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良性生態平衡能力為基礎,不能由于經濟發展而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在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之間,尋求合理的動態平衡臨界點,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持續、協調發展。因此,本文從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出發,對我國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并作出了自己的展望。
關鍵詞: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展望
中圖分類號:D922.6;X1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2(c)-0000-00
1992年6月,瑞典向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交了題為《生態循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的研究報告,在大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各國紛紛響應、推廣,促進了全球生態城市、生態農業、生態示范區建設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加劇和政府關注程度的日益增多,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1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盡管近年來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形勢依然嚴峻,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的總體狀況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由于人口負載過多,加上長期以來對土地、森林、水和礦產等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以及缺乏對生態環境的必要保護和建設,大片原始森林因過度砍伐而消失,草原因過度放牧而退化,湖泊、江河、濕地在縮小,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劇,海洋生態系統急劇衰弱,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和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深受影響,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
2對我國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建議
基于上述情況,同時,在現階段,中國大力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時機已經逐步成熟,一是中國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財力來解決這些問題,二是民眾對資源環境保護日益高漲的呼聲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內在動力和良好的民意氛圍。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勢在必行。下面,筆者將對于我國目前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2.1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政府是生態效益的主要購買者,同時利用市場機制使經營者能獲得應有的利益。因此,必須要積極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這是目前為止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式。在生態補償的模式上,世界各國政府購買仍是支付生態補償的主要方式。法國的林業基金中,國家財政撥付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2.2創新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方式
區域生態補償一般以金錢補償為主,但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根據實際不斷創新和改善其補償的方式。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將國家、社會和西部地區自身的生態補償義務固定化、制度化,使生態建設資金有一個確定的長期的來源。要靈活多變,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生態補償方式。
2.3建立完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融資機制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工程,同任何經濟活動一樣,必須以一定資本數量和資本構成為基礎。生態環境建設需要進行相應資本融資(生態融資)來獲得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等等。生態融資與生態補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實效。
2.4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力度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促進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等有關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積極的政策環境。在后期必須要更加注重這些政策的保護力度,真正起到支持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
2.5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
政府要積極運用財政、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加強宏觀調控,正確引導資金投向,重點保證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尤其水土流失災害嚴重地區的治理投資,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2.6強化生態環境意識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生態環境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的時候,其惡化程度已到了最危險的邊緣。因此,要做好前期規劃設計工作,充分認識到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要加強社會性的宣傳教育工作,強化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通過電視媒體等宣傳平臺來幫助人們樹立環保意識。
2.7發展科技,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必須堅持以科學為指導,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十一五”開始,國家科技計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新能源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地方和企業的環保科技投入也在增加。提高科技進步對促進生態建設、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積極發展科學技術,更好地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生態環境建設。
3未來展望
目前,我國處于環境壓力上升階段,我國面臨著史無前例的環境壓力,估計到 2020~2030 年期間環境壓力將達到峰值。1但是,筆者相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同時,隨著技術進步與經濟結構、消費方式的改變,我國的環境壓力將逐步減輕。這些問題,也給廣大的給環保工作者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是中國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明確指出:“只有將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中國發展的前途所在?!敝挥凶呖沙掷m發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走出中國發展的藍天。
參考文獻
[1]王金南. 建立市場經濟下的中國環保投融資體系[J].市場經濟與環境保護,2001(10)
[2]洪尚群. 生態補償的融資——生態融資[J].江蘇環境科技,2002(2)
[3]王元福. 芻議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