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國家債務危機已經在整個歐洲掀起了政治上的滔天巨浪,全世界的金融市場都深受其累。所有的人都清楚,這場危機絕不是希臘這一個小國的危機,站在瀕臨經濟崩潰的希臘后面的是一長串其它歐洲國家。
本書中,作者講述了“國家破產”的關鍵場景:無力清償債務、不付利息、新債必須持續用來償還舊債、削減開支并提高稅收、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對于國家來說,通貨膨脹是“整頓”國家財政最簡便的途徑,因為這種減少債務的方式造成的痛苦是最小的。但是,通貨膨脹和通貨膨脹預期是不可控的。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一場可怕的世界性通貨膨脹將會發生。
面對危機,歐洲各國都被“末日心理”所籠罩。但是回顧歷史就會發現,“國家破產”并不是新鮮事物。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世界上曾出現過五輪大規模破產。作者告誡讀者,“國家破產”即將來臨,要謹慎,但不要驚慌。即將到來的“國家破產”不會成為世界的末日,而是會迎來一種新的資產分布。
作者簡介
雅納·約爾格·基普。經濟學博士,主要致力于管理咨詢公司以及客戶財產保障。
羅爾夫·奠里恩的研究涉及歷史、經濟和政治等多個領域。長期從事商業新聞工作。現在是一家知名股票雜志的主編。
權力:為什么只為某些人所擁有
本書為斯坦福大學著名組織行為學教授,關于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獲得權力,運用權力,并維護權力的顛覆性作品。作者指出“世界從來都不是公正的,你想擁有的一切只有靠你自己去爭取。”傳統的相信生活是公平的做法,會讓我們被現實世界中的挑戰和競爭打得措手不及。我們也無法從當權者身上學到該如何獲得權力,因為他們的建議通常經過了美化。
通過大量真實案例,作者為我們每個人指出了一條通往權力和事業成功的真正路徑。本書建立在人際交往的現實基礎之上,它破除了偶像和傳統的神話,不僅是一本必不可少的組織生存手冊。也是領導力和管理領域的一個新標準。
作者簡介
杰弗瑞·菲佛。斯坦福大學著名組織行為學教授,曾在哈佛商學院、倫敦商學院、西班牙IESE商學院擔任客座教授,也曾在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利分校教學。在全世界28個國家開辦過高級主管培訓課程,并為全美多家企業、協會和大學提供過教育殛咨詢服務。
股票作手回憶錄
杰西·利弗莫爾,華爾街股票市場活生生的傳奇。他在14歲與人湊了5美元進場,15歲賺到人生第一個一千美元,21歲賺到第一個一萬美元,24歲賺到五萬美元,29歲身價百萬,30歲身價三百萬,52歲身價一億。
本書充滿了利弗莫爾的人生和投資思路。他曾數次大起大落,做多和做空都賺過大錢,一生積攢的經驗,后來歷代的股神,包括格雷厄姆、巴菲特、索羅斯、彼得林奇等都受其影響,尤其以彼得林奇為最。所以杰克·施瓦格說:“在對當代30位最杰出的證券交易員的采訪中,我向他們提出了同樣一個問題:哪一本書對證券交易員最有啟發?迄今為止,獨占這一名單榜首的是70年前出版的偉大著作《股票作手回憶錄》。”
作者簡介
杰西·利弗奠爾,生于美國農村,父親逼其子承父業故憤而離家出走,中學沒畢業就進場了,故彼得林奇說:小學畢業就能炒股。他從5美元開始直至身價超過1億,是華爾街歷史上無人能及的傳奇。
中國2012:尋找真實的成長
“我們這一代人總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這與自己的經歷中的家國多難有密切的關系。民族振興是我們這一代人刻骨銘心的夢想。我曾經說過,我們個人的命運是同改革開放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吳敬璉如是說。
本書圍繞“2012中國經濟周期與政治周期”這一主題,為讀者厘清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的走向。全書分為五大主要內容:反思中國模式;當前焦點問題(債務危機、金融改革、中小企業成長等);尋找改革途徑;預測2012最重要的問題。這些內容全部由當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媒體人寫專文論述。作者團隊包括吳敬璉、郭樹清、陳志武、胡祖六、任建濤、謝國忠等著名經濟學家。
作者簡介
本書是一部建言集。作者包括吳敬璉、郭樹清、陳志武、胡祖六、任建濤、謝國忠等華人圈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者。
中國企業的活法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市場經濟的閘門被小心翼翼地打開,人們面臨著一個空前繁榮的商業時代。在資本、制度、政策和人才上,我們擁有更多的創業自由與資源。創業的機會似乎俯拾即是,很多人搖身一變都變成了老板。然而,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也許是一個最環的時代。大部分人在創業中屢遭失敗,失敗來自自身、行業不景氣以及宏觀環境。本書直擊中國企業經營現場,用稻盛經營學把脈中國式管理,結合IBM、萬科、聯想、華為等國內外著名大企業真實而又經典的經營案例“現身說法”,如太子奶、三鹿等企業由盛而衰的反面案例,為中小企業家學習經營提供最佳范本。
作者簡介
姜美芝,管理學博士,有著在多家管理研究院、管理咨詢公司從事產業研究和企業咨詢工作的實踐經驗。近幾年,一直致力于研究日本“經營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對中國企業的影響。著有《向聯想學戰略》等作品。
浩蕩兩千年
中國的工商文明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國的商人階層在社會進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中國的政商關系為何如此僵硬而對立?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最終將以怎樣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國特色”與普世規律之間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間?繼《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之后,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繼續前兩部作品的研究主題,在公元前7世紀到1869年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跨度里,再次探尋國家與資本、政府與商人階層之間的關系,并試圖尋找出這些事關當代的問題的答案。
本書記錄的是一個基本上已經失去或被遺忘的世界。在書中出現的工商人物,要么默默無聞,要么在另外的歷史敘述中被臉譜化、妖魔化,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商人,或企業家。他們行走在廣袤的國土之上,或疾行,或躑躅,或彷徨,在他們身后的時空幕景上,是一出連續上演了兩千多年的砍殺史。在所有的歷史時刻,這些人從來沒有當過主角,甚至在所有的史料記載中,他們要么被忽略不計,要么就躲在最后的那個黑暗角落。不過在另外的意義上,正是這些工商業者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從一斗池鹽到一塊麻布,從一把鐵刀到一座城池。
作者簡介
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