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聰3歲了,聰明伶俐的他哪一點都好,就是有一點讓大人頭疼——總是離不開媽媽。媽媽走到哪里聰聰就跟到哪里,媽媽上班聰聰要跟著,媽媽做飯聰聰也要跟著,就連媽媽去洗澡,聰聰也要跟著媽媽去浴室。只要媽媽一離開聰聰的視線范圍,這孩子就大哭大鬧,“媽媽呢?媽媽呢?”大聲哭喊起來。這孩子,什么時候才能不再黏著我呢?聰聰媽媽感嘆道。
孩子喜歡黏著自己的媽媽,依戀母親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良好的依戀關系能增強孩子與他人交往的安全感,對孩子日后與他人建立親密和信賴關系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像聰聰這樣的情況就比較嚴重了,這孩子就像個牛皮糖,在媽媽身邊怎么甩都甩不掉,一旦看不見媽媽,就會大吵大鬧。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聰聰出生以后一直由奶奶帶,這孩子從出生后開始就不愛安穩地睡覺,身體也不是很好。等媽媽把聰聰接回家自己帶養的時候,看到這病怏怏的孩子就特別心疼,對這孩子是千依百順,毫無原則地遷就,讓聰聰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不獨立,任性,自己提出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不罷休地糾纏。只有跟在媽媽身邊,聰聰才會高興。對于像聰聰這樣的黏人孩子,家長該怎樣應對呢?
“藥方”一:情感的交流
讓孩子快樂,讓孩子產生安全的依戀而不是時時黏人,并不只是母親使幼兒的需要得到滿足,而是在幼兒與母親相互的感情交流中逐漸形成的。
母親要想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首先在觀念上要正確,要認識到和幼兒的情感交流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只是在孩子生日的時候送他一個禮物,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送個玩具哄他,孩子就會覺得你是一個源源不斷的“物質供給站”而總是黏著你。如果你給予孩子的是情感上的交流,孩子就會從心底里感到一種安全,這時候,你和你的孩子就建立了一種情感上的依戀,孩子出了什么問題,會跑來向媽媽訴苦;孩子有了什么開心事,會跑來和媽媽報喜,這樣,親子間就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系。
配方1:家長要對孩子發出的信號具有敏感性,如對他們的各種表達方式應該做正確的理解并給予適當的滿足。
配方2:經常微笑地與孩子交流。
配方3:常和孩子說說話,也可以給孩子唱唱歌。說話或者唱歌都可以促進孩子與母親之間形成比較安慰的信任。
配方4:可以適當地抱抱孩子、親親孩子,借由這些,孩子會感覺到,你是多么地愛他。
“藥方”二:良好的習慣
要想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家長自己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與幼兒建立適中的依戀關系,既能讓孩子與家長相處融洽,同時也能讓孩子對周圍的環境與新鮮事物感興趣,這樣孩子才不至于總是黏著固定的一個人。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母親的言行在孩子看來是很有威信的,因此,母親如果對孩子作了承諾就要努力實現并形成習慣。這樣才會讓你的孩子感覺到,媽媽是可以信賴的,不管媽媽離我有多遠,媽媽還是愛我的。這樣孩子就不會總是哭鬧著要黏人了,而是在心里建立了一種和媽媽的聯系。
配方1: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為了消除孩子在父母離開后的不安全感,暫時離別前,父母一定要再三告訴孩子你會回來,并向他說明你會說到做到。這樣經過幾次的體驗,孩子知道父母是不會拋棄自己的,父母只是把自己放在這里和其他小朋友、老師一起玩。這樣孩子自然就不會把注意力放在找媽媽上面了,而是開心快樂地投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中去了。
配方2:如果你要暫時離開你的孩子,盡量在你離開前讓孩子處于愉快的狀態。最好在他正玩得高興時,和他再見,并告訴你的孩子“媽媽一會兒下班回來就和你一起玩”。形成這種習慣后,孩子就會知道:媽媽離開我只是暫時的,她到了一定時間就會回來陪我的。不會拋下我一個人。
配方3:當你外出回到家時,要對孩子說:“你看,媽媽回來了,媽媽答應過陪你一起玩游戲的,現在我們一起玩會兒吧!”形成習慣后,孩子就知道,媽媽是遵守諾言的。
配方4:你離開孩子外出辦事時,請千萬記得要告訴孩子,不要偷偷地走,否則孩子就會失去安全感,只有無時無刻地黏著你才會讓孩子找到缺失的安全感。
配方2:父母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父母關系融洽、和諧,才能讓孩子在心理上覺得更為安全。
配方3:經常和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在和諧的游戲氛圍中讓孩子感覺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