑、回龍觀等只側重居住的“睡城”。實現產業發展與就業居住、設施配套的平衡,確保社會生態環境的三角穩定。
目前,昌平區的重點產業園區--未來科技城,正是用“職住平衡”的理念規劃的。
“未來科技城”規劃,確立于2009年。當時,由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牽頭,定位于服務15家央企的未來科技城,正式落戶北京市昌平區。作為國家級創業基地和研發中心,未來科技城已與神華集團、國家電網、中國國電集團、中糧集團等15家核心央企簽約。去年12月,入駐的央企已全部開工,其中神華旗下的兩個項目,部分樓宇已結構封頂。
不同于傳統的高科技園區,主要以辦公為主,缺少生活、娛樂設施的情況。未來科技城近60公頃的公共核心區,在規劃上充分考慮了配套服務。其中,主核心區為都市生活配套區,建設五星級酒店、廣場、大型購物中心、影劇院、國際醫院和國際學校;副核心區為共享科研配套區。這些配套服務設施,將隨著2012年7月部分央企的進駐,分期建設完成。
此前規劃用地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但上述金融街負責人表示:根據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目前編制中的《北七家地區整合規劃》,及初步提供的項目前期規劃條件,未來科技城正在籌劃擴大建設面積。
這位負責人還透露:金融街在該區域內的住宅項目--金色漫香苑,已有20%的客源來自于入駐的央企。而“職住平衡”的理念,已成為這一項目的重要賣點。
規劃落實成關鍵
不過,對于企業而言,政府的規劃固然重要,但規劃能否落實更顯關鍵。
這位金融街負責人認為:政府配套的落實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有些區域開發商項目已經建起來了,政府的配套還未完成。但昌平區政府支持的力度卻非常大,政府出面引入了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實驗小學、實驗幼兒園,同時引入北醫三院。
他同時透露:昌平區政府在完善交通網絡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據悉,昌平將建設軌道交通加密線,從天通苑可直達未來科技城,線路與地鐵5號線平行。地鐵5號線終點站天通苑北站,距離未來科技城僅五公里,開車十余分鐘即可到達,并且未來5號線的延長線將北延至該區域。而地鐵17號線則將專門建設未來科技城站,方便人們乘坐地鐵,往返于中心城區和未來科技城。
未來科技城南北兩區多條支路、次干路建設,還被列為昌平區2012年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今年將基本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