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只是預演》
作者:沈旭暉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2月
定價:32元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看過書前“名家評介”中幾位名人的說法,感覺臺灣作家張鐵志的話最恰當,一針見血。他說:電影多半只是作者沈旭暉的一個引子,而不是關注焦點。他更著重于討論影片所涉及的政治歷史背景,而很少討論創作者的理念……
“不愛江山愛美人”原來是假的
在2011年的奧斯卡上,《國王的演講》擒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成為最大的贏家。但本書作者沈旭暉從中看出的和我們看到的則不同。最主要的不同,是關于那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作者以為:流傳已久的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美國離婚婦人,拒絕向圣公會妥協,而放棄王位的傳說,是“20世紀最成功的政治化妝之一”。他說,如果“宗教壓力”能使國王退位,那就說明圣公會對婚姻的態度應該是極其嚴謹的。但是,當年圣公會和羅馬教廷決裂,正是為了方便色情狂亨利八世不斷再娶。而查爾斯王儲與黛安娜王妃離婚后,娶了前夫還健在的卡米拉(莫非王儲可以娶寡婦卻不能娶離婚的)。雖然坎特伯雷大主教拒絕為他們主持婚禮,而且警告卡米拉不能成為王后,但起碼沒有剝奪查爾斯王儲作為未來國王的身份。
既然不是因為宗教壓力,那愛德華八世又為什么退位呢?作者說:史家越來越確定愛德華八世當王儲時流露的親德傾向,才是他被逼退位的主因。愛德華八世參加過一戰,對德軍的英勇有恐懼、對蘇聯軍隊也有恐懼。兩相權衡之后,他決定用姑息希特勒來對付斯大林,這是他親口對外國大使說的。此外,愛德華八世還是個種族主義者,他不但對自己統治下的不同種族表現出歧視,對希特勒的作為也表示了欽佩。還有,愛德華八世家族的王位繼承自德意志漢諾威,王室中,比如愛德華八世的父親喬治五世,一直努力與德國劃清界限。為了避免來自德國這個事實成為英國人攻擊王室的口實,他把名字都改成了溫莎,使家族整體“去德國化”。因此,愛德華八世一親德,王室便開始擔心。還有更重要的,愛德華八世的情人,來自美國的辛普森夫人被懷疑是間諜,她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國軍官、第二任丈夫是船業大亨。另外,希特勒的外交部長、阿根廷的外交官、墨索里尼的秘書等,據說都是她的情人。這樣的背景無疑會使英國人緊張。而愛德華八世在位的一年時間里,好些情報無緣無故被德國截獲,雖然沒有被公開報道,但從解密文件可見,矛頭都指向辛普森夫人。
因此作者說,“事情惡化至此,愛德華八世的母親瑪麗王后、首相鮑伯、主戰領袖丘吉爾、喬治六世的妻子伊莉莎白等不同勢力才結合,共同撰寫了‘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劇本,逼愛德華八世退位。” 需要說一下伊莉莎白為什么恨德國人,原因是:他的兩個兄弟在一戰時與德國交戰,一死一傷。
黃飛鴻之死
李連杰主演的《霍元甲》剛上映時,因為與史實差距較大,將霍家演繹得家破人亡,引得當代霍家人極其不滿,要打官司。本書作者由此引出一段話:其實霍元甲、馬永貞、黃飛鴻一類今日家喻戶曉的近代武林人物……多已成為香港電視劇和電影中,同一公式的浪漫濫觴。若一律歷史還原,不但大煞風景……免不了歷史重構后沒完沒了的爭議。
由霍元甲開說,主要說的是黃飛鴻。作者在黃飛鴻身上挖出的是黃與孫中山的關系。黃飛鴻原來曾是地方軍隊里的低級武官,后來辭職開寶芝林,然后一面做醫藥生意,一面擔任民團和民軍的教練。1912年,廣州商人成立了廣州商團,還建立了自衛武裝,和軍閥陳炯明結盟,希望以商團、軍閥、民軍的聯盟控制廣東。他們對孫中山完全不信任,認為他沒有經濟頭腦和管理能力??蓮V州恰恰是孫中山當時剩下的惟一地盤。兩方面的矛盾于是越來越深,1924年終于開仗。當時,廣東商人一致罷市,孫中山的部下還炮打了商團總部。作者說,盡管沒有資料證明黃飛鴻擔任教練的民團參與了戰斗,但事實是:寶芝林在這時被完全燒毀了。結果第二年黃飛鴻被活活氣死,所以他不可能像電影杜撰的那樣支持革命黨。而電影里也從沒表現過他是怎樣去世的,因為不好說。
蠟像館干什么用
最近看新聞,有騙子用他與李嘉誠等名人蠟像的合影來行騙,居然一騙一個準。這條新聞,直接指出了蠟像館的功能與作用。在前言中,作者這樣寫道:蠟像館除了靠合影吸引觀眾,還曾經存在兩大政治功能:飾演古代傳媒,以及復制對革命的恐懼。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對于蠟像館的解讀完全超脫了電影《恐怖蠟像館》,將現實中蠟像館的前世今生一一道來,趣味十足。
據作者介紹,蠟像制作原本是歐洲宮廷里的玩意,直到19世紀初,為法國宮廷服務的杜莎夫人移居到英國,在貝克街(福爾摩斯也住那里)設立了蠟像館,至此,蠟像才完全流入民間。
當年,沒有電影、電視、相機、網絡,老百姓了解上層社會,認識政治人物和事件,靠的只有報紙和蠟像。所以蠟像館開分館,并非純粹的商業行為,也有信息普及化的意義。因為這個功用,所以當年的蠟像館里不像現在一樣以明星居多,它主要展覽的是歷史事件。因為蠟像經常要更換,所以蠟像展覽的期限和位置,代表了政治人氣的指數。作者因此指出:像電影《恐怖蠟像館》里制作的平民活死人蠟像,在現實社會里其實是沒有價值的,那就像香港報紙不會報道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一樣。
蠟像館的另一個政治功能——復制對革命的恐懼,源于19世紀的革命。1848年是歐洲的革命年,很多王室被推翻,而杜莎夫人的蠟像館,是將大革命的恐怖畫面、貴族死亡的場面復制給英國國民看,警告他們,不要步鄰國后塵哦。
眼下呢,蠟像館的傳播信息及恐嚇兩種功能已基本消失,似乎只剩下合影這一項用途了。
最后說說作者沈旭暉。他1978年生人,看勒口上的照片,頭頂黃色長發,有點像蠱惑仔的打扮,卻是耶魯的學士、碩士,牛津大學的博士。是“人不可貌相”的最好例子。
薦
《你可以是菩薩》
作者:張庭賓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隨著社會競爭愈發激烈,人們普遍覺得焦慮迷惘,身心俱疲。如何堅強、從容乃至幸福地活下去,成為非常緊要的問題。這是近幾年心理自助和宗教類圖書暢銷的重要背景。作者把大乘佛法和現代商道相結合,提出我們自己能掌控的方法:轉煩惱為菩提,在紅塵中修煉純凈的禪心。對于職場人、企業家化解競爭帶來的壓力有很大的啟示作用,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當世界向右的時候》
作者:毛尖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毛尖,一個搞電影評論、寫跟電影及文化有關專欄的才女。電影雜文集《非常罪,非常美:毛尖電影筆記》是愛影人的必讀書之一。在毛尖的筆下,總能看到你在電影里看不到的東西,就算那電影你特別熟,她說出的點,也一樣會出乎你的意料。這本書還是沒脫開電影,盡管視角廣闊,說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但話鋒流轉的時候,電影還是在街的拐角處露出了半張臉。
《業余書店》
作者:邱小石 阮叢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所謂的“業余書店”,其實是大名鼎鼎的社區書店讀易洞。在愛書人堆里,要是不知道讀易洞,那就是真的OUT了,還是別開口為好。讀易洞原來還有過分店,因為漲房租,開張三年后關了?,F在這一家店,房子是店主邱小石和阮叢兩口子買的。沒了房租的壓力,所以生存得不錯。這本書相當于讀易洞的成長相冊,書中除了有很多精美的圖片之外,還有文字,講故事,也講人。
《中國人太多了嗎?》
作者:梁建章 李建新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幾年前,當攜程網如日中天之時,梁建章突然辭去了公司CEO的職位,到斯坦福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研究的課題充滿了挑戰性:中國人口經濟學。當我們中絕大部分人都認為,中國的人口過多、計劃生育應該持續的時候,梁建章則以大量的數據和事實論證了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及人口素質在持續下滑,如不及時調整政策,中國長期的競爭力堪憂。這是一個不同的視角,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