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邊坡是人類工程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自然地質環境,隨著大型重點工程項目的日益增多,使得邊坡處治在公路、鐵路、水利、市政、土建等工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結合筆者對汕頭某住宅小區項目邊坡支護和治理工作中的體會,通過在山地條件下的邊坡支護分析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對在山地和孤石多的地段進行邊坡支護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邊坡支護邊坡治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2(c)-0000-00
邊坡是人工邊坡和自然岸斜坡的統稱,是最常見的一種自然地質環境。邊坡處治是一項技術復雜、施工難度大的災害防治工程,特別是在地質條件復雜、人工邊坡和自然邊坡環境較為惡劣的的西部地區,各類工程建設遇到的邊坡問題尤為突出。如何準確分析邊坡的穩定性、提出既經濟又安全的最優處治方案,是人們長期以來不斷探索的關鍵技術問題。
本文結合筆者對汕頭某住宅小區項目邊坡支護和治理工作中的體會,通過在山地條件下的邊坡支護分析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對在山地和孤石多的地段進行邊坡支護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工程概況
該工程為一大型綜合性住宅小區,小區的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1.7萬㎡,總建筑面積約63.6萬㎡,地下車庫總建筑面積約1.43萬㎡。場地三面環山,西南高東北低。需要治理的坡體陡峻,巖土性質變化大,孤石群體多;巖體中構造節理裂隙發育,走向和產狀不很固定,部分存在大角度順坡傾斜特點;巖土層中含水量不大但透水性好,遇暴雨易軟化成砂土狀泄流,形成小型泥石流和沖溝。
工程建設場區北、南、西三面環山,東面為國道,東部和中部區域較為平坦,屬丘陵坡地,坡頂外植被繁茂。坡體和地基的巖土組成主要為花崗巖基巖,局部覆蓋有坡積及山前沖(堆)積物。場地開闊平坦,標高為14.90-17.97m。邊坡的長度約為200m,頂點高程范圍為61.0 m -74.9m,平均70.0m,邊坡坡腳擬建的道路高程為38.0m -43.0m,住宅樓的基坑底面高程為21.0m。其中路面以上的邊坡高度為30-35 m,可允許的坡體放坡最小范圍為14m,平均放坡允許范圍為20m;路面至基坑底面的高度約為19m;基坑開挖深度為17.5m,邊坡坡腳至基坑邊線的距離約為18m-20m。邊坡東段頂面有一個微波站及若干墳墓,限制了邊坡的放坡范圍。
根據區域地質背景和房建勘察報告,地質構造總體穩定。但因周邊為高邊坡體,且各棟建筑的標高高差較大,屬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二、邊坡整體分析
1.外環道路以上為超高邊坡(平均坡高30m),外環路以下為建筑基坑,開挖深度約為19m,即總體大邊坡高度在50m左右。且受坡頂原有建筑限制,可利用的平均寬度僅為20m。
2.邊坡治理范圍內存在大量不能移除大量的孤石,孤石的存在同時給勘察帶來干擾,為邊坡和基坑治理支護設計帶來難度和不確定因素;部分地段的巖體構造產狀與坡面傾向為小角度同向相交,對邊坡治理不利,需重點考察。
3.由于整體規劃的高差需要消化,造成外環路以下的地下室開挖深度深大,且距離邊坡坡腳較近,邊坡治理后不能對地下室的結構形成過大壓力,影響主體結構的安全。
4.整體邊坡,放坡范圍小造成坡體陡峻,給邊坡治理施工帶來難度,同時也給坡面綠化帶來難度,邊坡設計時需前瞻性考慮這些要素。
三、處理方法
1. 修坡。以坡體頂面微波站的邊線為界,保留坡頂原有道路,確定坡頂放坡邊界,以外環路外側邊為底邊,考慮小區市政管線位置和排洪溝的寬度確定坡底界線,并按10米為一級進行多級放坡,盡量保持現狀邊坡。每一級放坡段設置1.5m寬馬道(平臺),各個剖面的馬道標高應盡量統一,以保證邊坡立面美觀,為坡面綠化創造條件。
2. 坡體防護。在坡面設置格構梁,間距約2×2m,在格構梁交點處設置預應力錨索或錨桿(坡腳附近),錨索長約24-30 m,φ150㎜,入射角25-30度,錨桿長約12-18m,φ130㎜,入射角15-20度。在部分下滑力較大處需設置擋土樁。
3. 基坑支護。采用直徑1200㎜@2000㎜的灌注樁,并依據樓板位置設置多排錨索與土釘,預應力錨索長約16m ,間距2000㎜,φ150㎜,入射角20度,錨桿長約10-12m,φ110㎜,入射角15度。
4. 坡面綠化。若坡面較為陡峭,則需采用爬藤植物,并在馬道上預留種植槽;如坡面平緩,則在格構梁間噴種植被。
5. 基坑邊線外移至樓梯外邊線處。
四、結語
在邊坡支護過程中,應根據邊坡穩定性的分析,合理的選擇邊坡的支護方式。同時應注意與周圍關聯性項目的處理方式,在施工中通過兩者之間的標高和結構特點,采用不同方式進行銜接,保證了整個邊坡的穩定。
隨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深入人心,邊坡綠化也顯得更加重要,在邊坡支護后期的綠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邊坡的景觀問題。
參 考 文 獻:
1.林本海、劉玉樹,筏板基礎選型和設計方法研討,建筑結構,1999年第12期。
2.陸培炎,《科技著作及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2007;
3.劉陽花,新型支護結構在邊坡治理中應用[J], 巖土工程界,2007(05):63-65
4.崔政權,邊坡工程理論與實際發展,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1作者簡介:許敏:女,華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在讀工程碩士,汕頭市建設職業技術學校工程師、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與土木工程
施養杭(通訊作者),男,工學博士,華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研究與方向:結構理論與工程抗震、結構耐久性與壽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