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是一個樓市調控放松的信號。
5月7日,揚州市房管局網站公布購房獎勵政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政策遭到業界質疑,稱買房補現金有救市嫌疑,但卻沒有被上級嚴厲叫停。5月8日下午,這個新政從網站取消,但下午5點,又被重新掛回網站。期間發生了什么?難道政策有變?
回頭看,這才發覺,此前全國共有33個地方政府進行了樓市政策微調,有28個通過、5個被叫停,超八成地方新政獲得通過或者被默許。
概括起來,有八招讓地方新政過關。一“免”:免或減征購房契稅或退稅;二“調”:調整首套房貸利率,恢復基準利率;三“變”:改變普通住房價格標準;四“提”: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五“戶”:重啟購房入戶政策;六“補”:補貼首次置業;七“放”:放松限購條件;八“綁”:土地松綁。
說起來,樓市的宏觀調控確有計劃經濟的味道。決策層知道,公眾也知道,調控是不得已而為之,此乃常識。實際上,中國社會的很多方面都在不得已的狀態下,都需要繼續改革。
政治體制是一個需要改革的領域。5月14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的通訊后,罕見地在第五版整版對這一議題進行論述,從六個方面論證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在穩步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這組文章的署名是“鄭志文”,“政治文”?這個署名很少出現,僅在2009年中共建黨88周年時,刊發系列文章時使用過,文章呼吁年輕黨員“跑好我們這一棒”。2012年2月,《人民日報》曾在“深化改革認識論”系列文章開篇之作《寧要微詞,不要危機》中指出:改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余,而“積極”不足;“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胡同”。
然而改革一落到實際,就困難重重。最新一期《學習時報》發表署名仲武冠的文章《我國官員財產申報之路還要走多遠》指出:現階段中國官員財產申報工作主要存在三大困難,一是統計困難、二是折算困難、三是監控困難。因此,“實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還需要做很多工作,樂觀估計,至少還需要10年。”
近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也屢出言論,涉及政治體制改革。在中共廣東省委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5月9日汪洋說:“我們必須破除人民幸福是黨和政府恩賜的錯誤認識,切實維護并發揮好人民群眾建設幸福廣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5月10日,在小組討論中汪洋說:“現在的環境,至少沒有讓人覺得我們比1992年前后、改革開放初期更好吧……燃燒歲月的激情越來越淡漠。”
此前的3月5日下午,在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有記者問烏坎事件。汪洋回答:我實事求是地說一句話,烏坎的民主選舉沒有任何創新。有媒體還報道過汪洋在重慶的一個細節:在重慶2006年遭遇特大旱災時,汪洋到農貿市場視察,菜農坐在地上回答他的問題,隨行人員兩次叫菜農站起來回話,汪洋突然從菜農的籮筐里抓起一個大青椒,轉身砸向那個工作人員。事后汪洋說:“今天我對有些工作人員不客氣,干什么要群眾站起來說話?我們是人民的公仆,站著的當然應該是我們!”
汪洋講的是常識。確實,中國在許多方面都急需改革,有些還很落后。5月13日,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指出:至2008年,中國農業經濟水平比美國落后約100年;美國是中國農業生產率的90多倍,日本和法國是100多倍,巴西都比中國高;如果以農業增加值比例、農業勞動力比例、農業勞動生產率三項指標計算的話,2008年中國農業水平與英國相差約150年、與美國相差108年、與韓國差36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為美國的1%。
所有的這一切,不論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不論是社會管理還是技術水平,中國都需不停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