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驗媽媽支招:
我每次去樓下花園里散步,都會饒有興趣地觀察周圍的孩子,他們之間時常會爆發(fā)“戰(zhàn)爭”,有些小朋友會如你所說的那樣搞突然襲擊,有些小朋友前一分鐘彼此還玩得很好,后一分鐘就以拳頭和尖叫互相示威了。我常開玩笑地說,看著他們,就知道1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在語言匱乏和教化缺席的狀態(tài)下是如何相處的。
按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說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會進入一個“打人敏感期”,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如果他本能地覺得受到了侵犯,語言能力又沒有發(fā)展到可以有效地跟別人溝通,那就只好用拳頭“說話”了:二是他不過是想跟別的寶寶交朋友,但又不知道怎么更有禮貌地跟人家說“hello”,只好“以武會友”。
所以,在寶寶出手打人后,只溫和地制止他是不夠的,還要向他示范正確的相處之道。下次他再出手的時候,記得跟他說:“你是不是想跟小弟弟做朋友啊?如果想跟他做朋友,可以握握他的手,也可以把你的玩具拿出親跟他一起玩。你看,你打小弟弟就只會把他弄哭?!边@樣,你不僅能讓孩子知道不該做什么,更能讓他知道怎么做效果更好。要知道,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堅持一段時間,他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減少。
另外,孩子常常出手打人,必然也會遭到反擊,在他挨打的時候別過于心疼,不要輕易出手保護他,等他挨過打來向你哭訴的時候,告訴他,如果不想被人打,那也不要輕易打別人。對兒童來說,媽媽的多次溫和阻止,或許都不如一次挨打的“自然后景”來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