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借鑒國外老人居住模式結合我國文化與經濟特色,提出適合我國開發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
關鍵詞:居家式老年公寓近居型居住社區居家養老無障礙
中圖分類號:TU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2(c)-0000-00
據預測,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48億,2050年將達4.37億,屆時老年人口的比重將達到總人口的31.2%。聯合國將“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7%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老齡社會的標準。我國在經濟基礎準備尚不充分,農村與城市以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也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歷史課題與嚴峻挑戰。
1國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國外的老年居住模式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種:獨立式老年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護理院、養老院。
(1)獨立式老年住宅:在西方文化大背景下,歐美國家老年人的思想和經濟獨立性普遍較強,具備大規模實施獨立住宅的基礎。獨立住宅一般存在于規模大而獨立的老年社區,常常坐落在大城市的郊外,環境優美,儼然一座世外桃源。這樣的“桃花源”對于我國現狀下的老年人心理和經濟能力尚存在一定差距,大規模修建這樣的獨立老年社區目前尚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
(2)集合式老年住宅:也稱老年公寓,是一種專為方便老年人居住的專用住宅,是一種居家養老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模式。總體布局常選擇交通方便、配套服務設施成熟完善的地段與普通社區結合布置,交通設施、醫療服務機構、娛樂休閑設施均可資源共享。老年公寓概括起來可分為四種形式[1 ]:居家型老年公寓、普通型老年公寓、養老院型老年公寓、醫護型老年公寓。 其中以居家型老年公寓和普通型老年公寓最為適合在我國大規模發展,符合我國國民的心理與經濟能力,是一條值得我們不斷探索與完善的兼顧傳統與滿足現實生活需求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護理院:提供全面的護理和醫療服務,建筑按無障礙設計。臥室、衛生間獨立,起居室和廚房共用。護理院的醫療護理設施最為完善,主要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有嚴重病患的老人提供居住和生活幫助,對于生活、行動上沒有太大不便的老年人群該模式在國內外均不太受歡迎。
(4)養老院:在國外常帶有社會福利性,而在我國也存在著“硬件”等基礎設施不能很好滿足老人生活需求,“軟件”服務如人文關懷、情感交流上欠缺,使居住其中的老人常常不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也是養老院在很多國人心中得不到認可的根源所在。
2兩種適宜我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
根據我國的現實社會情況,我國養老應采取社會養老與居家養老相結合,以居家養老為主,以社會養老為輔的模式。
居家養老的概念在新的現實社會背景與新觀念的發展作用下,又有了更廣闊的含義。現在居家養老已不僅僅是指多代同堂,幾代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單元內的居住模式,而是發展為更為現代人接受的分而不離的近居型居住模式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2.1提倡符合中國人思想生活習慣的近居型居住模式
(1)同樓居住:同樓居住可以是幾代人住在同層或不同層的不同單元內,其空間關系多分主、次空間,各家單元分門而入,可通過起居室相連通,各戶居室可分可合,既保持血緣的親密性又保持各自家庭的獨立。日本的“兩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祖屋計劃”就屬于這類住宅模式[2],可以說在延續了亞洲人傳統文化觀念的同時又融入了時代發展的新需求,在我國對一些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家庭很有吸引力。
(2)同小區或近距離居住:同小區而住或兩家庭地理空間上相隔不遠(以步行、騎車、乘車人不疲勞為宜)的形式在我國比較多見,父母與晚輩容易相互照顧,又可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要形成這樣的模式就要在合適的區域內建立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公寓和社區,與普通社區進行合理規劃。
適宜老人居住的社區首要原則是無障礙的要求,不光是消除地面高差,臺階、樓梯的尺度安全,配置適合老人鍛煉或出行的設施及無障礙電梯(多層住宅也應盡量設置)等,還應從整體社區環境上加強可標識性,可通過建構筑物的造型、色彩、材質來突出空間的個性營造出鮮明的領域歸屬感。另外,尤其要考慮到要彌補老年人先天機能的消退,住宅區的道路系統、交通組織格應采用人車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結構。比如地面為行車、停車區域,二層設置流暢的架空平臺作為人行空間,以無障礙坡道與地面自然相接,可以減少老人出行的緊張感,也增添了空間的獨特性、安全性。
近居型居住模式還是較多側重于家庭內部成員之間血親關系的表達,隨著現實生活的多元化,相對于“近居”[3],必然出現“遠居”,那么興建普通型老年公寓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一條必由之路。
2.2積極推廣普通型老年公寓,逐步實現社區居家養老
對于那些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或獨居的老人來說,既能在心底維系一份家的感覺,又能隨時得到全面而專業的照料,無疑是再好不過了,那么社區居家養老就是首選。其基本模式是:將老年公寓、住宅建在各社區內與普通住宅有機的結合起來,既是這個居住區的一部分,同時又可功能獨立自成一區。在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人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生活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
這個過程的實現必然伴隨著老年住宅公寓的普通化、規模化、產業化,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可以說也將構成我國城市未來服務業產業模式的主流力量。可以預見當現在的青年、中年人變為未來的老人時,經濟能力與祖輩父輩相比呈現增漲趨勢,知識結構與人生觀的改變也使之更加關心自己的生活質量,屆時有可能還將出現新型的老年公共建筑類型。當人類社會越來越體會到年齡結構的更迭問題,設計理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比如住宅區建成后的再規劃、可持續規劃問題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重視[4]。現在的住宅區規劃建設問題常是靜態地考慮問題,而當居民在步入老年后原有的生活環境就會出現不適宜,那么在規劃初建時就應當考慮后續發展與改造的可能性,前瞻性是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與節能環保的標志,老齡化的問題在融入個人生活的同時還將改變人類今后的觀念與思維模式。
總之,老年居住建筑的模式必須與老年人居住模式相適應,要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貫穿在設計理念始終,以實現小到一個社區大到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當認識到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與其居住建筑模式也是息息相關的。
參考文獻
[1 ]元育岱老年人建筑設計圖說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01
[2 ]武勇住宅平面設計指南及實例評析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01
[3 ]林明鮮 城鄉人口老齡化與老齡問題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0.03
[4 ]朱建達 小城鎮住宅區規劃與居住環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