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蘋果攜其皮包小弟iP公司氣勢洶洶、來者不善,那頭唯冠國際、臺灣唯冠、深圳唯冠分分合合、虛實難辨。唯冠PK蘋果,在很多人看來,有如螞蟻和大象的較量。就目前的情況看,蘋果很難在法律層面完勝。至截稿時,蘋果已在一審敗訴,深圳唯冠又直接將訴訟目標定位蘋果上海專賣店,而蘋果方面提出了“中止審理”申請,寄希望于二審翻盤。
近來,圍繞著蘋果iPad在中國大陸的商標所有權糾紛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在私下暗斗了兩年之后,唯冠和蘋果的這出好戲終于從幕后轉為臺前。
唯冠PK蘋果的這出商業諜戰既有蘋果的克敵先機,又有唯冠的后發制人,更兼兩者均是iT界廝混多年的角色,你來我往,針鋒相對,雙萬的奪“標”大戰日趨白熱化,一眾看客們也大呼過癮。
此次iPad商標之爭要追溯到10年前,2000年唯冠國際旗下子公司深圳唯冠在中國申請iPad文字商標和文字圖形結合商標的商標專用權,2001年獲得核準注冊,之后將該商標使用在其自行研發的液品顯示器等電子產品上。
唯冠國際系香港上市公司,在中國大陸、香港、中國臺灣、美國、英國等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子公司。2001年至2004年,唯冠國際旗下另一子公司臺灣唯冠在歐盟、韓國、墨西哥、新加坡等國家共獲得8個“iPad”相關注冊商標專用權。
唯冠國際、臺灣唯冠、深圳唯冠的實際控制人均為楊榮山,深圳唯冠曾經推出自己的iPad電腦。不過國內當時由于市場環境并不成熟,因此唯冠科技iPad電腦的銷售并不太好。
有消息顯示,在蘋果公司策劃其iPad平板電腦進入歐洲市場之時,發現iPad商標已經被唯冠注冊。在英國,蘋果公司曾以撤銷閑置不用商標等理由將唯冠告上法庭,但是最后該場官司以唯冠臟訴而告終。
據楊榮山最近在北京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的信息,唯冠的iPad是公司1998年下半年開始研發的一款產品,全名為lnternet Personai Acess Devlce,定位于一款網絡終端設備,是唯冠iFamily系列產品之一,這一系列產品唯冠曾投入超3000萬美元開發。
楊榮山介紹,在本次糾紛發生前,雙方2003年就結下了“梁子”、當年,蘋果在歐洲注冊iPod商標時,曾因與唯冠iPad的商標相似,而發生訴訟,“唯冠花了大量精力阻擊蘋果,但最后選擇放棄”。這之后,才是目前紛紛擾擾的iPad商標案。
2009年,蘋果公司律師在英國設立了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并與臺灣唯冠公司聯系。當年12月23日,唯冠國際CEO兼主席楊榮山授權員工麥世宏簽署相關協議,將10個商標的全部權益轉讓給英國口公司,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的商標轉讓協議。協議簽署之后,英國iP公司向中國臺灣唯冠公司支付了3.5萬英鎊購買所有的iPad商標,然后英國lP公司以1Q美元(也有稱是10英鎊)的價格,將iPad商標的所有權益轉讓給了蘋果。
對于此樁交易,楊榮山2月17日稱,“當時蘋果那個小公司來和我們談判時,只是表示因為該公司的名字縮寫是iPad才要買,而且承諾其業務不會和臺灣唯冠競爭。這樣的行為,蘋果有欺詐的嫌疑?!蔽ü凇昂笫帧狈锤暌粨?/p>
2010年1月27日,在美國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所舉行的蘋果公司新聞發布會上,iPad正式發布并由此開始引導“平板電腦”的發展潮流。
原本奇貨可居的iPad全球商標以3.5萬英鎊出售,面對如此暗虧,唯冠對此有何感想不得而知。但是令蘋果沒有想到的是,不知道出于有意還是無意,唯冠在這次普通的商業交易中留了“后手”。
深圳唯冠認為,深圳唯冠和臺北唯冠雖同屬香港唯冠國際的子公司,但二者并不是隸屬關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事主體,因此盡管蘋果公司和臺灣唯冠公司簽署了合同,購買了iPad商標專用權,但這一合同對深圳唯冠公司并不具有約束力。
針對愈演愈烈的商標權糾紛,蘋果在2月14日晚間發布了一份簡短聲明:“多年前,我們購買了唯冠在全球十個不同國家的iPad商標權。唯冠拒絕承認和履行涉及中國部分的協議。香港法院已支持蘋果,我們在中國內地的訴訟仍在進行中?!?/p>
站在蘋果公司的角度來看,在口公司與臺灣唯冠簽署的協議中,的確包括一份《中國商標轉讓協議》,其中約定臺灣唯冠以1英鎊的對價將相關商標轉讓給iP公司。
但從技術細節分析,按照中國法律,“商標權的轉讓以登記為要件,不經國家工商主管部門的登記,權利并不發生轉移”,這意味著中國內地的iPad商標權如果沒有經過主管部門批準,是無法被認定已經從深圳唯冠轉讓至蘋果公司的。
深圳唯冠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堅稱中國內地的iPad商標權并沒有被轉讓。而深圳唯冠的現狀,決定了該公司必須抓住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目前該公司流動負債凈額達28.7億元,38億元貸款逾期未償還,另對中國銀行、民生銀行等8家銀行的負債大約為1.8億美元。
在本次iPad商標糾紛中,對于蘋果最為不利的就是蘋果拿不出和深圳唯冠的商標轉讓合同。從蘋果公司利用殼公司購買iPad商標的過程來看,蘋果在知識產權方面還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但為何在內地的商標轉讓過程中出現了如此低級的失誤?對此蘋果公司的解釋是,當時商標權轉讓請的是英國律師,不懂中文,所以對中國法律的理解有差異,但這樣的辯解太過牽強。螞蟻和大象的博弈
唯冠PK蘋果,在很多人看來,有如螞蟻和大象的較量。然而,幾經交手之后,蘋果如今已經焦頭爛額,有苦難言。
事實上,唯冠并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唯冠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全球四大顯示器生產商之一,產品銷往50余個國家。截至2006年10月,唯冠公司在全球約有11000名員工。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7處分公司,在全球5個國家共計擁有7處生產基地。
可以說,唯冠也曾經是iT界的風云人物,只不過后來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唯冠國際最大客戶寶麗來破產,欠款無法收回,公司經營由盛轉衰。2010年8月,唯冠破產。但是,曾經的業界經歷足以令唯冠在應對與蘋果的商標糾紛時進退自如。
按照慣例來講,通常這類涉及商標權的官司都是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例如iPhone正式進入中國之前,漢王科技搶先在電話、手機等商品領域注冊了i-phone商標。最后雙方經過協商,漢王公司將“i-phone”商標賣給了蘋果。
實際上蘋果公司不是沒有嘗試過與深圳唯冠達成和解,據深圳唯冠的代理律師謝湘輝透露,2009年蘋果公司曾與深圳唯冠接觸,協商iPad商標的使用權問題,當時深圳唯冠的開價是幾百萬美元,但蘋果公司沒有同意,而是一邊打官司一邊賣iPad。
隨著iPad在中國大賣,深圳唯冠的索賠金額也水漲船高,甚至一度提出要向蘋果索賠百億元人民幣,這也導致蘋果越來越騎虎難下,和解的門檻也越來越高。
有人士認為,就目前的情況看,蘋果很難在法律層面贏得與唯冠的這場奪“標”之戰,私下調解對雙方都是最好的結果。雙方要找到可以接受的一個平衡點:對于唯冠來說要價太高容易激怒蘋果,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蘋果方面,更換商標不僅將遭受巨額損失對品牌信譽也有一定的影響。最終唯冠與蘋果的商標糾紛能達成一個什么樣的協議,還是要看唯冠和蘋果之間的博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