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里,盧作孚以“中國船王”名世。這個只有小學學歷的人做過算術老師;這個麻布販子的兒子創立了民生公司,在抗戰時期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撤退;這個脫胎于“五四”時代的熱血青年,把北碚建設成充滿現代色彩的文明地域-盧作孚,用59年時間做了很多事情。他的經歷、思想、情感和痛苦向后人展示了在混亂且充滿阻力的時代,一個人如何洋溢著熱情和抱負,一心想要改變世界。
30歲之前,他完全是一個文化人。他從事的職業是教師、記者和編輯。很難想象這個人以后會變成一個商業巨子。
1893年4月14日,盧作孚出生于四川省合川縣北門外楊柳街的一戶貧苦人家。他的父親盧茂林為了養家糊口,長年累月在外販賣麻布,當地人叫他“盧麻布”。盧茂林有六個子女,家境十分貧寒。盧作孚從小好學,但據說他在10歲前曾經生病,因為治療不當,失語兩年,以致輟學,后來又奇跡般地復原。1907年盧作孚高小畢業后就未能繼續升學。15歲時,盧作孚不甘于命運,在親友的幫助下,步行十多天來到成都,到一所補習學校學習數學。盧作孚的數學天分很高,他很快就覺得課程太淺,干脆住在合川會館自學。幾個月時間內,他就學完了數學課程。為了學習英文版的高等數學,他又開始攻讀英語。不久之后,這個補習生居然變成了補習老師,可以招收數學補習生,甚至還能編輯著書。其時他只有16歲,令人驚嘆。
18歲時他加入了同盟會,立志救亡圖存,振興中華。1914年,盧作孚前往上海,尋找救國之路。在上海他認識了教育家黃炎培。在黃炎培的影響下,盧作孚認為要使中國富強,政治改革并不可行,必須從發展教育開始,所謂“推廣教育,以開民智”。
在上海逗留一段時間后,盧作孚啟程回鄉。此時盧家極其貧困,盧作孚靠給《上海時報》寫通訊勉強度日,后來又經友人推薦去成都《群報》擔任記者兼編輯,月薪14元,僅夠全家人咸菜度日。1917年夏初,盧作孚受聘去合川縣立中學當了監學兼數學教師。不久《群報》改名為《川報》,成為四川新文化思潮的主要陣地。盧作孚應邀到《川報》擔任記者,后來又成為編輯和主筆。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盧作孚參加了當時四川最有影響的社團組織“少年中國學會”。少年中國學會最初是由幾個四川學生發起的。后來發展成為五四時期會員最多,持續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團體。王光祈是少年中國學會的靈魂人物,他當時極力反對政治改革,主張社會改革,要用教育和實業來創造理想的少年中國。相比之下,盧作孚比較溫和,但也更有韌性。1921年川軍第二軍第九師師長楊森邀請盧作孚到瀘州任永寧公署教育科長時,盧作孚覺得找到了一條實現理想的道路。好景不長,第二年楊森在軍閥混戰中失勢,盧作孚也離開了瀘州。過了兩年楊森再次上臺,勢力更大,同時主管四川的軍務和民政。這次他邀請盧作孚到成都擔任教育廳長。然而1925年川軍內戰再次爆發,劉湘接替楊森主持川政,盧作孚的通俗教育實驗再次遭受挫折。經歷了兩次失敗,盧作孚也感到“紛亂的政治不足憑依”。于是他的救國理想逐漸轉向了實業。
從一艘客輪起家的川江巨頭
1925年是盧作孚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他決定開辟一條從重慶到合川的短途航線。從艱難起步到經營一家生機勃勃的航運公司,盧作孚不再是一介書生,而是一個有膽識和謀略的企業家。
盧作孚經商用今天的話說是“下?!保种袔缀鯖]有任何資金,全靠對市場的感覺和判斷艱難起步,此后打理關系、管理團隊、整合資源、樹立品牌,盧作孚不再是一介書生,而是一個有膽識和謀略的企業家。
1925年是盧作孚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以前,他是一個純粹的書生。這一年,他懷著興辦實業的打算從成都回到了家鄉合川。最早對盧作孚給予支持的是他的老師陳伯遵和他的同學黃云龍。他和黃云龍一道去重慶,對重慶當時所有的輪船公司及其船只,進行了~次深入的調查。從調查中發現,長江上游的航運幾乎完全由外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輪船雖有二十多只,卻分屬于二十幾家輪船公司,處于破產倒閉的邊緣。尤其在重慶與宜賓之間競爭已經是白熱化。但是從合川到重慶,卻從來沒有運行過輪船,盧作孚決定開辟一條從重慶到合川的短途航線。
1925年10月,在師友的大力幫助下,公司進入籌建階段,議定由發起人分頭招募股金2萬銀元。但是愿意人股的多半和盧作孚一樣是清貧的文人,商人士紳顯然對這個書生的事業不抱樂觀。最后臺川縣長出面,募集到了資金8000元。盧作孚帶著這筆錢到上海,打算訂購一艘載重70噸的小客輪。但是一詢價才知道這樣的一艘客輪造價3.5萬銀元。盧作孚困頓數日,最后作了一個決定:先在合川辦一個小型電燈自來水廠。這個大膽的行動無異于一場賭博。好在電廠順利建成了,使合川成了四川第一個用電燈照明的縣城,股東對盧作孚的壓力略有減輕。最后陳伯遵挪用了8000元教育經費,加上其他的挪借,勉強湊齊造船的費用。1926年6月10日,盧作孚的公司宣告正式成立,確定公司的名稱為“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26年7月23日,盧作孚自己指揮著披紅掛彩的“民生”輪滿載乘客,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從重慶起航,當天下午到達合川,完成了65公里的處女航?!懊裆陛嗛_始定期航行于重慶至合川之間,以客運為主,客貨聯運,過去需要兩天的路程,現在順水只需4小時,逆水9小時,旅客稱便,所以營業興旺。盧作孚取消了自洋務以來船運盛行的層層分包的買辦制度,代之以經理負責制;將服務質量視為公司生命。民生的聲譽很快傳揚開來。
但是“民生”輪運行不到四個月,便遇到了冬季枯水期,輪船停運。盧作孚不甘坐待虧亡,決定做兩件事:一是開辟新的枯水季節航線;二是定制吃水更淺的新輪船。1926年冬,“民生”輪改航重慶至涪陵一線,同樣獲利可觀。同時他在上海定造了一艘載重只有34噸、吃水更淺的小輪,取名“新民”,使渝合線全年通航。1928年,盧作孚又從南充商人譚謙祿手中買下了第三艘輪船,命名為“民望”號。民生公司便以三艘輪船,在重慶、合川、涪陵三地之間循環航行。1929年民生公司盈利4.9萬元,成為一家極有生氣的航運公司。
民生公司一起步便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那個時代的痼疾:地方割據。民生公司從重慶到合川的航線雖然只有幾十公里,卻跨越了兩個軍閥的防區:合川是二十八軍師長陳書農的防區,重慶則是二十一軍劉湘的防區。盧作孚只得著手去打通軍閥的關節。
陳書農用財禮便疏通了,但是劉湘因為與楊森結怨,而盧作孚曾是楊森的親信,所以劉湘處處與他為難,于是重金收買劉湘所敬奉的算命先生劉從云。劉從云對劉湘說,盧作孚所辦的航運利于劉湘的風水五行,劉湘從此轉而支持盧作孚。1927年盧作孚被劉湘任命為嘉陵江三峽峽防團務局局長,訓練士兵,維持航道安全。過了兩年,劉湘又請盧作孚擔任新成立的川江航務管理處處長。
盧作孚對從政并沒有興趣,但是這個職務關系到民生公司的前途,也關系到川江航運大局。盧作孚擔任了這個職務,也就意味著民生公司將成為川江航運的統一者,并擁有官方的支持。到1937年,民生公司已有輪船46艘,總噸位達19182噸,成為川江上最有實力的輪船公司。
在這段創業和商戰的歷史中,盧作孚顯示出作為一個企業家的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政府關系、資源優化配置、企業文化、員工管理、品牌營銷。
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出現過幾次戰略性的大撤退,無一不是由政治家或軍事家組織的,而在中國卻出現了一場由民營企業家組織的影響到國家命運的大撤退。
正當民生公司蒸蒸日上時,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了。此時民生公司是中國內河航運最大的民營企業、長江航運的主力。當時盧作孚正在南京,準備赴歐美考察,被國民黨政府留下來幫助制訂撤退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出現過幾次戰略性的大撤退,無一不是由政治家或軍事家組織的,而在中國卻出現了一場由民營企業家組織的影響到國家命運的大撤退。
隨著戰局惡化,民生公司集中了中下游全部船只,以鎮江為起點,撤退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的工廠、學校和機關,日夜不停地運往長江中游和上游。11月12日,上海淪陷,國民政府決定撤離南京,西遷武漢。民生公司又集中中下游全部船只從南京接運政府機關以及南京各學校的師生、儀器和圖書。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隨從一行十余人,登上了民生公司派的專輪“民風”。林森離開南京四天后,國民政府于11月20日通告全國,宣布遷都重慶。盧作孚臨危受命,接受了交通部常務次長的職務,同時兼任軍事委員會下屬的水陸運輸委員會主任——包括民生公司、招商局等在內的所有大小輪船公司的船只均歸這個委員會指揮。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鄰近的宜昌危在旦夕。盧作孚接到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命令,要求他將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開到武漢長江下游田家鎮鑿沉,用以封鎖江面,延緩日軍軍艦沿長江進犯武漢。盧作孚抵抗了這個在他看來無異于自殺的命令。從上海、南京、武漢撤退到宜昌的重要工業物資約9萬噸均堆積在宜昌兩岸,還有近10萬多人員等待入川。盧作孚后來在回憶這段艱難歲月時曾寫道:那些器材是當時整個中華民族工業的精華,是國家僅存的一點元氣。
當時民生公司所有的船,也只有幾千噸力,要運完這些物資,正常速度須得一年。更何況時值深秋,長江三峽將進入冬季枯水期。盧作孚作了一個重要決定:把最重要和最笨重的設備直接送到重慶;次要的、較輕的設備就縮短一半航程只送到萬縣;更輕、更次要的器材,再縮短一半路程,送到奉節就卸下。也就是所謂“三段航行”計劃。
日軍的飛機開始轟炸宜昌。盧作孚就坐鎮宜昌指揮,40個晝夜幾乎沒有睡覺。民生臨時招聘了近3000名搬運工在碼頭間往來運貨。40天后,人員運完,器材運出2/3。又過20天,器材全部運完,江水已低落到不能大規模運輸。這40天搶運的物資,相當于民生公司1936年全年的運量。在宜昌大撤退中,盧作孚命令輪船降低收費,對公教人員實行半費,對戰區難童免費。
這次史無前例的戰時運輸被晏陽初稱為“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搶運入川的物資,成為在后方重建工業所依賴的基礎,尤其是軍工業的命脈所系。而民生公司為此付出的代價很沉重。宜昌淪陷后,日軍報復性地轟炸民生公司的船舶和碼頭,損失船只約70艘、犧牲員工百余人,另有廠房、五金器材等價值40多億法幣的財產。
外王內圣的行動者
他是一個善用現代知識武器的行動者,心里卻飽含著半儒半佛的悲憫氣質。在盧作孚總結畢生經營的文章《一樁慘淡經營的事業》中,有一句話:“我自從事這樁事業以來,時時感覺痛苦,做得越大越成功便越痛苦?!?/p>
盧作孚是當時最富有思想的企業家之一,他有一套關于社會建設的理論,并且以不亞于經營企業的熱情去付諸實踐。盧作孚的事業始終在四川,他出身文人,同時也結交地方軍閥。他的北碚比張謇的南通更加現代和積極。
1930年初,盧作孚率領一個由民生公司、北碚峽防局和北川鐵路公司人員組成的考察團,到華東、東北和華北等地去考察。這次考察,歷時近半年,足跡遍及華東、東北、華北。盧作孚看到了應用科學對于經濟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氐街貞c后,盧作孚堅決辭去了川江航務管理處處長的職務,全力投入民生公司和北碚的地方建設。i930年到1933年間是盧作孚最繁忙的時期,也是他建樹最多的時期。
北碚是重慶附近的一個地區,山嶺重疊,交通困難。那時四川境內軍閥割據,內戰不絕,此間地處四縣之交,兵匪橫行,無人管束,城市骯臟混亂。從1927年盧作孚來到這里負責峽防事務時起,他就把中國內地的這個貧窮落后的鄉村地區當做了他的一個試驗平臺。僅僅兩三年內,這個地區從無到有地建起了科學院、中學、工廠、公司、醫院,甚至還有公園和植物園。1932年初,著名愛國活動家杜重遠來到重慶,觸目是衣冠不整橫行霸道的軍人、鴉片煙館和妓院。但他一到距離重慶市區不過幾十公里的北碚,便耳目一新。這時,盧作孚到北碚工作不過5年。
1936年,北碚被四川省批準成立鄉村建設試驗區。抗戰爆發后,內遷來到重慶的機關、學校和居民大批遷入北碚地區,這里被稱做“陪都中的陪都”。海內名流、專家學者薈萃北碚。強敵壓境之時,他們在此得到相對安寧的生活,能夠繼續他們的科研和教育事業。
1952年,受到當時的政治形勢影響。盧作孚在他簡陋的寓所內吞食了大量安眠藥后自殺。在他生命的59年中,盧作孚的經歷、思想、情感和痛苦向后世者展示了在那樣一個混亂并且充滿阻力的時代,一個人如何洋溢著熱情和抱負,一心想要改變世界的未來。他以個體的卑微和一個時代不斷抗爭、妥協、融合,最終他的影響和眼光超越了他所在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