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嫉妒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是一種普遍、消極的社會心理,也是自然產生的情感。嫉妒心理層次多樣、特征明顯、形式豐富、危害嚴重。我們要長久地與嫉妒作斗爭,以化解其消極方面,使其朝著積極、有益的方面轉化。
關鍵詞:嫉妒心理 jealousy 調適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249-02
1 問題的提出
弗蘭西斯、培根曾告誡人們:“在人類各種情欲中,有兩種最為惑人心智,這就是愛情與嫉妒。”[1]人們把鮮花和贊美奉獻給了愛情,卻把偏見與詛咒留給了嫉妒。在圣經中,人們稱嫉妒為“兇眼”,在占星術中,人們稱嫉妒為“災星”。可見,人們視嫉妒為不祥之物。那么,何為嫉妒呢?
嫉妒一詞的英文單詞是jealousy,它起源于希臘語的“zelos”,意為“競爭”和“敵對”。在《牛津英語詞典》中,它被理解為:由于懷疑、憂慮或知道有競爭者而產生的心理狀態。表現在愛情等方面,害怕在感情上被人替代,或者對心上人的忠誠的不信任,尤其是對妻子、丈夫或戀人。這種理解暗示著友善的競爭。而在我國的漢語詞典中,“嫉”被解說為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被解說為埋沒賢良的人。所以我們可以將嫉妒理解為抱怨、憎恨在某個方面超過自己的人,是一種打擊別人,抬高自己的唯我獨尊的心理,是一種對競爭者的仇恨心理,具有明顯的否定意味。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中西方對嫉妒的理解有一定分歧,并且都有局限性,但就整體而言,嫉妒是一種在別人超越自己時產生的包括怨恨、不滿和恐懼等成份在內的負性情緒。
事實上,嫉妒是個體存在與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伴隨物,是帶有普遍性的一種消極的社會心理情緒,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他會不知不覺地產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嫉妒之中,不是你嫉妒他人,就是他人嫉妒你。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嫉妒是綠眼妖魔,誰作了它的俘虜,誰就要受到愚弄。”[2]培根也說:“嫉妒是人類最令人煎熬、最難以自制的低劣情緒。”[3]的確,嫉妒的消極性隨處可見。除了輕微的嫉妒不外現外,絕大多數的嫉妒都會以某種形式發泄和表現出來,這其中包括了怨恨、嘲諷、誹謗、疏遠和陷害等。有些人甚至因嫉妒心太重,最后弄得“草木皆兵”。但嫉妒同時又具有復雜性,對于明智的人而言,他們雖也感受過嫉妒心理,但往往經過陣痛,便能從中走出。因為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羞于承認自己的的嫉妒心理,相反只會盡快認清和消除嫉妒的危害,使自己毫無愧意地站在人生舞臺上成就大事業。
2 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源
嫉妒屬于低層次的社會心理范疇。它是在后天的環境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人與人比較后的一種心理失衡。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很多,但總而言之,不外主客觀兩個方面。
2.1 主觀因素
(1)挫折感。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說過:“嫉生于不勝。”我們每個人都有要在某個方面超越他人的愿望,但未必都可以一一實現。當這種愿望無法實現時,我們就容易產生挫折感,從而導致對他人的不滿和嫉妒。
(2)自我期許過高。社會上有許多人不能客觀地認識自身與他人的差異,錯誤地估價自己的能力,自我期許過高,在跟別人進行比較時得失心較重。這種人一旦看到別人得到的比自己的多,就會產生被剝奪感,最終引發嫉妒心理。可以說,這種認識偏差是一種不自量力的表現。
(3)私心太重。嫉妒心理的要害是個“私”字。它體現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只考慮個人得失的利已主義思想。這種思想一露頭,怨恨便會隨之而生,嫉妒也就如影隨形了。
2.2 客觀因素
(1)小生產的絕對平均主義是嫉妒心理產生的社會條件。中國長期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信奉中庸之道,主張平均主義,反對競爭。這種文化傳統根植于人的內心,為嫉妒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土壤和溫床。黑格爾說過:“有嫉妒心的人自己完不成偉大的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使之與其本人相齊。”[4]這正是小生產絕對平均主義的一種突出寫照。
(2)私有制的存在是嫉妒心理產生的社會根源。嫉妒最早產生于奴隸社會,隨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它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是不存在的。以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為核心的社會意識一經產生,嫉妒也就隨之而來。因此說,嫉妒心理是私有制社會產物。當然,它也終將隨著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唯有消除它賴以生存的階級基礎,人們才能徹底擺脫這種“心靈毒瘤”的影響。
(3)教育的失誤是導致嫉妒產生的重要因素。有些嫉妒心理的產生是在后天教育的錯誤引導下產生的。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只要在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上存在偏差或者不公正現象,他們的嫉妒心理就極可能產生。
3 嫉妒心理的層次
嫉妒心理是一種普遍性的心理。就某種程度或某個角度而言,當今的社會環境就是它的一張溫床。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嫉妒著他人或者遭他人嫉妒著。因此,認清嫉妒心理的層次性,對于我們診斷并克制這種情緒很有幫助。一般來說,嫉妒心理可分為三種層次。
3.1 原初層次
這是一種潛意識的嫉妒心理,往往深埋內心,不易為人所察覺。這是一種羨慕、競爭和嫉妒等心理因素自然積淀的混合體,就好比人們常說的“吃醋”那樣,朦朦朧朧,帶點酸味。
3.2 淺層次
這時的嫉妒已上升到顯意識嫉妒心理階段,通常會在行為上有所表現,如疏遠、冷漠、諷刺、譏笑和耍小手腕等。嚴重者則會出現中傷、毀謗或攻擊行為。其目的無非就是為了打擊他人抬高自己。這樣的心理是需要及時控制的。
3.3 深層次
這時的嫉妒心理已呈病態,是一種超出了自我控制能力的頑疾。常常表現為猖狂攻擊他人或自殺等,后果極為嚴重。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這樣一個喪失理智的人。他不管是好是壞,凡是自己有而別人沒有的,都要拿來作為壓倒對方的資本,而別人有自己沒有的,他又不能接受,就連嚼虱子的聲音不如王胡子大他也會氣得發瘋。這樣的心理就要進行矯治了,否則會造成嚴重后果。
4 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嫉妒心理是一種破壞性因素,它會在不知不覺中毀掉不少“人間的好東西。”[5]因為別人比你強,你就去怨恨他,甚至以不正當行為去打擊他。這不僅傷害別人,也會使自己囚禁于痛苦的牢籠,最終是雙方都痛苦不堪,此所謂害人害已。由嫉妒衍生出來的危害不僅不勝枚舉而且都有暗箭般的殺傷力。
4.1 嫉妒心理容易產生偏見
“偏見是一種對于人、事物或思想所表示贊成與反對的不適當的先入之見。成為一種精神上的牽制,使人除一種單純的觀點外,不能看到或注意其它的事物。”[6]嫉妒心理是一種被扭曲了的心態,常使人難以正常思維,容易對現實產生否定、排斥的態度,以偏概全。對自己,唯我獨優,妄自尊大;對別人,東挑西揀,吹毛求疵。可以肯定地說,許多真知灼見都曾埋沒于此。
4.2 嫉妒心理壓抑和摧殘人才
工作、事業的發展與成功無不以選賢任能為基礎,而嫉妒心理的本質特征剛好與之相反,是妒賢嫉能。古有龐涓因嫉使得孫臏致殘的先例,今有北大的博士生因嫉把同學從樓上推下摔死的悲劇。1996年,北京某大學的一個女研究生接到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她的一個嫉妒心特強的同學,竟以這位女研究生的名義給美國那所大學去了一封信,表示要放棄這個機會。結果,這位女研究生失去了一次出國深造的機會。事后經法院調解,這位造假信者被判公開向受害人賠禮道歉,并賠償人民幣一萬元。
4.3 嫉妒心理影響人際關系的正常發展
荀況有言:“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可見,嫉妒對人際關系的影響絕不容小覷。當有人比你好,比你辛運時,千萬不要有“就你行”、“就你了不起”、“既然你有,我也要得到”的思想,否則就容易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可能影響到當事者的人際交往活動。
4.4 嫉妒心理影響身心健康
由于個體需要無法滿足,妒火無處發泄,人就極易出現內分泌失調或神經活動紊亂等現象。即使是因妒而生的內疚、自責心理,長期積累也會有損身體健康。《三國演義》中的周瑜,雖為一世英杰,但因嫉妒心太重,在被諸葛亮三氣之后,英年早逝。讀過《安娜·卡列尼那》的人都知道,吉提正是因為自己的所愛渥倫斯基愛上了安娜而妒火中生,結果因郁悶而臥病在床。
5 嫉妒心理的調節
5.1 深刻認識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很多人的嫉妒心理之所以比較嚴重,是因為不知道它所能帶來的危害性。如前所述,嫉妒心理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危害后果也是很嚴重的。因此,當嫉妒心理產生的時候,主體應能意識到它的危害,意識到是不能任由其發展的,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調節,力爭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
5.2 學會寬容
很多人之所以產生嫉妒心理,是因為心胸狹隘,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這在當今競爭激烈的世界上是不合時宜的。我們要能為別人的成功進行喝彩,在自己遭遇挫折的時候,也不能氣急敗壞。必要時,要適當運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
5.3 充實自己
培根說:“嫉妒是一種四處游蕩的情欲,能享受它的只能是閑人。”[7]的確,如果每個人都埋頭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事業中,哪里還有閑情逸致去嫉妒別人呢?我們唯有充實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的素養,才不會成為嫉妒的奴隸,甚至做到去駕馭它。
5.4 提倡、并積極參與公平競爭
競爭是以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為前提的,優勝劣汰是它的本質要求。積極參與公平競爭可以鍛煉與培養人的挫折承受能力。因為在競爭中,沒有人能夠常勝不敗。
最后,讓我們以一句眾所周知的格言來自勉吧:“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參考文獻
[1] (英)弗蘭西斯·培根[著],何新[譯].人性的探索——培根隨筆全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28~29,43.
[2] 余仁雙,等.嫉妒心理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10~11,87.
[3] 余其泉.剖析嫉妒心理.教書育人[J].2002:22.
[4](英)培根,何新[譯].人生論[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