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的一天,北京天氣晴好,太陽曬得人暖洋洋的。金鑫坐在自己位于海淀區圣化寺路的茶館里,隨手泡著一壺香茗細細品味。對于他來說,人生最美好的事,莫過于有三五知己共品香茗,閑話天南海北。這位在北京城土生土長的老男孩, 做過十年互聯網、熱愛旅行、喜歡攝影、樂于用最新的IT設備了解最古老的文化知識。如今,他有大把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上網、讀書、喝茶、聊天、背包旅行,已變成了這位年輕茶館老板的日常生活。
三個理性的IT男 整合資源做茶舍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要返璞歸真,和敬閣茶舍的初衷,就是給人提供一個能夠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放慢腳步的地方。“我們三個人都是地道的老北京,也都從業于IT圈,一干就是十幾年,如今出了三十就奔四十了。”和敬閣茶舍的三個股東之一金鑫說。互聯網圈子的忙碌和重壓是難以想像的,周津羽、潘洋、金鑫三個興趣相投的北京老男孩,周末經常聚在一起品茶、聊天、讀書。從門戶到社區、從游戲到移動終端、從工作到生活、從生存到信仰,他們逐漸成為一個無堅不摧的小團體。最終,在給北京的茶樓貢獻了很多銀子之后,他們決定自己開辟一個茶文化空間,讓有興趣了解中國茶道、中國紫砂、中國文化的人,也能有個談天說地的地方。于是,陸陸續續關于開茶館的各種工作迎頭而來。終于,三位經歷了整整兩個多月的奮斗,在2011年11月11日,一個天人合一的日子,“和敬閣”茶館開張了。
作為理智的IT人,不會感性到因為某個壓力發個牢騷,就轉行離開拼搏了十多年的行業,實際上他們從各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慮。可能是由于來自具有文學氛圍的家庭,從小受藝術熏陶,周津羽是三個人里最愛品茶,而且最懂茶的一個。“不同的茶器、不同的水質,茶葉量的多少和沖泡時間的長短,泡出來的茶都不一樣。”說起茶道來,周津羽滔滔不絕。后來,他曾憑借工作關系,去過福建、湖南、廣州等地的多個茶園,了解了茶葉的種植、采摘、制作等全套過程。結合自己的愛茶史,他看到了茶舍將會有廣闊的市場。如今一邊開茶舍,周津羽一邊幫互聯網網站策劃和指導關于茶道中國的各種視頻、紀錄片的拍攝工作。這幾年積攢的人脈資源,一方面可以繼續服務于互聯網的視頻策劃領域,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茶館帶來最有利的茶葉渠道。此外,最得天獨厚的資源還要屬紫砂壺,由于家庭的關系,和敬閣在宜興與一些全手工做壺的名家長期合作,可以便利地根據自己的理念和要求,來定制中國陽羨紫砂壺。這也為創始人之一潘洋,施展設計才能開辟了另一番天地。潘洋當初一直在IT圈從事設計工作,見識過各種互聯網時代高端用戶界面設計,也曾專門服務過世界500強客戶,幫助他們實現各種IT產品,在網絡時代市場營銷環節的各種終端視覺呈現。“可最美不過傳統,紫砂壺中很多經典款型都是現代元素無可比擬的。”說到紫砂壺,潘洋臉上流露出陶醉之情。他隨手舉起了一把壺,又娓娓道來:“這款壺叫仿古井欄,是非常傳統經典的器型,井欄壺的設計十分成功,它以石井欄為造型基礎,并借鑒井欄刻字之美,而成為壺銘之美,樣式古樸而文辭優雅。”潘洋對茶壺和設計的喜愛并無一絲分離,一邊經營茶館、一邊繼續為一些企業從事設計外包工作的他,如今更加如魚得水,能夠在自由閑適的情況下,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于設計之中。當然,和敬閣茶舍從Logo到禮盒的所有設計,也均出自他手。真正成為自由設計師,想必正是他的生活追求之一。
難忍技癢的技術蟲 茶道跨界互聯網
和敬閣茶舍之名,取自佛教“六和敬”及茶道的“和敬清寂”。這里也恰巧有六個不同的包間,包間名取自古代茶書中茶具十六器:納敬、漉塵、歸潔、啜香、注春、分盈。將不同的風格歸于茶道,也同時差異化了各個包間的功能與空間感,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如果你有機會在這里的不同包間品茶弄香,則會有另一番感受。其實,這六個包間還隱含著三位創始人各自的追求和夢想。
創始人之一金鑫,是個徹頭徹尾的背包客,常年旅行,尤愛中東的風土人情。包間“歸潔”就是土耳其風格,簡單隨意的飲茶環境,結合伊斯蘭教的異域風情,揭開了伊斯蘭教的神秘面紗。“歸潔”的臥式沙發,取材于伊斯蘭世界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墻上的織物、瓷器等,也是金鑫本人從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及其他中東、中亞國家的“大巴扎”(集市)里淘來的。同時,為了滿足一些“驢友”旅行歸來,大家集中在一起看片、喝茶、分享旅途見聞的需求,金鑫特意在“歸潔”包間里設置了投影儀,方便分享圖片與視頻。
而正是這位大學歷史專業的老驢友,把更多歷史和人文的概念元素融入了茶舍。盡管離開了IT圈,但他卻從未走遠。他很會利用自身的特長、利用IT的理念,來經營古老的茶館行當,包括:管理制度、運營方式、營銷策略,甚至定價策略,都吸取了IT行業創新型學習組織的經驗,這也是傳統行業出身的茶館老板所不具備的。和敬閣還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主要用來宣傳和推廣茶文化,一些茶舍的信息、理念、照片、產品包裝,也會顯示其上。同時重視網站的合作,比如:利用時下最流行的LBS服務街旁網、大眾點評網、百度身邊等。同時,必不可少的是社交網絡,和敬閣在“豆瓣”上擁有自己獨立的小站,用來與同樣喜歡茶、了解茶,希望接觸茶器、茶事、茶文化的更多同好,交流溝通。“需要改的地方很多很多,現在遠遠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狀態。”金鑫說。這間茶舍就像他們的孩子,喜歡她并期盼她可以更優秀,讓更多人為她著迷。和敬閣投入了三個人所有的積蓄,他們也早有心理準備,潘洋更是對結果看得很浪漫:“茶館就算不賺錢,就當花錢買幾年的品茶生活,修養身心。當社會經濟發展到某個程度的時候,節奏會趨于舒緩。而人的精神緊繃到一定的時候,在一定年紀有了一定閱歷之后,會期望享受慢節奏的生活。有這樣需求的人會越來越多,能給個別人提供這樣一個環境,我就很知足了。”
經過半年多的經營,口口相傳中,和敬閣的客人在增多,三人一直想要的慢生活終于實現了。周津羽、金鑫、潘洋常出現在和敬閣,客人多的時候就幫著招待,沒人的時候就品茶、看書。對于未來,他們還有更多的夢想。如果和敬閣能夠做大,他們還想試著走進四合院,或者等這間茶舍發展上規模后,再新建一個與其不同風格的茶館,回歸他們夢想的原點,做有中國飲茶氛圍的茶舍。而且,他們還想得更遠、更多:以茶為載體,將茶、茶壺、字畫和中國傳統文化串起來,讓更多的人喜歡和了解中國的大智慧,而不是讓外國人來教我們怎樣喝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