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家人邊吃飯邊看電視。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正在播放他們進行的一個“做個文明人”試驗。讓一個老人,在人流如織的商場里佯裝從輪椅上跌落,看周圍有無人攙扶。
節目剛開始,我心里一直在打鼓,經歷了“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道德論戰后,這個老人能否獲得陌生人的幫助重新坐上輪椅?第一輪試驗,畫面中,連續8個人從老人身旁走過,第9個人終于將老人扶起。第二輪試驗,很快就有人將老人扶起。我的心終于落了地,不由感嘆:這世界還是好人多!
近年,關于“老人倒地扶不扶”這個幾乎不用思索就知道該怎么做的話題居然在全社會引起大討論,救人反被訛和見死不救的極端事件屢見報端,一些本不該發生的悲劇如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等都在沖擊著公眾的道德底線。想做好事,怕吃官司;要做好事,先留證據。霎時間,信任危機,割裂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溫情,把人性的幽暗呈現在白花花的太陽底下。
難道扶起個老人就那么難?難道僅僅用最簡單的一個動作來幫助別人還需要拉上強大的法律保障作支撐?人們到底是怎么了?這個社會到底是怎么了?很多人在一遍遍地問。
看著電視,我問身邊12歲的侄女:“可可,如果遇見老人倒地,你扶他嗎?”“扶吧……”小女孩的回答怯生生的,明顯底氣不足。
“不能扶啊!”我60多歲的母親發話了,“可不敢扶,你一扶他,他訛你怎么辦?”唉,媒體關于“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影響力量具有如此強大的穿透力,把同是老人的母親也給“綁架”到了道德的反面。
我又問4歲的兒子:“洋洋,你要遇見老人摔倒了扶不扶?”“不扶!”他回答很干脆,當然他還不明白這個話題背后復雜的外圍含義。
“為什么?”我追問。
“我姥姥說不讓扶!”一顆冷漠的種子就這么種進了他的心里。
“要扶!”我趕緊糾正他們包括我母親在內的錯誤的論斷。我覺得有必要對孩子們進行一次教育了,他們還小,我們應該把更多的陽光播撒到他們的心里,而不是讓一些負面的東西影響他們對這個美好世界的感知和判斷。一個缺少愛和希望的內心久而久之就會荒漠化,一個由荒漠組成的社會跟地獄又有什么區別?我們是一介凡夫俗子,也許做不到如同雷鋒那樣高尚,但如果能以舉手之勞幫助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不失為一個好人。
我告訴他們,老人倒地,要扶他們起來,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也能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同樣需要別人的幫助啊。要是大家都不互相幫助,這個世界就像陰天—樣,沒有陽光,只有陰雨,那多不舒服啊!
不知道孩子們能否聽懂,但是我想播撒一枚愛心的種子在他們幼小的心里,期待能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